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一个又一个凝固的时空中驻足

2017-12-25 10:32赵富海
关键词:郑州移民

□赵富海

郑州:在一个又一个凝固的时空中驻足

□赵富海

回溯瞻望,我城郑州

久远文明古郑州

铿锵碰撞老郑州

昂扬鸣唱新郑州

风情万种大郑州

时间变迁,时光提炼,郑州永恒!

久远文明古郑州

郑州侯寨老奶奶庙遗址距今已有4万年,从人类脚步走过的历史分期看,应是旧石器与新石器过渡期。先人选择的生存环境绝佳,有丘陵,有河流。先人用过的刀、斧石块,现在人握时已有手感;300个火堆灰烬,说明先人已开始火烧兽肉。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发掘的意义还在于:打破了西方学说的现代人源自非洲,中国人是土生土长在神州大地上,这里是中国郑州人最早的家园。

2012年,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被列入“2012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2014年,郑州东赵遗址被列入“2014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汤建都郑州,称为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已有3600余年,郑州跻身中国八大古都,行八。但比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年长。这么说吧,西安周文王、武王建丰、镐二京也就是3000年挂零,孙权自镇江移至南京,满算是2000年,大宋都开封,千年遗韵,余韵之杭州不足千年,而北京是元大都,算算,也是千年。唯安阳过3000岁,距今3300年。这么一算,郑州的岁数分别比七大古都年长600岁、1600岁、2600岁、3000岁不等,属于“入道晚、辈分大”“少年老城”。

3600年间,郑州还有两次为都。商代隞都,在郑州西北小双桥,西周管国都在郑州老城,早商亳都,中商隞都,两都在郑州经营了300余年。管国命短,建都不足6年,但影响大。明诗人薛暄有诗曰:“管城风物喜重逢。”之后,郑州“每况愈下”,归属春秋郑、战国韩两国长达500余年,郑州够不上“县团级”,名字叫圃田泽,叫中牟,圃田出列子御寇,40年安贫乐道不离窝,“著作等身”,最为著名的是《愚公移山》。汉时郑州称中牟,县令陈宫在“三国”里演绎了一出颇见性情的陈宫与曹操。曹操以两万兵力胜袁绍十万大军,是世界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史称“官渡之战”。中牟在西晋时出了美男子潘安,史有“貌比潘安,才比宋玉”之美誉。郑州这个名字始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自隋至民国二年(即1913年)改州为县,长达1320年的时间,曾在隋、唐、五代、宋、元、金、明、清八次为州,升格为“地专级”。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郑州筑城,城围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城东西门相对,南北两门之南门偏西,北门居中。州治背北向南,正对南门,即现在的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政府所在地,面对南大街。公元621年至1887年,郑州城的空间秩序未变。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丁亥,废管州,以原管州的管城、阳武、新郑的四县属治武牢的郑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荥阳郡治所在郑州。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三月,以萧浣为郑州刺史,他建夕阳楼于州城西南角最高处。是时李商隐为其幕僚,曾登楼作诗《夕阳楼》。诗中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到宋代,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称,仍隶属开封。1086年夏,荥阳、荥泽为县。郑州辖管城、荥阳、荥泽、原武、新郑五县;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郑州改称管城。五代、金不是大朝代,郑州仍是州。

明代,管城划入郑州。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郑州知州鲁世任将郑州土城改为砖城。六年之后的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百万攻郑州城。朝廷命官魏尚贤守城不降。李自成得知魏曾任朝廷通政使,官小却掌管受事、封驳、引进三项,阉党魏忠贤当国,想与魏尚贤联为一谱,尚贤拒绝,无奈,回郑州老家闲居。李自成派人劝说魏尚贤,魏拒不开城门,李自成怒而破城,将魏尚贤斩首。郑州人念魏尚贤忠烈,修祠以纪念。

