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汉晓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促进者,他由体制内到体制外又回到体制内,在党派统战工作发挥了较为突出作用
谢朝华,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是第十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法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中国发展》编辑委员会委员。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多达30多个“委员”称谓的法律博士。委员是一种称谓、职务,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常见,谢朝华就是一个在推动国家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数个普通委员中透着不平凡特质的“委员”。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促进者,他由体制内到体制外又回到体制内,在党派统战工作发挥了较为突出作用。
独特的少年生活锻造坚毅人格
当年,少年谢朝华过了11岁还无学可上,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率不高,但他也没浪费这段宝贵时光,村口的池塘边,田野里,树林中,长江大堤上也时常看到他与小伙伴们的身影,拾柴拾粪、田间地头除草施肥、场地上的孩童捉迷藏等都滋润着他。
谢朝华11岁那年,村里办起一所耕读小学,开始了他向外走出的第一步。小学老师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回乡知青,村领导为照顾这位稍腿疾的青年人较少参加野外田间体力劳动,让他担负起三个年级,每个年级至少包括语文与算术两门课程的任务。谢朝华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多时间,后来转到较远的公社所在地的刘渡学校读书,他在这里完成了小学五年级及初中三年的学习。在这四年的上学过程中,谢朝华每天都要在条件较差的土路上步行两公里的里程,不管天气与季节。初中毕业后,谢朝华被推荐到较远的襄安高中读书。
“母亲是裁缝,做一件衣服可以挣得10工分至30工分不等的收入,但母亲做家务时间就少了,子女就要分担家务,包括拾柴拾粪,担水,洗饭碗乃至池塘边洗衣服等等,还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挣工分,什么耕地、插秧、收割稻米等等都做过。”
暑假期间“双抢”是比较劳累的。上午收割早稻,下午插秧种晚季稻。按照水田干活的规矩,大家并排在田中插秧时速度快的人,可以将自己垄中剩余的秧苗扔到速度慢的人的垄中,于是慢的人就会更慢。为保证不被别人落下,谢朝华只能咬牙与别人摽着干。
“累是累点,但锻炼了坚毅、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与人打交道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灵活处世的能力,增长了智慧,还对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非常有帮助,且受益无穷,伴随终生。”
尽管谢朝华还没有机会像许多城里孩子一样接触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但与所有的孩童相比,他心中一点不少自由飞翔的梦想。那年夏季的一件事让他至今不能忘却。那天,谢朝华正与其他小伙伴们在长江大堤上放学回家,远远看见大堤上一辆吉普车飞驰而来,又从他们身边飞驰而去,那车的速度,那车的状态,让他们跟在后面跑了好远好远。就是这飞驰的吉普车让他感受到了身外世界的神奇,或许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在他的潜意识中已萌生出要去探知身外世界的愿望。
“当地的乡绅常说你在无为县长大,以后可千万不能真的无所作为,要做个有作为的人。我也从小就告诉自己要不断地进步。对我这个渴望知识、渴望实现自我的农家子弟来说,当时一门心思就是想学习,感觉能够读书,能够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越是条件艰苦,求知欲越强,没有人逼着你学,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想学、要学。好不容易攒下时间,更是惜时如金。小时培养出来的对读书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精神使我在日后的成长中受用颇多。”
谢朝华人生的重大转折是高中毕业时顺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西南政法学院。备考是五月六月。夏天昏暗的煤油灯下,天热蚊子咬,为了创造条件学习,谢朝华便弄来一个木桶灌上水,双脚放到里面,然后用布罩着,既纳凉又防蚊咬,可谓是一举两得。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谢朝华也是苦中有乐,功夫不负有心人,邮递员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上,谢朝华以该校文科班第一的高考成绩被录取。
练就服务祖国的硬本领
进入大学一年级后,在强手如林的高等学府,谢朝华的综合成绩和办事能力在全班来讲顶多算得上中等偏下。
“因为班上同学大都来自城市家庭,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要高很多。法律专业需有社会阅历与史地知识,这些都是自己的短板。而且法律学习要有分析综与口头表达能力,我当时在公众场合下不敢说话,在班级开会专业讨论时不敢有任何可能引起别人注意的肢体动作,恐惧其他同学或老师点名问我问题,开会时常常头脑一片空白,同时也羡慕其他同学们讲话时有条有理,声情并茂。”
中学时代的学习家务挣工分炼就了他的坚韧与智慧,给了他打攻坚战的力量与持久战的毅力。为了克服这些短板,谢朝华下决心学说话,方法之一就是课下多朗读与背诵。他便利用课后节假日的时间,经常在山间树水旁,读报纸,读讲义,读参考书,读后录下自己再反复听,通过一段时间的攻坚,谢朝华也敢于在小班讨论时主动举手发言了。
“我的人生十二字信条就是:坚定目标,马上就干,持之以恒。”他的校友们至今还在传诵“谢朝华歌乐山下学英文版毛选”的故事。当时,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谢朝华敏锐意识到学好英语才能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苦心研读,他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一方面强化自己的英文,使英文水平突飞猛进地提高,在两年后的1982年4月在国家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谢朝华的政治卷和英语卷成绩都比较好,成为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的留法公费生,也成为西南政法学院获教育部公派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数不多的学生。
