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燃原+李晶
摘 要: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是指政府、高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构成要素以培育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培育载体,成功的项目会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实现共同体双方在项目需求和育人功能上的双赢。本文以“湘外—铜官窑”项目为例,探析有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实践育人共同体 德育功能 “湘外—铜官窑”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是指政府、高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构成要素以培育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培育载体。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又需要专业课程、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等教育教学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1]。其中,多方资源协调统一的共同体构建方式是将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校园平台延伸到社会平台,根据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具体要求,由政府主导推动,调动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相应搭建各具特色的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与学生培育的双赢局面,同时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2014年,依托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湘外”)这所长沙市芙蓉北路上唯一的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资源,对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以下简称“铜官窑”)所管理的位于长沙北端的全省唯一的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的实际需求,“湘外—铜官窑”实践育人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功建立起来,整合和发挥双方各自在智力资源和平台终端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准确定位湘外、铜官窑及青年大学生的角色,通过深入挖掘铜官窑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组织实施系列社会实践和专题活动,让青年大学生了解、认可、传播铜官窑文化,进而了解、认可、传播湖湘文化和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把湘外青年大学生塑造成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的新时代接班人提供良好的体制和平台支撑。
通过两年的项目实施周期,湘外青年学生参与共同体实践活动达到2000人次,志愿服务游客达到20万人次,面向1万人次中小学生宣传介绍铜官窑文化,面向5000人次外宾宣传铜官窑文化。“湘外—铜官窑”实践育人共同体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载体,精神的驻扎高地,专业的检验战场,能力的历练实体,让所有关注和参与铜官窑共同体建设的湘外学子奉献志愿精神、磨砺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收获成长感悟、建立文化自信、塑造完整人格,成为一个学院放心、学生欢迎、铜官窑需要、社会认可的实践育人综合平台。
一、“湘外—铜官窑”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德育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项目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铜官窑遗址公园免费开放期间客流不稳定,讲解员需求周期性短缺的现实困难,湘外志愿者用高昂的奉献精神、饱满的服务热情、敬业的服务态度、严谨的专业水平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高水平的讲解志愿服务,为他们准确深刻认识铜官窑文化遗址、认知湖湘陶瓷文化底蕴、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尽到青年的责任。同时,湘外“雏鹰”志愿者们通过项目实施一年多的社会实践,为铜官窑遗址公园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为游客来公园参观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彰显志愿服务精神,锤炼意志品质,修炼气质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参与铜官窑服务项目成为“雏鹰”工作站其他志愿者们羡慕的一件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个实践育人共同体都会达到这样好的效果,“湘外—铜官窑”项目的成功是建立在如下基础上的:
(一)共同体的建设根植于双方共同的实际需求
湘外作为远离中心城区的长沙最北的高职学院,需要有地理位置较近的单位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和社会时间岗位。铜官窑作为一个处于免费开放阶段客流不稳定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有高素质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为园区提供讲解志愿服务,双方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很高,这就决定了双方合作构建共同体有着牢不可破的坚实根基。
(二)共同体的建设萌芽于双方前提的合作实践
从2014年6月至今,双方经历了两个阶段的两个层面的合作,第一个阶段是尝试性地选派志愿者开展基本志愿服务,第二阶段是大规模系统性的志愿团队的组建和管理。在两个阶段的合作过程中,湘外展示了良好的合作态度,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合作便利,湘外志愿者表现出了良好的志愿精神和较高的业务素质,铜官窑方面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合作热情和规范的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并为志愿者提供了周到的交通和餐饮保障。应该说,前两个阶段双方的合作是愉快和顺利的,这为构建共同体的愿望萌芽提供了土壤。
(三)共同体的建设受益于双方强大的团队支撑
湘外团委管理的“雏鹰”志愿者工作站2014年被团省委认定为省级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是当年全省50个省级站中唯一的高校站,2015年,“雏鹰”工作站又被省教育工委评为全省教育系统2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之一,“雏鹰”志愿者工作站的负责人於燃原是长沙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常务理事,2015年,在全省“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比活动被评为“最美志愿者”。“雏鹰”工作站现有在册志愿者500多人,指导老师12人,有着丰富的志愿大型服务项目管理经验。铜官窑方面经过前期的探索和实践,在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方面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在前期的实践中,市场运营科等部门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可以预见,在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双方强大的团队必将凝聚出更大的合力,促成共同体各项建设项目的落地。
(四)共同体的建设得到了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
湘外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校党政一把手均以不同方式关心和过问过项目的推进工作,党委委员、副校长铁明太更是多次对项目的建设和推进进行现场指导。铜官窑领导亦是高度重视共同体的建设,对本项工作的审批一路绿灯,并表示愿意在共同体的框架内深入开展系列项目合作,促进共同体构建实际意义的实现。
(五)共同体的建设整合了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
