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汉语水平偏低,二是翻译时缺乏文化意识,并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度采用汉语母语授课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应对这两个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英汉翻译;汉语水平;文化意识
英汉翻译能力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英汉翻译能力是大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多年来一直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是汉语水平偏低、二是缺乏文化意识。而这两个问题,是导致学生翻译能力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水平偏低。通过对大量的学生翻译习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英语词汇量问题、也不是对英文的理解问题,而是汉语水平偏低的问题。学生的汉语水平偏低,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英译汉时,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弱,翻译出的句子不通顺,常常出现用词上的错误、语序上的错误和逻辑上的错误。在翻译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英文句子看懂了,意思也理解了,但在表达中,不知不觉地出现了误译。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译者的汉语水平低、汉语表达不当造成的。例如,笔者曾让学生翻译一个简短的对话,在让学生翻译之前,已经给出这个对话的情境:这是一位居民在向警察报警,警察在作记录。
[原文] A: Someone has just broken into my house.
B: Okay. Whats your name?
[误译] 甲: 有人刚才闯进我家。
乙: 好,您的姓名?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且容易翻译,但只有极少数学生的翻译是正确的。许多学生把Okay 翻译成“好”或是“好的”,事实上,在这句话的语境下,这样翻译是错误的。英语中的Okay(或OK)用得非常广泛,它既可作感叹词,又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在词典中,Okay作为感叹词的释义大致为“行、好、好的”,大致相等于一个点头的动作。但在具体的句子中的具体含义远非一个“行”或“好”字所能包罗。原文中的A是报告情况,而不是提出建议或请求,因此B所说的Okay就不能译作“好的”。一个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的译者会把这段对话中的Okay译作“知道了”、“记下了” 甚至可以是“哦”、“噢”。2)在汉译英时,对汉语句子本身理解得不充分,造成翻译时的误译。例如:让学生翻译“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好好把握时间”这两句话,许多学生就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了Time is precious. We must grasp the time.其中,第二句话We must grasp the time是错误的翻译。汉语原文的“把握时间”真正的意思是好好利用时间、充分利用好时间,因此,翻译时就应该按照汉语原文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去翻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Time is precious. We must make good use of time.或是Time is precious. We must make full use of time。
在英譯汉、汉译英时,由于汉语表达不当或是对汉语本身理解不充分造成的误译很多,特别是在翻译较长的英文句子时,由于汉语表达能力弱造成的误译相当的多。而且,有的时候,学生即使知道自己的汉语表达不对,却想不出应该怎样正确表达,汉语水平亟待提高。
(二)翻译时缺乏文化意识。
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又涉及两种文化。翻译时的文化意识,是指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不同语言文字、跨越不同文化的信息交流,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确保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因此,要搞好翻译,译者不仅要了解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并在正确的翻译观指导下,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从而造成误译。大学生在翻译时的错误翻译,很多时候是由于在翻译时缺乏文化意识而造成的误译。例如下面这句美国著名开国元老托马斯.杰斐逊的名言: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许多学生在翻译时,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把这句话错误地翻译成: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如果让我来决定,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句话的翻译错误在于,翻译时没有文化意识,没有意识到newspapers这个关键词背后的文化涵义。词汇的文化涵义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承载的文化涵义也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深层的言内意义不同。“报纸”在汉语文化中就是“报纸”的意思,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而newspapers这个词在美国文化中却有着特殊的、深层的言内意义,newspapers这个词在美国文化中可以表示“言论自由”的意思,因此,上面这句英文的汉语译文应该是: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无需政府管理的言论自由,如果让我来决定,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又例如下面这个短句:In spite of the rain, the Fourth of July fireworks display was not cancelled。以下两句两句都是学生的误译。
误译:(1)尽管下雨,第四次七月烟火会没有被取消。
(2)尽管下雨,七月四日烟火会没有被取消。
译文(1)一看便知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造成的误译。译文(2)则属于缺乏文化意识造成的误译,其实,如果译者感到“7月4日”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可能具有深层的文化涵义,而自己又不知道时,是可以而且应该查查词典的,一般的工具书都会告诉读者,the Fourth of July是“美国独立日”,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尽管下雨,美国独立日的烟火会也未曾取消。
事实上,许多看似简单、常用的英文单词和短语,常用的人名、地名等都有可能蕴含丰富的文化涵义,翻译时一定要有翻译意识才不会造成误译。
二、针对学生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
英汉翻译就是要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语,也就是说,英汉互译是离不开汉语的。不少学生由于汉语水平偏低、汉语表达能力差或对汉语本身理解不充分造成的英译汉或汉译英的误译很多。要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汉语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既能让学生使用地道且符合汉语逻辑的语言把英语翻译成汉语,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用英语诠释汉语。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要通过翻译练习的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水平与英语翻译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和英汉翻译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误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翻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陷阱比比皆是,文化差异成为最难跨越的翻译障碍。学生在翻译时,如果不熟悉英汉文化的差异,缺乏文化意识,很容易翻出错误的句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翻译时头脑中要有文化意识,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Nida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英汉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应该时时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避免误译。
(三)在教学方法上,适度采用汉语授课方式
关于英语教学中究竟应该使用汉语授课还是使用英语授课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全英文教学并不适合针对非英语专业的英汉翻译教学。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汉语水平偏低、汉语表达能力弱,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必须要在教学中融入汉语教学。另一方面,是因为翻译过程和翻译活动的复杂性,离开了汉语母语,很多授课内容本身确实无法进行清楚的解释和传授。为此,近年来,在翻译教学中,笔者尝试抛弃全英文教学这一方法,采取适度使用汉语授课的方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了给自己采取的授课方式找到支持和依据,笔者查阅了许多的期刊和资料后发现,针对英汉翻译教学是否应使用汉语母语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中,适时运用母语进行授课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支持。不少教师在实践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汉语母语授课的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英汉翻译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或是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就行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认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英语与汉语的宏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及文化上的对比,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用汉语母语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从而在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时,表达顺畅,提高翻译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多大程度上使用汉语母语进行授课,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且在实践中验证求实。
三、结语
针对学生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汉语水平偏低和翻译时缺乏文化意识这两个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不断探索,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英汉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同时,熟知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树立起应有的文化意识,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汉语水平、促进英汉翻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蒲红英,翻译教师课堂母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基于英语专业的视角 [J]. 校园英语 ,2012(4): 92-93
作者简介:郭晓军 (1967—)女 河北卢龙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