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天水拥有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文章阐述了目前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卓越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多种多样,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精神支持。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发展给我们的整体文化水平带来极大地影响,由此带来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我们的经济金额,推动着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新形势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采取主动保护方式缺乏活力
政府主动进行保护方式的优点是见效快,作用显著,能用最短的时间保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被动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
(二)非遺保护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因地方财政困难,部分市县级非遗项目投资力度还是不大。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一些项目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
(三)缺乏相应的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且业务人员基础薄弱
现从事非遗工作的都由各级文化部门兼任,而且没有专业人才或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缺乏基本知识,缺少业务培训。
(四)传承人的培养问题
各地在为传承人提供权利保障的同时,均规定了传承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特别是传承人必须授收徒弟。但实际上大多数传承人很难完成他们授徒义务,其原因并非传承人不负责任,而多半是“无徒可教”。因此,传承人的危机问题,不仅在于对现行传承人的保护,更在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老年人的技艺,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二、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激发生存活力,政府主动保护与自身开发保护相结合
在政府继续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存价值,使这些项目的传承能够进入活态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稳故纳新,传承人保护重在“新、活”二字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血液”,只有“血液”是新鲜的,不断更新的、活态的,非遗项目才能长久传承下去。特别是对许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来说,必须培养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适应性调适,从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三)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各级各类“非遗”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非遗”内容和“非遗”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非遗”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非遗”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非遗”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四)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其在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时,对于精神的追求往往高于对物质的追求。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重视与其思想交流,让其感受到自己工作对于我国文化的重大意义,有利于传承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益。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身上所承载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艺或者知识,而是某个时期以及区域的文化精华,要想使这些文化得到保护和继承,就应该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权力,并通过法律保障措施来促进非物文化遗产的传承。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少数民族以及农村乡土风情的集合,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有力体现。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与继承不仅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也要大力宣传群众积极传承,保护继承这项工作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遵循这些相应的措施,加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群众充分意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份工作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促进新形势下的非遗保护与继承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与探索[J].民俗研究,2010(4):44-52.
[2]韩宗坡.“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