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兴亡

2017-08-22 08:57陈鹏
现代交际 2017年16期
关键词:辽东

陈鹏

摘要:辽东公孙氏是在汉末兴起的地方割据政权,政权存在50余年。公孙氏先后制定远离中原,立足东北,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对外政策,使得政权稳定发展。到公孙渊统治时期,采取周旋于魏吴之间的对外政策,是导致其政权灭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对外政策为视角,旨在说明公孙氏政权的兴亡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

关键词:公孙氏 辽东 对外政策

中图分类号:K23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83-02

公孙氏历经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四位统治者,其之所以能够割据辽东50余年,是因为每当中原形势发生改变,统治者能够采取较好的对外政策,处理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从而保持政权稳定。到公孙渊统治时期,由于对外政策的失误,导致曹魏对辽东地区的征讨,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一、远离中原,立足东北──公孙度时期的对外政策

辽东地处边陲,“水则由海,陆则阻山”[1]448使辽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公孙度统治辽东时期,正值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群雄并起,纷争不断。在东北地区则表现为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乌桓寇乱边境,掠夺人口财物。高句丽又数寇辽东焚烧诸城,杀害吏民。而辽东正处于二者之间,公孙度作为汉朝的辽东太守,无疑会成为二族的攻击对象。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加上辽东的处境,公孙度制定了远离中原,立足东北的对外政策。

公孙度,辽东襄平人(今辽阳),“中平元年(184年)担任辽东太守。”[2]18-20当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时,各地诸侯掀起讨伐董卓的浪潮,而公孙度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却没有参与这场讨伐。各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自身利益,好在军阀混战中处于优势。公孙度不在讨伐董卓的名单之内,是其对外政策的体现。公孙度一生都是遵循远离中原,立足东北的对外政策,力图为辽东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求得稳定发展,辽东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其对外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公孙度不参与中原混战,立足于东北地区发展,所以才能全力投入与高句丽、乌丸这样侵扰性强的民族的斗争中通过“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3]252为辽东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原流民皆视辽东为乐土,而前往避难。例如管宁、邴原、王烈、国渊、太史慈等皆一时之人杰,“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至辽东”。[4]354他们的到来对招徕各方民众起了推动作用。至此,燕齐流民自海陆两路涌进辽东。各地流民的到来不仅补充了辽东地区的人口,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地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以至于辽东控弦“十万之众”。[5]338 在公孙度的经营下,辽东成为东北地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东夷九种皆服事焉”。[6] 427取得这种成就与公孙度远离中原,立足东北的对外政策是分不开的。当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去对抗袁绍,封度为威武将军、永宁侯,公孙度拒绝了其封号。接受封号意味着将要卷入中原的紛争,不利于辽东的稳定发展。这仍是其远离中原,立足东北对外政策的体现。

二、依附曹魏,以求自安──公孙康、公孙恭时期的对外政策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死,公孙康担任辽东太守。公孙康统治辽东时期,北方形势发生变化。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建安九年(204年),曹军又复北上再败袁军,尽有幽、冀、并、青四州,统一北方大部地区。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再征三郡乌丸,屠柳城。曹操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实力不断壮大,已有进一步统一辽东的可能。此时,公孙度制定的远离中原,立足东北的政策已不适用。

公孙康改变其父的政策,采取了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政策。当袁尚、袁熙及乌丸残余势力逃往辽东,是收留还是斩杀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与此同时,孙权也派出使者来争取公孙康。公孙康惧怕曹操的实力,不敢与之对抗,遂斩杀袁尚等人首级献给曹操以表归附,同时斩杀吴使以表侍魏之心。曹操封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辽东臣服于曹魏,曹魏以其为藩属,并承诺“海北土地,公孙子孙,世世有之”。[7] 254

处理好与曹魏的关系后,公孙氏又开始稳定发展。乌丸溃散,高句丽成为公孙氏的主要劲敌。公元209年,公孙康出兵进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8] 845使高句丽都城国内城毁于战火,高句丽遭受巨大打击和破坏。高句丽此后的一段时期内,都无法进犯辽东,从客观上促进辽东地区的稳定发展。建安中,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前往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9] 851于是分屯有县以南荒地置带方郡,这次的军事行动不仅打击了韩濊,而且又增加了公孙氏政权的人口,以至于设郡统之。带方郡的设置,使公孙氏政权的疆域向东部地区又有所扩展。

公孙康死,众人立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恭统治辽东时期的对外政策,大体沿袭公孙康的政策。文帝封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承认辽东政权的藩属地位。“中国少安,客人皆还……文帝即位,征(管)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10] 356在公孙恭统治期间,汉末逃往辽东的文人士大夫皆遣还。这与公孙康的“绝命不宣”或“解而不遣”相比较,公孙恭对曹魏的依附更加顺从。曹魏通过征还人口的方式,实际是对公孙氏的实力进行削弱。辽东在公孙恭统治时期,已由盛转衰。

公孙氏二代三主经营辽东,虽然公孙恭时期作为不大,但是政权仍然平稳。公孙氏根据形势变化采取较好的对外政策,处理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使得公孙氏极盛时代控制的区域,“北至鲜卑、夫余及高句丽北部,东至朝鲜半岛的中部,西抵滦河流域,南至海,并跨海占有山东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11] 440取得这种辉煌的成就,与辽东地区的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孙氏采取较好的对外政策。

三、周旋于魏吴之间──公孙渊时期的对外政策

公孙渊上台后,改变了依附曹魏的政策,采取周旋于魏吴之间的政策。公孙渊希望与吴国交往,提高辽东地区的经济,同时牵制曹魏,防止曹魏东进吞并自己。公孙渊的对外政策有其内外因素。

