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怡波
信息化社会对教师的培训模式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处于教师发展史上最让人激动的变革当中。21世纪的教育正面临无法预测的全球挑战,而我们用来应对这些挑战的速度、灵活度,以及创新能力被时代以及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影响,而这种影响正在逐步促使我们不断改变教师的培训环境以及培训形式。
教师的培训模式需求变更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教师群体也在不断地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根据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全国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其中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中,40岁以下占56%,而这一批教师,也正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千禧一代”教师,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这代教师的成长时期几乎和计算机科学的形成与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而一些90后的见习教师更是伴随着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一同成长。他们习惯一心多用,有着灵活的头脑,并能够娴熟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的力量,可以说,这一批教师正是被互联网改造了的一代。
近年来教育系统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发展非常值得关注,上海市对新手教师的培训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也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千禧一代的教师认为日常的培训任务还是很有压力的。在嘉定区2017年见习教师培训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压力较大的占48.73%,一般的占49.15%,超过90%的青年教师认为目前工学矛盾较大。教师们普遍觉得培训方式需要改进的是通识培训,近80%的教师希望未来培训方式能够有更好的改善。
改革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除了基于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现实需求考量外,更重要的则是适应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研究中,一位千禧一代的教师这样说道:“老教师总觉得培训应该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起,目不斜视地盯着台上的专家,仿佛这样的培训效果是最优化的,但是我们年轻一代不这样想。如果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够创新,实在无法激发我们的兴趣,我更愿意在网上自主学习进修。”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模式,更需要拥有值得教师分享的价值内容和取向,要从学习设计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教师的培训形式。原来传统的“学校教育式”培训,专家讲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适应年轻一代教师的个性化培训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从“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的途径。
构建全渠道的培训模式
我们针对教师的培训就是要符合时代特征,致力于打造全渠道培训模式。教师培训行政机构要满足受训教师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接受培训的需求,采取线下+线上网络培训、移动培训、集中和分散培训模式相整合的方式提供培训资源或服务,以给予教师无差别的受训体验。一个受训教师接受培训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有五个关键环节:搜寻、比较、选择、体验、分享,培训方必须在这些关键节点保持与受训教师的全程、零距离接触。
以上海市嘉定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为例,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信息素养前置测试、教师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线下校本研修体验,而课程内容又细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应用课程。
教师在培训前,通过一系列的在线问卷,对自身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能力进行前置性的测试,以便教师自我掌握和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确自己的受训需求。
之后,平台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显示出教师薄弱的能力模块,以帮助受训教师进行自我评判,并且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师相应的课程推荐,为教师日后的选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教师在了解了自身能力之后,可以通过师训平台搜索并预览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而这些课程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设置,既有基础能力课程,又有高级提高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段、学科、实际需求和自我信息能力水平,在相应的课程套餐菜单之间进行比较对比,选择适切自己能力提升需求最大的课程内容进行在线选课,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自由拼搭组合,达到一定的学时即可。
在整个培训课程学习过程中,既有平台上的在线课程,又有手机微信移动端的课程,同时培训平台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在线授课,而是帮助教师逐步注入到培训过程中,培训方可以跟踪受训教师学习全过程的数据,对教师的在线视频学习、小组讨论内容、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考评点做实时的点评跟踪,即时生成相应的学分。
在整个在线课程培训过程中,培训方通过短信、QQ群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受训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变化,给教师以个性化建议,提升在线培训体验。
在教师接受在线能力提升培训之后,下一步则是要求教师在线下以学科教研组的形式来分享和交流所学的信息技术能力,尝试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与日常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如首次在线课程培训之后,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开展了区本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程,依托苹果移动教育技术开设了教学变革力培训班。分为6个学科班,每班30名一线年轻骨干教师,覆盖全区16个数字素养学校教师158人,历时长达2个多月。
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培训,协助教师深入理解与掌握苹果教育相关的技术和资源,助力教师学会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案例,达到能够高效独立开展教学整合、运用苹果移动技术与资源支持教学,并对比实践效果改进的目的。整个培训课程中,既有理论学习,又有新工具的操作体验,同时还有教师分散式的两周校内实践,及之后的集中分享交流,帮助教师逐步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創新的四个学习阶段。线下的课程体验,巩固了教师在线课程中对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上的认识不足,并提供了实践互动交流的空间。
培训学习的生态圈