湘外作为高校,具有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大量有着聪明才智和青春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需要找寻合适的志愿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奉献知识和才干,锻炼意志和品质;铜官窑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在目前免费开放阶段,是一个纯公益事业单位,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一个非常适合青年大学生历练和成长的平台。双方这些方面的优势在共同体的框架内得到有效整合,志愿者受锻炼,铜官窑获得义务志愿者,游客获得高质量免费服务,切实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六)共同体的建设获取了双方充分的条件保障
湘外计划两年共列支4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共同体的构建,用于项目的设计论证、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子项目的统筹实施、共同体的总结提升等。铜官窑方面将在两年内列支4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共同体的构建,用于志愿者的遴选、培训、管理、交通、食宿等方面的支持及有关子项目的实施推进。
(七)共同体的建设适应了实践育人的科学要求
共同体的构建为湘外的人才培养工作延伸触角,增加平台,丰富手段,是湘外在实践育人平台搭建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创新,这符合育人的客观规律,与当前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是相适应的。
(八)共同体的建设顺应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潮流
湘外团委的官方微信平台“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团委”创始于2013年9月,至今已经高质量运行2年多,拥有关注用户15000多人,两年类,累计发布各类图文消息600多期1800多条,累计阅读量超过80万次,近期连续在团省委发布的高校团委官方微信平台排名中名列高职学院微信平台综合影响力第一名。在湘外青年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铜官窑官方微信平台“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5年7月完成微信认证,作为服务号,将为外界提供更多的菜单服务,与湘外团委的微信平台订阅号形成互补。自媒体手段的采用适应了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浩荡潮流,必将为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撑。
二、“湘外—铜官窑”项目的特色创新
通过共同体的构建,对于铜官窑来说,实现了讲解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服务外包,破解了铜官窑免费开放阶段游客不稳定导致无法维系足够规模的讲解员队伍,与铜官窑作为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的文化遗存需要有专业讲解服务才能更好地参观之间的两难悖论,实现与时代结合的创新发展。
(一)区域特色鲜明
长沙芙蓉北路自捞刀河以北,除了外贸职院外,再无高职院校,为北城片区有关单位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是湘外的区域担当,或者说是一种区位责任。与位于长沙北城顶端的铜官窑共建共同体,是一种区域地理层面的必然选择,有着其他任何院校和单位无法替代的优势,在二者基础上搭建的共同体,必将成为北城唯一的校地实践育人共同体,对于弘扬铜官窑文化,服务北城区域经济文化,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合作互补性强
湘外密集的智力资源和铜官窑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共同体构建双方有着强烈的互补性,共同体的构建建立在双方深层次的相互需求至上,更加有助于共同体的浑然天成。
(三)推广影响面广
铜官窑是长沙的,是中国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了解铜官窑文化、认可铜官窑文化、传播铜官窑文化,就是了解认可传播湖湘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系列子项目的设计一旦按计划施行,必将极大地促进铜官窑文化走出湖南,面向中国,影响世界。
(四)社会影响力大
对于湘外及社会来说,共同体的构建除了承担实践育人的功能之外,还搭建了文化传承,文明传播的桥梁,实现了不小的社会效益,比如:
1.在社会上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郁氛围。
2.让传统文化精髓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促进德育和美育效果的增强。
3.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乃至世界提升湖湘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誉度。
三、“湘外—铜官窑”项目的德育效果
(一)弘扬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
通过服务铜官窑遗址这一实体景点,弘扬铜官窑文化这一虚拟形态,在六个自项目的牵引下,让青年大学生在项目中找寻自己的定位,充当志愿者,服务游客,服务中小学生,服务国际友人,在实践中弘扬“团结、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让“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志愿服务理念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二)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通过让青年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独立决策,自觉行动的机会,磨砺大学生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磨砺大学生的冲劲,增強大学生的韧劲,提升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让大学生管理和实施各个项目,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保能力、辨别能力、书写能力、观察能力,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检验和提升。
(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让志愿者深入了解铜官窑文化,向公众介绍铜官窑文化,向外界宣传铜官窑文化,进而接受铜官窑文化、湖湘文化、传统文化,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青年大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潮增强免疫力,对非主流价值观有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应对。切实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功效,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意志品质坚韧的独立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
(五)形成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通过让志愿者通过担任义务讲解员、文化传播使者,引导他们自觉走向社会承担社会分工,通过服务他人,传播文化,让大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培育担当精神,促成其在品性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格上逐步完成从单纯的在校大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转变。
(六)鼓励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系列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游戏和消遣方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基层,踊跃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奉献自己的青春热情,在活动中用给游客的高质量服务倡导文明,用志愿精神诠释敬业,用义务劳动诠释友善,从而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综上所述,“湘外—铜官窑”项目的育人成效显著,本共同体相关项目的设计虚实结合,相关服务的提供软硬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内外结合,对于参与共同体构建和具体项目实施的湘外青年志愿者来说,是一种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锻炼,对他们从专业技能到服务精神,从综合素质到人格修养,从意志品质到文化自信,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建军.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5-3-31.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16GT14)。
通讯作者: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