清代,郑州为直隶州,又重修郑州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郑州为直隶州。三年之后的1727年,郑州知州邹丽中重修郑州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将郑州直隶州降为属州。1887年京汉铁路郑州段开始修筑,老城外开辟马路大街(后叫大同路)一、二、三马路,福寿街,德化街等商区、商街,郑州的版图向西扩展。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郑州知州王莲塘卸任,作《管城留别十八首》以示留念。

郑州是早商王都,隋时为州,迄今历经3117年。一个地方历史太久远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产生一种迷失感,这种迷失感往往让人没了主意,心中没数,所以人云亦云地说郑州没历史,为了慎重起见,又说郑州有历史也是中断的。所以,多少年来,对郑州的评估、定位,永远是那句“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以至于中国古都学会确认郑州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还有人质疑:郑州有3600年了?

时间变迁,3000多年,郑州似漂泊无定,大起大落,但它荣辱不惊。时间雕刻出郑州的个性。再往下的时间里,郑州又降为“县团”,复又升为“地专”。

1913年10月22日,郑州改州为郑县,1929年改市,刘治洲为市长,后为赵玉珏。建市方案虽未实施,只辟了街道,建了棉花市场,新增了书店,但意义重大,这是郑州进入现代社会的文明拐点。可惜因1930年8月的“蒋阎冯”中原大战在郑州打响,1931年1月13日,经国民政府国务会批准撤市为县。

铿锵碰撞老郑州

不断涌入的人流,使城市充满了活力,它是城市的保鲜剂。那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种各样的人,塑造了城市性格,且又渐行渐远地在城市的生命中成为永恒。

百年郑州大移民,郑州有史以来有了铁路、纺织两支工人阶级队伍,为这座城市撒下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与纺织两支工人队伍先后在郑州集结。它打破了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郑州老城的1300余年不变的空间秩序,扩大了这个城市的规模。

1923年,大工业的曙光刚刚照亮中国大地,郑州的铁路工人就联手北京、唐山、长辛店、汉口的铁路工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史称“二七工运”;1925年,郑州豫丰纱厂的纺织工人在王若飞、李震灜、黄平万的领导下,为“争人权、要民主、增加工资”,举行了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大罢工。这两支工人队伍,分别来自1889年修建京汉铁路的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和1919年上海人穆藕初来郑创办的豫丰纱厂的工人。铁路员工8000余人,纺织工人4000余人,连同他们的家属近3万人,自北京、唐山、广东、湖北、福建、上海、无锡等地移民郑州。

移民植根这座城市,将郑州老城2.5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5万余人,各扩充了一倍。

移民的拥入与当地土著的结合,使这座城市变得充满活力、昂扬向上。火车站商风劲吹,车站商圈成为豫、陕、冀三省棉花集散地,引来了英国、日本棉行机构长驻郑州做棉花生意;老城外的野鸡岗建起了商业街——德化街,与大同路、福寿街、乔家门、正兴街一起成为郑州的老商业街;老坟岗的民俗演绎,几乎囊括了中原民间艺术的所有技艺,南洋华侨、巨商陈嘉庚来郑办起了郑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业公司;刘九思国货公司由南方移至大同路;开封人来郑开电灯公司、办饭店,“又一村”“又一新”的开封风味与正宗的法国饭店的大菜来到郑州;上海人来郑建面包房,宁波“红顶裁缝”来郑开西服店;北京人在德化街办花店;湖北人经营澡堂、理发和搞运输,其中刘万顺搞棉花运输成了百万富翁,老郑州人见其指挥大小车辆运棉花、大把钢洋进了腰包,十分羡慕地说:“真是得得劲儿劲儿刘万顺儿。”以刘万顺命名的万顺街,现在仍通向四面八方。

