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特别的花纹砖室墓葬

2017-08-22 03:55:18何周德
关键词:兽面甬道人面

□何周德

一座特别的花纹砖室墓葬

□何周德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2000年6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正式将重庆市、湖北省管辖范围内1000多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计划,并为此拨款10亿元,以确保这千余处的文物在2009年三峡大坝竣工前的抢救、保护工作完满结束。在抢救三峡库区文物的大会战中,专业队伍力量雄厚,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单位多,具有文物保护资质的单位及高校共110多家,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人数多,文物考古科技工作者及高校考古专业的师生共6200多人次。三峡库区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工地。

2000年,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西安半坡博物馆致函,邀请其参与三峡库区文物的抢救工作。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最早受邀参加三峡库区考古发掘的单位之一。从2000年至200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参加了重庆市奉节、云阳、涪陵地区的八处墓葬和一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古资料,并有不少新的发现。其中涪陵区平安村墓群中一座花纹砖室墓(编号为M8),不仅形制结构复杂、建造讲究,而且所用花纹砖的图案也与众不同,极为罕见。

图一 M8平剖面图

一、墓葬形制

M8开凿于砂石层,平面为“凸”字形,方向130°,由墓道、甬道、墓室和排水设施四部分组成。由于当地农民早已在此平整土地,进行农业种植,所以墓葬拱券部分已被破坏。甬道和墓室底部的铺地砖,采用错缝人字形砌法(图一)。

墓道。长方形二层台墓道,开凿于岩石上,没有铺地砖,长0.92米、宽1.76米、残高0.20~0.85米。

甬道。甬道入口处有封门砖,前窄后宽,前低后高。甬道地平面低于墓室地面0.40米。甬道长2.34米、宽1.06~1.80米、残高1.10~1.30米。

墓室。墓室呈纵向长方形,长3.56米、宽1.80米、残高0.96~1.20米。墓室后壁为弧形;中部有砖砌立柱,立柱宽0.38米、厚0.18米、残存高度1.10米;立柱上全部使用人面(或兽面)纹砖,排列整齐,人面(或兽面)上涂有红颜色;立柱两侧距墓底0.68米的后壁上,用砖砌成凸凹相间的窗格形。墓室后壁的两角,也各有一立柱。在墓室前部三分之一的墓壁上,也各有一立柱,将墓室分为前、后室;后室的中部,在铺地砖上又斜铺两排砖,长1.74米、宽0.76米,应是放置棺木的地方(图二)。

图二 M8墓室砖铺棺床

排水设施。由排水道和蓄水井两部分组成(图三)。墓室高于甬道,墓道低于甬道,在墓室和甬道内没有明显的排水设施,而是利用自然的高低落差排水。在甬道封门底部的中间,有一方孔,由此经墓道向外弯曲延伸至现代民宅后墙处残缺,残长5.60米。排水道做工精细、讲究,由近及远逐渐降低高度;排水道下面铺有地砖,中间有立砖,上面铺盖一层砖,具有实用性。蓄水井位于M8后壁4.50米处,在一条直线上。扰土层下便是蓄水井开口,距地表仅0.12米。蓄水井由石井盖和石井圈组成。(图四)井盖呈圆形,直径0.70米、厚0.05米;井盖中心有一边长0.06米的方槽,井盖已残破。石井圈由整块石头凿成,圆桶形,上小底大,口径0.60米、底径0.78米、高0.60米、壁厚0.06米。石井圈作为井壁,井底是砂石层,至今有积水。

图四 水井平剖面图

二、葬式、葬具

在墓室的后室中部,发现的砖砌棺床,应是放置棺木的地方。墓室填土中发现少量木炭灰,在墓室前、后室之间还发现零散的人骨。因墓葬遭到严重盗扰,能够清晰反映葬式和葬具的资料十分有限。

