国家认同视域下的高校党史教育探析

2017-08-22 16:32戴迎华马瑜鸿
神州·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党史教育高校

戴迎华+马瑜鸿

摘要:高校党史教育具有国家认同教育功能。中共党史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及奉献国家的爱国热忱,而且能够在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对于国家、政府、政权的政治效忠。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党史教育碰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国家认同有所影响和弱化。高校应重视党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意义,努力拓宽党史教育路径,搭建多种平台,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保持党史教育工作常态化,加强党史教育的有效渗透,从而积极推进高校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党史教育;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构建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意义不言而喻,而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地位相应凸显。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是青年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其思想理论、言行实践不仅引领整个青年群体,也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国家认同教育因此显得十分重要。历史教育向来具有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历来是各国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高校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党史教育对于培养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党史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功能

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是增强国民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学界对于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其概念的界定也多样呈现。尽管研究角度多有不同,但已有的成果显示,学者的共同关注涉及了历史文化传统的共同认知、民族国家归属感的生成、国家主权的认同、民族国家利益的自觉维护等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1]

其中,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是民族国家内各社会群体国家归属感形成的基础。因此,有学者阐述说:“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还表现为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对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服从,以及愿意为了国家利益而奉献的爱国热忱。因此,简单来说,国家认同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而言,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威的人民。”[2]

高校党史教育具有国家认同教育功能。党史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及奉献国家的爱国热忱,而且能够在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政府、政权的政治效忠。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3]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辉煌成果为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也为国民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打破了国人的“天下”观念,“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近代国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民族国家意识逐渐生成。甲午以后,民族国家生存危机成为国人共识。孙中山先生说:“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磷,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4]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先进国人探寻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之路的努力不断呈现,与此同时,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国家观念得以进一步增强,普遍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晚清至民国初叶,中国社会激烈转型,国内各族群社会地位、族群关系深刻变化,国内民族问题复杂而多样呈现。尽管如此,在中国主权遭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抵御外侮、保国保种、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寻求富强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中华民族逐渐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需要指出的是,近代先进国人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生存复兴之路,特别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进行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王朝专制统治,近代中国得以由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然而,直至辛亥革命为止的探索活动并未能真正找到中国的出路,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初以来,国内军阀混战割据、政局动荡,国外殖民列强仍然环伺,后起的日本殖民帝国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益发严重,振兴中华、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5]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各个阶段始终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强调中华民族的自求独立,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反帝反封建立场,自觉契合了近代以来国人中华民族利益维护的政治诉求。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迅速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发布系列文告,号召救亡图存,进行民族自卫战争,积极领导各地抗日救亡运动,及时提出建立并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七·七事變”翌日,中国共产党率先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本侵略。”中共倡导建立的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抗战时期,中共将民族利益将放置首位,强调各阶层、各团体的抗日合作,坚持全面抗战,积极维护抗战大局的团结局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先锋作用。作为赢得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共的积极抗战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升华,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的熔铸做出了突出贡献。endprint

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政治效忠。如前所述,政治效忠包含对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及人民的效忠。对执政党的忠诚则源于对其政见和执政理念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在于共产党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及其先锋作用,显示出中共的政治蓝图始终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需要,中国人民因此由衷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般说来,“执政党的政见或执政理念在政治特性和社会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着国家认同的形成。”[6]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融合、社会整合、经济改革等方面实现民族国家复兴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认同范式,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有益于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同取向的培养。

二、当前高校党史国家认同培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总体上是乐观的,学生普遍认同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认同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政策制度、宪法法规等方面持认可和服从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党史教育碰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国家认同有所影响和弱化。