移民拥入,铁路员工建起了郑州、陇海两个火车站,建起了有陇海铁路局长、处长居住的高档住宅区陇海大院、陇海花园(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铁路工人文化宫),纺织工人建起郑州有史以来第一家现代化纺织厂,其“飞艇牌”纱布成为当时的世界名牌。移民拥入,郑州人口剧增。1913年,市政统计郑州人口已达13.1万人,处于商业鼎盛期的1920年末,郑州的常住人口有7.8万人。移民拥入,老城外建起新城,那时的《旅行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陇海铁路沿线见闻》中写道:火车站周边入夜灯火辉煌,老城内已关门闭户,不知者如在两地,恍如隔世。1928年,冯玉祥主豫将郑县改为郑州市,规划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冯玉祥的司令部设在华美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他见郑州商业繁荣,社会安定,绿树成荫,即赋诗曰:“老冯来郑州,满城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军阀出言有杀气,却也见其爱树之情。

从事铁路、纺织业的人和经商、办实业者移民郑州,将半乡半城的郑州建成了“华北繁华大都市”,一批商业老字号应运而生。北京迁来的同仁堂大药房、天津的鸿兴源糕点酱菜、福建的小有天饭店等近百家名店在郑驻扎下来,尤其是饮食业“老三记”即京都老蔡记馄饨、老京都葛记焖饼、合记烩面,迁郑后即以独特风味风靡郑州,现今已是这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和中华名小吃了。

在来自山南海北的移民中,有的已青史留名。其中有两位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一位是中国著名作家。以德化街香口饭店总经理身份出现的李克欧,是中共地下党交通站站长;以在老坟岗算卦为掩护的李先建,其真实身份是中共豫北统战部长。李克欧于1949年遭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地点在老家湖南,这位烈士移居郑州以两种身份为党开展工作近20年。李先建在郑州“算卦”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李仙儿”出任豫北纱厂党委书记。广东籍的柯岩,父亲曾于1889年来郑修建京汉铁路,担任工程师,柯岩1923年出生在郑州,她自称是半个郑州人。“半个郑州人”的柯岩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写出了著名长诗《周总理,您在哪里?》,影响至深至远。

昂扬鸣唱新郑州

郑州的第二次大移民,借助的是工业兴市和省会迁郑。1948年至1959年的10多年间,移民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移民与本土的结合,使这座城市有着鲜明的性格:吸纳,包容,热烈,执着。

郑州第一任市长,年方32岁的宋致和于1948年10月骑着高头大马进入这座城市,而此时的郑州却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

20世纪40年代,郑州两次沦陷于日寇之手,1941年10月,日寇侵占郑州,抗日名将——驻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孙桐萱率部与郑州百姓一起奋战30天将日寇打出郑州,歼敌八千,自损七千。1944年4月,日寇再次侵占郑州,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争,摧毁了郑州的工商业,人口锐减。郑州解放时,人口14万,城市百废待兴。

年轻的宋致和市长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引进外埠工业建设郑州;二是植树防沙,绿化郑州。

宋致和下决心引进外埠纺织印染、建筑、发电、面粉、造纸、榨油等六大重点工业,是在1948年11月20日,这一天郑州解放刚刚28天。两年之后的1951年3月,宋致和号召全市人民植树防沙,“人均两棵,保种保活”“工厂、学校建到哪里,树要种到哪里”。

1953年,“支援内地建设”的移民进入郑州市区,郑州市人口已达20.8万,面积41.5平方公里。1959年12月,郑州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郑州有了“绿城”这一称号,法桐成了郑州的市树。

如果说1948年11月从外埠引进的六大重点工业,使郑州百年来第二次移民小河淌水般进入郑州,那么,1953年郑州被国家定为新兴的工业基地,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汴迁郑后,移民则是大海涨潮般拥入。来自江苏、上海、山东、四川、湖南、湖北、东北三省,以及来自省内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漯河的工人、知识分子、技术人员、教师,带着青春、带着知识和技术,完成了一次智慧与力量的重新组合。

从1951年到1959年,郑州西郊沙地、丘陵先后建起了热电厂,第二砂轮厂,电缆厂,铝厂,一、三、四、五、六国棉厂,郑纺机,省纺机,重型机器厂等65家大中型企业。1954年省会由汴迁郑之后,又有一批包括45家地方工业的厂矿建成,河南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河南纺织、机械等方面的专科学校等50余所大、中专院校迁郑。其间,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建成,郑州铁路东站零担货站建成,郑州车站扩建。2009年,郑州北站入列 “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