教师培训学习生态圈的构建需要关注到促进教育专业发展的新生态,增强教师核心素养的能力提升,让培训设计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于2016年起着力于构建基于科技进步的 “嘉学院”教师培训生态圈,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社群式学习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的诉求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个人发展转向社群发展。教师在线学习社群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打破教师学习的孤立状态,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营造教师合作氛围,提高教师自我效能与集体效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激发教师探究能力;引领教师分享实务,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为了提升教师浸润式培训的学习效果,减轻教师日益增长的工学矛盾,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沪江教育科技、蒲公英教育智库等众多优质资源,创设了“互联网+”见习教师网络社群式学习平台,使教师培训的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灵活多样;运用互联网设备与培训课程的融合,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以“互联网+”研训的培训方式,提供师德、科研、教研的全方位支持,既有通识培训课程,即专家讲座及经典教学案例分享,又有专业研修,即教师基本技能及德育、教科研能力的提升研修。
2017年嘉定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首倡“人人为师,网上答辩”的社群式运营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利用CCTALK软件,进入“嘉学院”网络社群,观看网络直播课程,进行线上互动,留言点赞。培训实行积分学习制度,包含参与直播积分、课后作业反馈、互动展示及特色评分。例如,在首次直播课程之后,布置了一道互动作业题——用画或文字分别描述三个时段“我的样子”,即描述自己今晚的状态,想象自己参加社群式学习时的样子。有的教师回复:“刚刚进入,还有些不明白;与朋友们、同行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意见和新奇的想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能让学校、家长、学生喜欢认可的老师。”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有了四百多条回复,老师们用文字简单直白地表达,甚至用创意漫画饶有趣味地描绘。
除了有组织的通识培训的大群,还有开展分学科培训的10个学科小群。学院组织了一批一线的学科教研员,开展有关“一师一优课”的主题式教学研讨,10个主题式研修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一改以往只是静静地观课、没有主体参与的固化在线培训模式,更加注重了观课中的问题提出。教研员适时引导见习教师思考,并开展点评及交流互动,重构了师生关系,让培训者和受训者都能够在线上实时分享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以小学英语群为例,原来15位见习教师分布在5个不同的师训基地,每个基地平均3位带教教师,每位带教1~2名学员,学员一般只能和自己的带教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现在加入“嘉学院”小学英语学科社群后,15位见习教师集中在一个学科社群内,群内还有2名基地师训管理员、1名英语学科教研员、13名学科带教教师和15位见习教师,打破了原有个体封闭式的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社群学习的优势,与同伴及多位专家时时、处处互动交流。
截至2017年6月,学院共计组织5次专题培训、16场主题研修活动,2640人次参与直播活动,视频播放4598次,论坛作业回帖1633个,论坛阅读人数8587人次……这样的社群式培训学习方式,得到了年轻的90后教师的普遍认可。以社群式的学习模式开展培训,可以使得所有的成员感受到自己和其他成员同属于一个团体,进而增加作为一名社群学习者的归属感。在群内适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捕捉学习需求,提升成员的学习兴奋点,维持学习者进行培训学习活动的持续热度。
2.在线成长
教师在线成长学习平台在教育培训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发系列有针对性、满足中小幼教师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的移动学习资源和专业教师培训APP及配套的系统管理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平台的设计与实施等都需要教育行政机构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教师成长系统应该结合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以及广阔性,为教师的教学成长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交流互通平台,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
根据教师培训业务需求,可以将教师在线成长系统划分为四大业务模块,分别是用户模块、教学成果模块、在线指导模块、活动信息模块。用户模块包括教师登录信息、教师受训明细信息、课程指导教师分配信息;教学成果模块可以包括教学随笔、听课记录、培训记录、主讲课程、培训视频等;在线指导模块包括在线指导信息、在线留言、互动交流等,活动信息模块包括培训信息发布模块、课程报名等。
上海嘉定的嘉学院学习中心即将上线的“嘉学院”APP及管理平台将整合学院的一些在线培训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化的教师学习“在线成长”体系,建立资源中心、管理中心与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平台,实现专业评估、需求诊断、资源推送、在线学习、教学教研、培训管理、教师空间等多功能应用,定期发布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选课指南。逐步提供针对每位学员的个性化课程推送、资源共享、学习计划制定、学习情况跟踪等服务,实现教师通过电脑、平板及手机等移动便携设备多种渠道快速访问学习资源,逐步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高学习的便捷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3.实地研修
实地研修式学习是中小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培训机构应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建立实地研修学习中心,打造集群式培训课程,包括教学工具应用、学科课程整合、学科教学指导、信息化专业能力提升等。
2017年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尝试建立起“嘉学院数字化学习培训中心”,中心培训课程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与苹果中国区、科大讯飞、视睿希沃、网龙华渔、全通闻曦、学多多、极课等达成共识,共建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培训课程,专注于“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型教育技术,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工具、教学应用、智慧云课堂平台、创客教育实践课程等,尝试颠覆传统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的模式,助推教师变身“教育设计师”。培训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纯技术教授,而是体现“研训教一体”的教师研训模式。如苹果教育技术支持的学科课程融合、科大讯飞的精准作业评估、视睿希沃的学生过程性评价系统、极客的Glearning课堂互动教学、全通闻曦的STEM创客教育等。整个培训中心的课程构建是在教研、师训和教学实践三者紧密结合以及相互融合中,逐步实现帮助基层学校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发展。
高效的实地研修应以“项目式课程+教师研修”的培训形式展开,致力于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路径两个层面整体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同时需要搭建优秀教师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师跨学科、跨校际的学习交流,实现对未来教師专业发展和提升新路径的引领。
总的来说,新的技术和培训理念带来的必然是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使用什么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师培训,一切的核心应该专注于培养怎样的人,而这些人必定要能够适应未来教师的发展和定位。
参考文献
姚红静. 移动学习技术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融合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12):14-17.
彭淑兰. 在线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进步的阶梯[J]. 青春岁月, 2015(1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