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辉
影响后期玉米价格的几个因素
文/王晓辉
王晓辉,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历任国家粮食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处长、处长、调控司副司长,现任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长期关注并致力于中国粮食的供给、需求与价格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参与课题包括“中国粮食中长期动态平衡系统研究”“中国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监测预警体系研究”“促进我国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等。
国内玉米价格变化的节奏有点儿乱:5月份启动临储玉米竞价交易后,在巨大的成交下,现货价格却依然表现出坚挺的局面,价格未随供给量增加而回落,市场呈现出“高投放、高成交、高溢价”的特征。截止7月上旬,经国家交易平台已经累计成交玉米3 141万吨,两个月的成交量已经超过了2016年整个拍卖季,让市场困惑不已。秋粮上市不远,后期价格如何,取决于如何看待影响市场价格的四种现象。
及时准确的数据是政府制定正确政策和企业制定合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民间草根数据与官方法定数据的分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过去几个月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其中市场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因是:“去年玉米实际的减产数量超过官方发布的水平”。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调结构首考的2016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减少了2 040万亩,产量减少508万吨至21 955万吨。但是民间草根调查给出的减产量则在3 000~5 000万吨(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减产水平是与草根调查产量对应的,其2016年的产量也高于国家统计局)。数据上的分歧在2017年继续显现。例如黑龙江省统计局在2017年4月26日举行的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全省调减玉米1 037.4万亩。但是多个民间草根机构在春播开始后,对黑龙江省玉米播种的调研数据都显示:玉米减少的面积远超过这一水平。此外,吉林调减170万亩,内蒙古调减200万亩,辽宁调减100万亩,河北调减100万亩。不同的面积减量,对应着不同的产量与价格。基于眼见为实的经验论和对官方数据一贯的审慎态度,多数市场主体认为年内产量下降仍将是超预期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2017年7月7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饲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中给出的年内玉米播种面积为3 540万公顷,同比减少136万公顷或3.7%,单产预计为5 975 kg/公顷,同比持平,产量预计为21 150万吨,同比减少805万吨或3.7%,减产量超过上年。
在影响玉米产量的诸多灾害性因素中,干旱是最严重的。春旱、夏旱、春夏连旱、“卡脖旱”、“秋吊”等词汇描述的是不同时段的干旱。发生时间不同,影响程度各异。玉米抽雄前后一个月是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特别敏感。此时缺水,雄雌穗间隔期太长,授粉不良,幼穗发育不好,果穗小,籽粒少。如遇干旱,雄穗或雌穗抽不出来,似卡脖子,故名“卡脖旱”,是对产量影响最重的。
2017年播种以来,东北地区的天气也不甚理想。根据中央气象台的监测,2017年3—4月份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在玉米播种前无明显降水,底墒不佳。5月春播到6月中期降水量只有10~50 mm,仍偏少5~8成,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和南部旱情持续发展,至6月18日干旱范围和程度达最大,干旱导致辽宁西部、内蒙古兴安盟中北部、通辽市南部、赤峰市中南部受旱严重地区玉米无法播种,不得不改种杂粮杂豆甚至撂荒,作物长势偏差。截止7月10日,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1~4℃,东北地区中南部、内蒙古中东部的大部地区出现10~50 mm降水,其中吉林东北部、辽宁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东南部降水量有50~100 mm,有效改善了土壤墒情,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干旱有所缓解,对春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虽然7月上旬当地出现了降水过程,使得干旱有所缓解,但苗情改善情况仍需进一步评估。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水平。2016/17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预计为2亿吨,月均消费量1 670万吨。截止2017年7月上旬的临储玉米成交量已经达到3 141万吨,月均1 570万吨。考虑到流通环节的原有存量和加工企业等终端用户的自建库存量(截止6月末,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在30天以上,华北地区在15天以上),市场上玉米的供应水平应该是非常充裕的,价格也应该是平稳下降的。但实际的价格水平却是在上涨。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成交量与出库量不同步,高成交量背后是低出库量。理论供给量大而有效供给量小。其原因一是集中成交后存储库点客观上存在出库设施不足的问题;二是收储制度改革后,临储政策取消,一些承储库点为了多拿一点儿仓储费用,而人为设置障碍,即为市场所诟病的“出库难”。
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延长了出库期,提高了违约门槛,因此现阶段出库进度慢,可能造成后期陈粮出库与新粮上市同轨。2017年东北地区继续调结构,黑龙江省四、五积温带种植的早熟型品种大量减少,其结果是新粮供应中最便宜的一批粮少了。同时,辽宁西部干旱造成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其结果是新粮供应中最早上市的粮食少了。上述因素叠加,将提高2017年秋粮开秤水平。
为确保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取得预期效果,加快玉米去库存进度。自2016年新产玉米上市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消费的政策,包括调整产业准入政策、原料收购补贴等。受此影响,东北、华北等地玉米加工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回升,企业再投入和新建热情也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6/17年度玉米深加工产能将同比增加760万吨,2017/18年度将再增加超过600万吨。上一轮国内玉米加工产能的快速扩张出现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各地出现了一大批深加工项目,到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玉米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扩张的势头才受到一定的抑制。2017年以来,加工产能快速扩张,虽然有利于降低老库存、消化新产量,但是必须要将加工产品与消费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对待,防止出现库存形态由一种向另一种的转变,“换汤不换药”。仅从2017年的形势看,加工产能对扩大需求、拉动价格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特别是在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对玉米深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新产玉米的奖补政策后,必将引发2017年各类企业提前入市收购的积极性。这对于开秤价格及后期走势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小结
国内玉米库存虽然仍是高的,但最高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玉米产量虽然仍是大的,但是产量结构性下降已经是趋势了;消费增长虽然是慢的,但是消费的刚性特征已经是显著的了;供需关系仍然是宽松的,但是最宽松的阶段已经是过去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