历史,使郑州成为多城之都。深烙时代印痕的“二七工运”使郑州成为“二七名城”;全民种树大搞绿化,郑州有了“绿城”的美誉;六大国棉厂的建成,郑州又有了“纺织城”的雅号。

二七广场被郑州人视为革命圣地;绿城使郑州充满诗意;纺织城,使这座城市成为中国纺织基地。

纺织城,一字排开的一、三、四、五、六国棉厂的生产区加生活区是郑州老城的1.3倍,纺织战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6%,纺织厂女工是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班时,女工们白帽、白围裙、花衣服,如朵朵彩云飘进厂区;下班了,她们梳洗打扮一番,或亭亭玉立在马路边,或风摆杨柳行走在生活区。纺织厂是女儿国,6个纱厂有近4万名“纱妮”。男工少,而女工择偶又挑剔,“机修、加油、副工长,推车扫地不用想”“纺织厂,纺织厂,少男工,多姑娘,谁替姑娘想一想”。于是工会、共青团组织充当“月老”,联系铁路、机械厂等男工多的企业和纱厂搞联欢,男女双方中意的可找时间约会,有个“七七八八”,再请组织调查双方情况,决定是否“将爱情进行到底”。

工业兴市,省会迁郑,郑州膨胀。1956年市区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65万。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口已达85万,城市拉大框架,达150平方公里。市区自火车站为中心东至燕庄、西至柿园、南至冯庄、北到老鸦陈。那时正值“低标准,瓜菜代”时期,安排好百万市民的生活是头等大事。时任市委第一书记的王黎之有“三个一百万”的名言,很经典。他说:每天保证有一百万斤粮食,一百万斤蔬菜,还要将一百万斤大粪清理出市区。这才是第一书记要考虑和要做到的。这在市民人均月供24斤口粮、一天半斤蔬菜、每月2两肉的特定历史时期,这样的政府行为可谓英雄壮举了。

如果说20世纪的移民改变了郑州的面貌,完成了进军现代都市的一次 “冲刺”,那么,以“支援内地建设”、工业兴市,省会迁郑为契机的第二次大移民,完成了“古老而又年轻的郑州”的基础建设,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风情万种大郑州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移民,来势猛、数量大、时间久,他们的到来,不仅令所有郑州的“都市村庄”改头换面,而且一再地进行旧城改造,一次次地拉大城市框架。郑州西部建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东部有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后又建设了面积10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移民调动了这座具有3600年历史的城市的激情,改变了城市的风土人情,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使其具有包容、奋进、开放、和谐的大都市风范。

郑州这座城市在中国占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有极便利的铁路交通条件,百年以来它扮演着中国“巨无霸”式的大“驿站”,人流物流不舍昼夜。

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温州人乘风先期抵达郑州。温州人很像驾着大篷车游走世界的吉普赛人,这个地域的人机智、顽强、能吃苦、善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人最先在郑州做皮鞋、服装、电器生意,他们几乎占领了郑州的二马路、老坟岗,然后在解放路、德化街、铭功路办起了饭店,专营海鲜,几年之后,大连的海鲜才在经三路落户。温州人是一个“军团”,大约有5万人,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他们的服装、鞋帽生意又占据了“银基”很大的份额。

四川人将川味飘香在福寿街。随之是老妈火锅、重庆麻辣烫、苏大姐海底捞占据淮河路,内蒙古小肥羊亦不甘落后,在花园路、桐柏路上独领风骚;广东人最先将早茶端进经七路香江饭店,很快,郑州人以吃粤菜为时尚;最为耀眼的信阳炖菜,不声不响地走进郑州,到现在信阳餐馆在郑州已有2600多家,行走在郑州街头巷尾,抬头可见信阳炖菜、固始黄鸡汤餐馆。