首先,公孙渊以政变方式夺权。在公孙恭的统治下,辽东出现衰弱,以公孙渊为首的集团遂夺取政权。公孙渊的上台,在辽东统治集团内部势必会有一种支持公孙恭反对公孙渊的势力。[12] 448为了取得反对派的支持,公孙渊势必要作出些政绩,这是其内部因素。其次,公孙渊统治辽东时期,中国历史已经进入三国时期。曹魏在三国当中成为实力最强劲的政权,亦有统一中国之趋势。为了遏制曹魏的发展势头, 228年蜀汉诸葛亮开始了伐魏战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并时常侵扰曹魏南方边郡。公孙渊不愿曹魏统一中国,而孙权又频繁遣使辽东争取其叛魏,这是其外部因素。

公孙渊不敢直接叛魏,但又想遏制曹魏的发展势头,于是与孙权暗中进行军马交易。因吴军善于水战且国内缺少战马,与曹魏陆战处于劣势,所以军马成为吴国棘手的一个问题。而辽东盛产名马,公孙渊与孙权进行军马交易,解决了吴国少马这个问题,间接地支持吴对魏的战争,从而达到牵制曹魏的目的。军马交易的暴露导致了魏明帝对辽东的第一次征讨,其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次的征讨反而更加促进公孙渊与孙权的来往,渊主动向孙权 “济以名马”并遣使称藩于权。孙权非常高兴,以为有公孙淵在后方帮助,“就能以吴国为中坚,蜀国为左翼,公孙渊为右翼,适时从三面进攻曹魏,最终实现自己统一中原的宏图”。[13]孙权为表达对公孙渊的重视,“嘉禾二年(233)年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公孙渊)。”[14]1138 在那个时代,派遣如此规模宏大的使团是前所未有的事,而且是走海路,可见孙权对公孙渊的重视程度。但公孙渊遣使吴国的目的实际是为了打探吴国的实力能否作为依靠。当使者宿舒返还辽东,向公孙渊回报孙权“军众府库弱小不足凭恃”,[15] 253公孙渊随即斩杀吴使以表恃魏之心,辽东与吴国的关系决裂。孙权一时成为天下的笑柄,对公孙渊极其憎恨,欲亲征辽东,在群臣的劝谏下乃止。

公孙渊周旋于魏吴之间的对外政策无疑是错误的。当公孙渊主动称藩于孙权时,曹魏已不信任公孙渊。当公孙渊斩杀吴使,并将孙权派往辽东的士兵徙充边城时,既得罪了孙权,又没讨好曹魏,辽东已是危机四伏。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曹魏忙于与蜀吴的交战,所以无暇顾及辽东,魏明帝封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对其进行安抚。青龙四年(236年)孙权欲联合高句丽突袭辽东,这次联合行动虽未成功,但充分说明孙权对公孙渊的憎恨仍未停止。“又高句丽、濊、貊与渊为仇,并为寇钞”,所谓“今外失吴援,内有胡寇”,[16] 253公孙渊此时已经孤立无援。到了景初元年(237年)对曹魏威胁最大的诸葛亮已死去,吴国对其侵扰也得到遏制,曹魏得以腾出手来解决辽东事务。魏明帝首先派毌丘俭征讨辽东,公孙渊将其击败。这次胜利使公孙渊冲昏头脑,他以为凭借辽水之险,加上三世经营辽东足以与曹魏抗衡,于是干脆“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17] 254景初元年(238年)魏明帝再次派遣司马懿征讨辽东,司马懿临危变制,所向无前,公孙渊凭借的辽水之险反而被司马懿利用,通过辽水的暴涨来进行运兵运粮。司马懿对襄平进行一个多月的围城,城内“粮尽人相食” [18] 254,公孙渊被迫东南突围,被斩于襄平城,割据辽东半个世纪之久的公孙氏政权灭亡。

四、结语

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兴亡,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公孙渊之前的统治者根据中原形势变化制定较好的对外政策,使得政权稳定,而公孙渊对外政策的失误则是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史载长江中下游的“葛布越于朔土”,东北地区的“貂马延于吴会”[19] 1540双方进行着手工业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大规模交流。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还出土各种漆器,如漆案、漆盘、漆钵等等,这些东西明显来自于中国南方。与吴国进行贸易无疑会促进辽东地区经济发展,但公孙渊摇摆不定“挟两端”,欺骗孙权,以至于后来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求救于孙权时,孙权只是表面答应,实际没有真正去救。倘若公孙渊没有欺骗孙权,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孙权可能会积极帮助公孙渊去抵抗曹魏,可能派出水军全速去支援辽东,也可能在曹魏的后方进行骚扰,以逼司马懿退军。就不会以“同休戚,共存亡”[20] 254的虚假话语去搪塞,想必战争的结局会是另一种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

[3][4][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8][9][1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李红权,郭秀琦.孙权经营东北战略构想——以嘉禾二年正月诏书为中心的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10(4).

[14][15][16][17][1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辽东
明中后期抚赏林丹汗史事考述
浅谈辽东地区蓝莓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明代辽东名士邵奎及其在中朝交流中的贡献
明代朝鲜使臣的辽东羁旅诗浅析
辽东地区堇菜属植物叶表皮结构研究
心向辽东
辽东丘陵山地茶条槭营养钵嫩枝扦插技术
从崇祯二年毛文龙奏本看明金辽东战局
略论明末辽东地区战争中后金军进攻时间
蝉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