经过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集训部为期10个月的法语训练,1983年的7月14日,谢朝华和156人登上了教育部直飞巴黎的包机赴法留学。
像很多同学一样,初到法国的谢朝华,留学生活中的第一个困难是法语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交际和学习的需要。为弥补口语缺陷,锻炼说话的胆量,谢朝华就常利用闲暇时间上大街,逛街心公园,找那些悠闲的法国老人进行对话。平时,下了课一回到宿舍,他就立即打开收音机,收听当地的法语广播,晚上通过看电视了解当地的情况,抓紧时间练習听力。正是这样的“疯狂学习”方法使得他的口语和听力进步神速,语言已不再是他学习和生活的难关,让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吃惊不小。
在法学习期间,谢朝华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西方法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与国内不同的学习方法。
“国外的学习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常常是老师布置一篇论文,以你为主撰写,下一次上课时,你要在课堂上做报告,其他同学提问题,由你当场解答,教授当场记分。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人的思维,又锻炼人的口才,更培养人的胆量。”
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谢朝华还积极利用其熟悉中国法律的优势,向法国社会介绍宣传中国法律的最新动态。他曾受全法企业雇主协会聘请,为法国企业界提供有关在华投资的法律咨询。为了更好地向法国同行系统地介绍中国法律,他经常利用假期在学校从事有关中国法律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一个假期下来还能有上万法郎的收入。
在世界名城巴黎,美丽的塞纳河、拉雪兹公墓、蒙马特高地都让谢朝华流连忘返。在参观了周恩来总理在法国工作、学习过的地方——一个很旧的小旅馆后,谢朝华暗暗发誓:要像这位伟人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自己的成材之梦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首开国内个人律师事务所
异国绮丽的风光,虽然吸引住谢朝华的目光,但留不住他的心。“我是一个很相信自己判断的人。我的感觉告诉我应该回去。”谢朝华认为,他的根和事业在中国。
1988年初,谢朝华终以不懈的努力,在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后的第二天,他就到中国大使馆预定了回国的机票。几天后,他带着先后用一万法郎购买的法律书籍登上了归国的班机。
近五年的留学生涯和工作实践使谢朝华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涉外法律知识基础,也掌握了丰富的涉外经济贸易知识,使他有了着眼于国际司法与经济实务的眼光。回国后,他先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部工作。1990年3月,又到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法律部工作。1991年10月,谢朝华又受欧盟总部之聘,任职于欧盟对外关系司和发展司,参与欧盟资助第三世界项目的工作。经过此番法律业务的实践,他对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金融、贸易、反倾销、公司法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擅长用英语和法语为客户提供国际贸易仲裁、公司组建、证券发行、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法律业务。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建设市场经济已是大势所趋。非常关注国内发展的谢朝华经过深入分析之后认定,大批外商将来华投资。他们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如同在他们本国一样,在进行各项投资之前,需要进行经济、法律、社会等各种可行性研究。此外,还要委托律师起草一系列法律性质的文件,供谈判时使用。为适应国际商务需要,国内也逐渐改变了以领导承诺代替法律性文件的办法,需要大量懂法律、懂外语的法律专门人士。
“自己的优势在于熟悉中西方法律和国际惯例,通晓两门外语,并且在国内外律师事务所有一定律师实务经历,而这些正是国内的法律工作者们最缺乏的,如果自己回国从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于是谢朝华放弃欧盟总部的高薪聘请,第二次回国。
1994年4月,谢朝华开始了个人下海创业的尝试,在北京饭店创办了我国首家个人律师事务所——谢朝华律师事务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海归”。一时间,社会、媒体热议。从此“谢朝华”三个字已不只是出现于个人简历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新生的“事务所的工作特色和名誉”。谢朝华律师事务所也成为国内第一家从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的律师事务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
“刚开始时事务所规模并不算大,也就是10多个人,我们主要业务是帮助外国公司开展在中国的合资或独资业务。”
在创办律师事务所的过程中,他有艰辛的感叹,也有满意的微笑。由于当时业务定位于提供涉外法律业务,这对办公地点的要求相对较高,还要聘请既懂外语又精通法律的高级专业人才,都需要相应的资金准备。而他在法国工作时留下的一些积蓄,细算起来也只不过够维持半年的开支。
谢朝华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对国内机构和法律法规的生疏。在国内上大学本科时,他全面学过中国有关法律课程,但毕业后直接去法国留学,后来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国内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重组,又有大量新的法律法规出台,他回国时间不长,对国内的机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很好地熟悉。而如何寻找客户,把潜在的客户变成现实的客户,则是他当时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法律事务所在当时的中国毕竟是新生事物,有市场的需求并不等于对你的事务所有需求。