江浙一带的装饰大军遍布城区主要街道,广东、福建人的电器、家具一家家在郑汴路摆开。北环之外的汽车城,东部的三大物流中心、航海路上的灯具、中药、食品城,西站的纺织大世界,北部三全冷冻食品城,东南方的宇通汽车公司,二七商圈,银基商贸城,锦荣商贸城,乔家门商贸城,光彩市场、敦睦路服装一条街,除了南方各省商家,还有河南尉氏、商丘、驻马店、漯河的经商者。郑州的出租车近万台,司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外地人。

世界超市巨头沃尔玛、易初莲花、家世界等20余家商企乘风破浪将生意做到郑州。我国港台商家搬来了丹尼斯,香港名店在人民路、经三路开张。

第一家居住小区——台胞小区在郑州南部落户后,北郊的水木清华、森林半岛、四月天,东郊的城市花园,西南郊的万福花园,西郊的中原小区,城中的竹园小区等100多个居民小区纷纷建成,迎来一批批移民居住。

移民改变了这座城市。首先是人口剧增,20世纪90年代末,郑州人口突破230万,2005年,官方向外公布的市区人口是322万,城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2010年,郑州城区面积20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0万人。

百年来,郑州三次大移民,改变了城市面貌,为郑州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语言。移民是热情的,郑州是开放的,有活力的。现在的郑州人宽厚、淳朴、热情、执着而又昂扬,说话简洁、直抒胸臆,转弯抹角的时候很少。谈天说地,言辞新鲜、独特。

“雅”“雅客”“花椒”“兑大笛”,已是郑州人的“普通话”。“雅”和“雅客”是说好,“花椒”有讽刺的意思,大约取花椒入口的麻酥酥的感觉。“兑大笛”如北京人的侃大山,“挺头”一词显然来自麻将牌,两人“挺”起,水火不相容;朋友交谈,说到兴起,“不中了,下海”,特定时期的郑州人很自信,也有对经商的蔑视。酒场上,郑州人有一年喝倒一个酒牌子的说法,碰杯中又有“我干了,你随意”的宽宏大量。

言简意赅、明白通俗的郑州话杂糅了移民的南腔北调,又体现出中原方言的简约和精练。最为经典的是“中”。不说“可以”,不说“行”,不说“是”,全说“中”。 就是一件事办不成了,朋友也会说:“中,我再跑跑看中不中。”

饮食是一种文化,郑州烩面,这种七八十年前在老坟岗专为唱戏艺人做的 “宽汤大面”,成了独具风味的烩面。现在的烩面馆已达4600多家,它已经渗透到郑州人的习俗、性格、气质和人情味里来了。

“我请你吃烩面”。有汤有面,有肉有菜,“雅俗共赏”。不卑不亢,端起大海碗,旁若无人地用筷子挑起皮带般宽的面条送进嘴里,大口地咀嚼,痛快淋漓,呼噜呼噜地喝汤,直喝得满头大汗,七窍通畅。

郑州人拉大城市框架,东突至圃田,西挺到须水镇,南进到南四环路,北移至黄河大桥。

现在,郑州城区面积20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930万人。中华复兴、中原崛起,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领航者,它已成为中国北方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再唱东进序曲,向东,向东突围,建设郑东新区。

移民是有激情的、昂扬的、献身的,古老的郑州是包容的、有活力的、焕发生机的。百年来,移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装扮着古郑州、老郑州、新郑州、大郑州。百年前的2.5万人的郑州,如今已是930万人的中国第八大古都,世界历史名城,全国著名的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模范城市、旅游城市。一座西依嵩山、北临黄河的大郑州,更加厚重、热情、奋进、和谐。

百年前蒸汽火车拖出了郑州城,郑州成为全国铁路交通枢纽,现今“米”字形高铁以郑州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

郑州航空港区,已成为引领郑州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如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郑州航空港区,如一强力引擎,引领郑州再次腾飞,飞向世界各地,郑州进入世界,世界进入郑州!

(作者单位 《古都郑州》编辑部)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郑州移民
郑州驰诺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移民火星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内陆移民(外二首)
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