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对于高校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间经贸往来频繁,社会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各种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碰撞和相互影响成为常态。文化价值观的日趋多元、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加深了各国政治认同的难度。全球化、现代化浪潮对各国国家政治认同形成的冲击日益成为共识,当今中国无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我国国家认同培育而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出于经济扩张、资源掠夺、市场垄断目的,大搞所谓“人权外交”,进行西方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恶意渗透,对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形成负面影响,并进而影响了这一群体对于国家肯定性情感和信念的持有。青年学生的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其政治信仰是建构其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现代化、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政治信仰走向消极,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前途有所怀疑。有些学生在政治信仰上持虚无态度,认为政治信仰可有可无。更有些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选择甚至主要出于现实功利目的。例如,一些大学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而不是缘于共产党人应有的坚定理想信念。甚至有些学生党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不完全了解,也不能理解中共党人的政治目标和主张,其政治信仰因此沦为工具。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政治信仰迷茫、缺失现象和工具化倾向,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对于国家、政府、政策制度以及党的政治忠诚。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党史教育及国家认同培育产生恶劣影响。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颠覆唯物史观,以个体细节研究代替整体历史研究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恶劣影响表现为,以所谓“告别革命”论,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史,诋毁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它无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果。对此,习近平同志说:“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7]国内时隐时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意图否定国史和党史,而且也会从根本上否定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消解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8]近年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政治信仰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持怀疑态度,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继而有所质疑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混淆视听,部分学生开始漠视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为了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漠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的渗透,还使得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扭曲,这些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以政治忠诚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培育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当前高校党史的国家认同教育功能尚待加强。目前我国高校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主要依赖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党史教育主要涵盖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在此背景下,党史国家认同教育功能的认识与践行则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认识程度、能力水平、教学方法、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课时安排等。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对于党史国家认同教育功能认識程度不一,有些认识尚处于浅层。应当说,绝大多数高校十分重视思想党史教育,认识到党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特定作用,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但也有些高校教学部门认识有待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时的安排、教学的实践等环节的安排上有时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加上高校的通识课教育常常并不开设专门的党史课程,依赖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党史教育实效的不确定性因此显现。二、师资政治理论认识和教学水平不一。一些教师本身对于党史教育的国家认同教育功能认识程度不够,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播,轻视观念培养;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注重课堂,轻视课余。当前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党史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主要依赖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简称《纲要》)课程的讲授。有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高度的政治素养、较强的理论专业水平去讲清“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教师政治素养的差异和能力的不同,其教学主旨实施效果不一,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效果也各不相同。此外,《纲要》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现象。三、高校党史教育中存在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认识与应对不足的状况。历史虚无主义的否定革命、鼓吹改良,否定社会主义取向和社会主义前途,歪曲党史,否定党的领导不同程度影响了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少部分师资群体尚未彻底认识其危害性,在应对时缺乏有效的措施。有些教师限于自身学术水平,本身尚未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危害性,课堂教学中应对能力不足。此外,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党史教育的手段和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宽。endprint

三、高校党史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鉴于当前高校党史教育和国家认同培育面临的问题,高校应当努力拓宽党史教育的有效路径,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党史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强化党史教育的国家认同培育作用。

第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加强党史教育的有效渗透,藉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四门政治思想理论课的开设始自大学生入学之初,而这一时期正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进行集中的党史教育,突出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对于青年学生以政治效忠為主的国家认同的构建意义明显。四门课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可从不同的切入点有效渗透党史教育。例如,《纲要》课程中党史教育内容相对集中,课程以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为落脚点,其教学主旨是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需要涉及较为丰富的党史史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需要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传入中国后所产生的巨大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当结合各课程的内容体系,寻找较为合适的切入点,采用合适的党史资料,有效的渗透党史教育,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阐述清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果。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选择的必然性,从而建立起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认同。

第二,重视教师在高校党史国家认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教学主旨的把握和有效实施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极强的业务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包括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恶劣影响和严重为害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够严肃对待和坚决反对。应当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普遍政治素质过硬,但也不乏个别老师立场动摇、思想界限模糊的现象,有些老师的专业出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还有一些差距。以《纲要》课程为例,许多老师的历史学专业出身在党史教学的过程中时有可能失去重心,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党史观念的培养。甚而至于有些教师本身受到历史虚无物主义的影响,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应当关注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动态,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开设各种讲座、开展师资力量的高层次培训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应对和批判错误思潮的自觉、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方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方法,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探索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多种方法。如,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多个专题,组织学生成立不同的学习组。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紧紧围绕教学主旨使学生针对不同专题,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等过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翻转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党史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主动接触各种资料及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塑造,从而起到国家认同的培育作用。

第三,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搭建有效平台,使党史教育保持常态化。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应拓宽党史教育的路径。积极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传播红色传统文化,将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事迹利用多媒体的生动形式展示展现出来,营造党史学习优良而便捷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党课,对学生中的先进群体进行专门教育,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高校还可以运用社团、党组织、团组织等形式,进行常态的研讨活动,引领阅读红色经典,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滥,强化学生的政治效忠和国家认同。当下诸多高校经常开展读书会、报告会、专家讲座、名家讲坛等不同形式的党史教育,取得的经验可以借鉴。此外,应让党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尽可能让党史教育走出去,如让学生亲临革命遗迹、烈士陵园、纪念馆等,追寻红色印记,增强学生党史认知,深化政治认同。党史研究课题项目组织与研讨是促使学生提升党史学习理论水平的有效手段,高校也可以设立相应的课题项目,并组织学校教师专家做好指导工作,以推动学生学习党史的有效性。

高校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应不断突破传统思维,重视党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意义,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党史教育方法,构建比较完善的党史教育体系,从而为高校青年学生对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认同感的培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2.

[2]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105-109.

[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J].求是,2013(1):3-7.

[4]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党建,2012(10):5-7.

[6]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105-109.

[7]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6-25(7).

[8]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21-22.

作者简介:

戴迎华,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

马瑜鸿,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党史教育高校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