凭着自信与对市场的了解,谢朝华多管齐下开始攻坚。他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了律师信箱,每周写一篇关于涉外法律问题的文章,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华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相当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又与他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的同学、朋友联系,告诉他们自己在中国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很适合为外商在华投资提供服务,并与外国在华使馆商务处、外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种商会进行联系,参加他们在中国举行的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聚餐会、研讨会等,介绍中国新出台的涉外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外商投资企业容易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出建议性的解决办法。他还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包括针对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上门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为赢得客户的信任,他竭尽全力做好客户委托的每一件事,不论大小都最大限度地满足委托人的要求,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熟悉国内、国外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研究合资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人士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没过多久,成功的喜悦又一次降临到谢朝华的头上。据1996年7月《光明日报》公布的经权威机构认证的96中国城市市场品牌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中国第一家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北京谢朝华律师事务所在“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力”和“市场影响力”三项调查中均榜上有名。
1998年4月,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青联及北京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谢朝华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投身国家制度建设提升个人价值
1994年,谢朝华经时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和海联部部长介绍,由致公党中央直接发展为致公党党员。由于他的广泛代表性和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执着精神,谢朝华由执业律师直接转为国家公务员性质的致公党系统中省一级的领导班子成员。不久,他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副主委,2007年6月起任专职副主委。
“我深知把才智用到政治工作方面是人生价值的升华。在与民主党派的接触中我发现,做律师是微观的事情,而党派工作则很宏观。从微观到宏观,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大的转变,但我喜欢这样的工作,对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当时想既然时代需要、国家需要,自己只有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新工作的需要,争取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谢朝华说,参政党的只能就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有义务履职尽责,为首都、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广大百姓造福。
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谢朝华每年都有“重头议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每年都有“重头提案”。1999年的《北京市政府采购条例》立法议案,2000年的《个人独资企业法条例》立法议案,2001年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条例》立法议案,2002年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监察条例》立法议案,每份都是洋洋洒洒数万言,而且都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并被采纳。2003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他提了20多份提案,其中“应加大宣传我国反贪成绩的力度”被评为优秀提案。此后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都有他的提案、记者专题采访、访谈节目等等。他还参加多次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组织的调研,积极参与调研报告的讨论等等。
作为有责任感、习惯服务社会的委员,尽管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在内的几个职务任期即将到届,但谢朝华服务社会的热情不减。为响应国家向世界推介黄山,他又为“谢委员邀您走黄山”与打造千里徽州文化山北长廊奔走呼吁。“谁不说俺家乡好,谢朝华诚邀天下客。想把我在过去岁月里在各种环境下结识的中外人士劝说去黄山,去古徽,看古村落,看云海怪石奇松温泉,看江南的油菜花,使友人們在赏美景心身投入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在生活大城里每天需要巨大理性勇气才能完成的一万步或八千步的‘任务,让我们快乐地生活着。”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