三、墓砖

图三 M8与蓄水井关系图

共发现7种墓砖,多为墓壁用砖,只有一种刀把形砖是拱券用砖。墓砖花纹以花草为主要母题,有卷草、花蕾、车轮形花草等(图五)。车轮形花纹砖相互拼对便形成完整的车轮状。特别是,该墓还发现了人面(或兽面)纹,五官俱全,面部有红色颜料残留(图六)。人面 (或兽面)纹砖的另一端花纹是花瓶图案。该砖长36厘米、宽19厘米、厚6.5厘米 (图七、图八)。另一种是少见的刀把形砖,在刀把内侧有五枝花。砖长38.5厘米、宽18厘米、厚7厘米。

图五 M8花纹砖拓片

图六 M8人面(或兽面)纹砖

图七 M8局部花纹砖

图八 M8局部花纹砖

四、出土器物

因盗扰严重,随葬品凌乱、破碎,仅发现4件文物,其中陶器1件,瓷器3件。另外,还发现3枚残破的五铢铜钱,因锈蚀严重,无法保存。

陶器 除可复原的1件八足陶砚外,从出土的陶器残片看,还有陶罐、釉陶壶等(图九)。

八足陶砚 1件。标本 M8:1,高 7.4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6.7厘米。泥质黑陶,敞口,圆唇,砚台中心隆起成圆包,四周有深槽。底部有八个对称的蹄形足,属于辟雍砚(图九:1,图十)。

瓷器3件。全为青瓷,器型有青瓷碗和盘口青瓷壶。

青瓷碗2件。形制相同。浅灰色胎,直口,圆唇,深腹,有假圈足。外壁下半部未施釉。标本M8:2,高 8.4厘米、口径 11.1厘米、底径 4.1厘米。 (图九:2,图十一)。

盘口青瓷壶1件。标本M8∶4,体形较大,通高42.9厘米、口径18.4厘米、腹径30.2厘米、底径15.4厘米。浅灰色胎,施青色釉。盘状口,细颈,鼓腹,平底。肩部有两组对称的桥形系,其中一组是相连的双系,腹下半部分未施釉(图九:4,图十二)。

五、墓葬时代

根据M8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分析,其时代大致在六朝时期,主要依据有两方面。

其一,砖室墓是我国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及以后各代。M8整体结构及花纹砖风格,同江苏丹阳胡桥、建山与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广州茶亭的六朝墓葬极为相似。如墓底呈阶梯状,墓室墙壁嵌砌假柱,设直棂假窗,墓室内有砖砌棺床,还有砖砌排水沟通向墓外,等等[1]。

其二,墓葬中发现的盘口青瓷壶,形体修长,比例匀称,具有南朝风格,与重庆丰都汇南墓群M2出土的四系盘口壶近似[2]。

另外,M8出土的辟雍砚是我国砚台发展史中十分独特的一种造型。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礼制·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取其四面环水,圆如壁。后世遂名壁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就以带足圆盘为造型的砚台最为流行。

M8虽然破坏较为严重,但是其复杂而讲究的墓葬结构,以及大量的花纹砖和随葬品,仍然无法掩饰其原本的富丽堂皇和浓郁的艺术气息。墓葬整体结构经过精心规划和打造,根据当地地形,墓室建在最高位置,甬道和墓道依次降低高度。地面上的蓄水井与地下排水管道,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墓葬排水系统,保护墓室不被水淹。墓壁砖花纹奇特瑰丽,其中人面纹(或兽面)花纹砖在以往考古发现中也十分罕见。从人面(或兽面)纹上残留的红色颜料推测,当时至少在人面(或兽面)上涂有红色颜料。这些发现,为研究长江地区汉墓和六朝墓葬,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九 M8出土器物

图十 八足陶砚

图十一 青瓷碗

图十二 盘口青瓷壶

[1]a.尤振克:《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第2期。b.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c.麦英豪:《广州六朝砖室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

[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丰都汇南墓群发掘简报》,《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 西安半坡博物馆 )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兽面甬道人面
马家窑文化人面器口瓶
视野(2024年8期)2024-05-10 15:25:11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20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46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西部皮革(2018年11期)2018-06-27 08:57:0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26
题都城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