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7-08-19 20:01刘晓倩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心理健康大学生

刘晓倩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并逐渐发展成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而手机依赖作为一种心理成瘾现象会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性格特征、孤独感及动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四个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3-0001-0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已成为人们交流和娱乐的基本工具。根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的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2.8亿户[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研究调查发现,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到83.4%,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超越了传统电脑网民的规模[2]。大学生作为手机的主要适用人群之一,其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研究发现,超过50%的大学生用手机的时间比自己预期的要长,甚至有超过50%的大学生报告没有手机会感觉失落,有近40%的大学生则表示会焦躁不安[3]。对于这种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有些研究者把其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

国内外研究者对手机使用导致的负面行为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 use of mobile phone)、“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等概念。这些概念基本含义相似,都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4],本研究统一使用“手机依赖”这一概念。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所谓“行为成瘾”,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5]。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分析

1.专业和年级。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量表得分上表现出明显差异,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且理科的专业性质使他们不善和人打交道,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上不如文科生,从而使理科专业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有可能容易形成对手机的依赖。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所表现的程度差异显著,有研究发现大一和大三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6]。之所以在手机依赖现象上会出现年级差异,笔者认为是由于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业压力相對较小,在适应期间由于孤独感等原因会经常利用手机与家人或之前的同学朋友进行联系;大二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环境,课业加重,手机使用量有所下降;大三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减轻,这一阶段的学生也较易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加之恋爱等因素,对手机依赖程度加重;大四学生由于毕业、找工作等现实压力,而迫使其减少了对于手机虚拟世界的依赖。

2.人格特征。众多研究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作为潜在的预测者,与手机依赖有较大的相关性。手机依赖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倾向于过度依赖手机。与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相比,性格外向的大学生有更高的人际交往需求,而手机正是满足人际交往需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有研究发现外倾性人格的个体在手机使用频率上,更多的表现在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上。而高神经质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问题时往往会容易受到过度情绪化的影响,因此相较于其他性格特征的学生,往往具有人际交往困难、缺少社会支持的特点,同时高神经质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受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困扰,往往容易通过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小说等方式来逃避现实,从而表现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6]。

3.孤独感。手机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其最早产生的原因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手机的基本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孤独所引起的焦虑”[7]。许多研究都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主要表现为更倾向于通过手机与他人保持联系,借助手机上网查找资讯,通过玩游戏缓解或逃避由于孤独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等。大学生正处于解决自我同一性矛盾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内心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冲突,由内心矛盾与冲突所带来的孤独感,促使他们渴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而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排解孤独和社会交往的功能,这就使得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和内心的孤独感而产生了手机依赖。

4.动机因素。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动机是影响手机依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文提到手机的最基本的使用需求是满足人际交往需要,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4G网络成本的下降,当代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动机不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和短信等社交需要。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成为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这也使得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从单纯的社交需求向娱乐需求和网络社交需求转移。手机游戏程序的开发,促使手机取代电脑逐渐成为了新的娱乐媒体终端,这使大学生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甚至在课堂、食堂、宿舍等地方都可以享受游戏带来的快感,沉溺于手机游戏带来的刺激,加重对手机游戏的依赖,甚至发展成手机成瘾。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QQ、微信、微博等手机聊天软件的普及,形成了新的网络社交需求,不同于传统的社交需求的固定性,网络社交需求具有即时化、碎片化、个体化等特点。手机聊天软件的特性充分利用了大众的碎片化时间,在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用户对于手机聊天软件的过度依赖。因此会出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手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习惯,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应对策略

1.社会强化网络监管,构建和谐手机使用环境。虽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局限在校园内,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存在,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所接触到的信息往往受到整个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预防大学生受到手机不良信息的侵害和诱惑,还需要政府网络监管部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手机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如建立手机软件分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手机软件和游戏划分相应的用户使用年龄要求,成立专门机构对青少年使用的手机软件进行信息监管,开发防沉迷系统等,从源头上控制和防止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或沉迷手机网络游戏。

2.学校多举措并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素质,促进身心发展。虽然手机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方便有效地开展学习,但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现实人际交往的淡化。学校应从课堂、教育活动、社团、班级宿舍等多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防止手机依赖现象的产生。第一,在课堂上,学校应出台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课堂秩序,从制度上引导学生不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保障课堂秩序。学校还可在教学区域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器,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不得以任何理由在上课期间操作手机。此外,学校应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第二,学校可以借助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宣传等活动,为学生分析手机依赖的不良影响,倡导正确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由学生群体从自身需求出发,组织如辩论比赛、“拒做低头族”行为艺术表演等能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的活动,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脱离手机的虚拟世界,融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关系。最后,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辅导员和老师对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要做到及时发现,重点关注,积极引导,并结合学校的心理预警系统,借助心理咨询,帮助“手机成瘾”学生缓解压力,逐步摆脱困境。

3.发挥家长与学校的联动机制,改善学生成瘾现象。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正面引导作用。原生家庭作为影响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家长的人格及行为特点对大学生离开家庭独自来到学校后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延续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以及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够积极地帮助大学生转变对手机的依赖态度。首先,现在很多家长谈“沉迷网络”、“手机成瘾”色变,并一味地严格控制孩子上网和使用手机的时间,但由于逆反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堵不如疏”,简单封堵策略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杜绝手机依赖现象,甚至对于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损害影响。家长应转变对于手机游戏或手机网络完全拒绝的态度,可适当地参与到学生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通过正向疏导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向孩子展现正向的榜样作用,引导其学会分辨手机依赖的危害,对手机使用形成正确的态度。其次,家长应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正视孩子的想法和观点,进而深入了解到孩子形成手机依赖的深层心理原因,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交流内心世界的平台,并适时地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心理误区。最后,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的工作,发挥家庭与学校的联动作用,适时地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并多与老师、同学沟通,形成一个全方位多方面的帮扶机制。

4.引导大学生明确生活目标,提高自律意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和帮助,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的改变。首先,大学生沉迷于手机往往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目标清醒的认识,没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学习动机,制定科学清晰的学习计划和安排,使大学生活充实而向上,以预防因打发无聊时间等动机而产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其次,大学生应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合理意识到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通过意志抵制手机的诱惑,除必要外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尤其在课堂上自觉做到不开机或不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最后,加强与同学、朋友以及父母、老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机会,将通过手机形成的虚拟情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联系,以减少因情感空虚而对手机产生的依赖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

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2/ c4658448/content.html[2016-03-0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2014-08-26].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4]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5]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學,2011,34(6),1453-1457.

[6]郭少卿,陈军,张喜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67-68,69.

[7]Townsend,A.M.Life in the real-time city:mobile telephones and urban metabolism[J].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2000,7(2):85-104.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LIU Xiao-qian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Shandong 266580,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phon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bile phone use among undergraduates is more frequent,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over-reliance on mobile phones. As a psychological addiction,mobile phone dependencehas adverse effects on undergraduates' normal life learn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s of undergraduate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such as the college grades and major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loneliness and motivation factors. And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four levels:society,school,family and undergraduates' themselves.

Key words:undergraduates;mobile phone dependence;mental health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