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曲式与自由在音乐中的关系

2017-08-22 16:20徐小雨
神州·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曲式自由音乐

徐小雨

摘要:曲式是音乐过程的结构,它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占据这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对于曲式与自由的讨论数不胜数,曲式有没有限制音乐的自由呢?本文将浅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曲式;自由;音乐

曲式是音乐过程的结构,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作品的曲式。[1]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每一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都是独特的,因为它的具体音乐内容不会和另一部音乐作品完全相同。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曲式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规律,从而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曲式类型,如一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等。

自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分为精神上的自由、肉体上的自由等,它也有多个层面的自由,比如我们讲究权利的自由,或者思想的自由,在本文中,主要探讨音乐创作、音乐内部发展的自由。总的来说,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束缚。

那么,看起来给音乐加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曲式结构有没有限制音乐的自由呢?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曲式没有限制音乐的自由,相反的,还促进了音乐的自由。下面我以一些作品为例,来阐明我的观点。

曲式分很多种类型,奏鸣曲式是曲式中非常典型的一种,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在呈示部中,会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两者之间有连接部,副部之后有结束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不仅在调式形成对比,在旋律风格上也会形成对比。副部常常在主部调性的属调或者平行关系调上,使用从属调性。中间的展开部通常会引入很多新材料进行变化,再现部会再现呈示部的主题,再现部最大的特点是副部主题的调性服从,它的调性和主部一致,不再是从属调性。奏鸣曲式在确立下来之后,出现了大量严谨、规整的作品,如莫扎特和海顿的奏鸣曲,及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等等,这些都是经久不衰的作品,作品内部的结构非常严谨、规矩。但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作曲家们开始不拘泥与奏鸣曲式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更打动人心的作品。以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为例,该作品沿用了交响乐第一乐章使用奏鸣曲式的传统,但有很多创新之处。开头部分四个强有力音符的主题是c小调的主部主题,好像命运在敲门,之后的抒情部分采用了c小调的平行调式E大调,在经过反复之后,该曲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的新材料结束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进行呈示部的主题再现,但是到了副部的抒情部分我们发现,在这一个乐章中,没有调性服从,再现部的第二主题采用了C大调的调性。不仅如此,再现部的副部结束后,没有紧接着收尾,而是又出現了新的材料,我们可以暂且把它看做另一个展开部。这一部分结束后,该曲进入尾声而后结束。那么这样的有意之举对于音乐本身有什么影响呢?在这“第二展开部”的复杂新材料中,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物形象会在听者的脑海中浮现,我们会跟着音乐,体会这位主人公的艰难、斗争、不屈、痛苦等等复杂的情感,这样一来,乐思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更为生动。我们作为乐曲的聆听者,在已知奏鸣曲式结构的前提下,听到了这样特意安排的新颖之作,会感到疑问、惊叹、激动,甚至拍手叫绝,我们会感叹贝多芬的作曲技法的高超,会敬佩他渲染气氛,塑造音乐形象的功力。这就是冲破固定曲式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曲式对于音乐而言,就像是规则在比赛中扮演的作用,在我们了解一种曲式之后,我们在聆听用该曲式写作的音乐时,会有一种期待感,曲式让我们变成了积极的聆听者;而打破曲式带给我们的,是惊喜,是意外,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再把视线转向声乐的领域,在西方音乐史上,意大利正歌剧是一种重要的歌剧种类。它在发展后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标准的格式,首先它的题材是宏大的英雄题材,内容上一般都是英雄在爱情和事业陷入了两难境地很难抉择;其次,这种歌剧通常有三幕,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咏叹调有两个诗节,用不同的音乐,第一个诗节反复,从而形成了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实际上是一个带再现的三部曲式(A-B-A),在再现部分要求歌手对咏叹调的旋律加以装饰。在正歌剧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返始咏叹调中华彩段的过分拓展发展了到了一种极端,咏叹调之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替换。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里斯多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开始进行格局改革。他不再使用固定的三部曲式的返始咏叹调,避免了不自然的衔接,他消除了歌手炫技的花腔段落,让声乐的线条变得简单明晰;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些复合场景,把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组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改革之举下他创作出了歌剧《伊菲基尼在奥里德》,在首演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他进一步修订了《奥菲欧与尤里迪西》等作品,把自己的创作生涯推向高峰。人们对改革后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歌剧的情节变得明晰,容易接受,花腔段的减少也让旋律变得简单明了。听惯了繁冗复杂的返始咏叹调,人们在接触格鲁克改革后的作品时,有一种云开月明、耳目一新、柳暗花明之感,因此格鲁克歌剧的大获成功,也在情理之中,冲破一种固定结构带来的自由收到了人们得喜爱,正是它成功的理由。

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艺术越是受到控制,越是自我限制,越是深思熟虑,就越是自己”的。艺术要求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曲式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控制,是一种条条框框,但是有了这样的自我限制,艺术家在创作时,会在思考后创造出风格各异、内容也不尽相同的作品。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没有曲式的存在,没有了任何束缚,自由感也许也不复存在。冲破传统带来的进步,就是曲式带来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第1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自由音乐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