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献芳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效率的探索,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阐述自己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实施的教学途径,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从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取得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效率 题眼 问题 细节 空白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说课堂是地球,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那个的支点,撬动课堂,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课堂的效率是目前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可以说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我在提高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寻找“支点”的方法,与大家一些分享:
一、扣准“题眼”,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用题目作支点,不仅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兴趣,还可以准确地撬起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比如:七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三颗枸杞豆》,文章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从中“我”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把握时间,把握生命,付出艰辛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这个题目直指文章的中心。这样以题目作支点,不仅撬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设问题,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将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的自我需要,将它分解成一个个问题。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抄答案的过程。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要能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课,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与其它园林设计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个主问题深入思考、探究。然后让学生以一个设计者或者导游的口吻,像大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探究的成果。通过读书,苏州园林设计的四个讲究,即“它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聚焦一个问题,教學才能如“庖丁解牛”,走向快捷和有效。
三、填补留白,寻找言语与思维训练的着力点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陶冶的好材料。语文课的“根”就在抓“语”学“文”上。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言语能力得到提高,真正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文章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在写文章时难免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模糊之处。把这些地方作为教学的“支点”,加以填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言语的表达能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中,故事在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人物的表现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个“空白点”正好是我们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此时的韩麦尔先生和同学们的神情会是怎样?有哪些超乎寻常的举动?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语言的“填补”中绽放出流光溢彩。
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补白,又给学生留下许多创造的天地。常用留白作为教学的支点,学生的灵性将被开启。
四、关注细节,善于捕捉情节发展的支撑点
文章的细节,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对文章中心的生发和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以文章的细节作为教学的“支点”,可以很深入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要旨。
例如:“孔乙己”这个大家都熟悉的悲惨人物,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说教孔乙己是怎样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显然是苍白的、空洞的。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毕竟作品的时代离学生生活的今天比较久远。教学时,我就抓住文中多次写到了人们的笑,有孩子们的“笑”,有短衣帮的“笑”……如果教学从“笑”入手,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这些笑事,然后对学生进行层层点拨,走进小说情节的体验中,从这些冷漠的嘲笑声中深深地领悟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可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使学生明确了人物形象,就会引发了对人生、社会深深地思考。巧抓“笑”的细节,就能撬动文章的中心,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结束语,教学是双方的,课堂效率的高低,归根结底是要看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是怎样获得的,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语文教学的“支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充分发挥这些“支点“的作用,语文教学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境地,迎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