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语言的产品化方法分析与应用

2017-08-16 04:18汪少烽
雕塑 2016年6期

汪少烽

内容摘要:硬件上的3D打印技术与软件上的参数化设计技术让未来的雕塑变得更容易普及化与商业化,同时也让未来的产品设计变得更加定制化与体验化。本文总结了三种雕塑语言应用到产品设计上的蓝海设计法,针对传统雕塑的三种分类映射到产品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进行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达到雕塑艺术的规律性总结,并结合案例加以运用到产品实例中。结论是,未来的市场是艺术与设计更加融合的蓝海市场,而艺术家与设计师的跨学科创造更需要拥有自己的蓝海设计法。

关键词:雕塑与产品的新交融、三大构成、方法移植、蓝海设计法

在硬件上的3D打印技术与软件上的参数化设计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雕塑将更加走向商业化与普及化,未来的产品设计也将更加趋于个性化与体验化。二者融合的“有机设计”,将成为未来雕塑与工业设计的“蓝海入海口”。所以,本文从造型技法上归纳了三种雕塑艺术语言形式,可作为应用到商业产品设计上的技法表现。

艺术的成就在于它能打开一个新视界,给社会群体一个窗口去眺望未曾领略的世界:设计的成就在于它成为了提供需求的新载体,给用户个体一个工具,去引导用户合理的欲望。艺术是设计的源头,设计是商业化的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正如罗丹所言:“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与产品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的理念“设计的终极目的在于抚慰与唤醒人们的感受”不谋而合。可见,越是高科技,越需要高情感的设计理念来进行互补。因此,以高科技为背景的产品设计,需要以高情感为背景的雕塑艺术作为互补,这样的交融会产生新的创作技法——蓝海设计法,一种跨界移植的技法。

一、未来雕塑与产品交融化的时代趋势背景

照相机的发明并没有消灭传统绘画的延续,只不过让绘画的重点从功能性记录转到情感性的表达。同理,3D打印技术和电脑建模方式的出现,并不会让传统手工制作的雕塑被软件制作雕塑的方式所取代,它只会让传统雕塑制作解放双手,将重点从技法细节的雕刻,转移到内涵价值的提升。

1.硬件层面时代背景——日益成熟的3D打印技术

目前,民用3D打印的精度至少可以達到0.05-0.4mm,打印材料可以分为:①粉末材料:金属粉末、陶瓷粉末等:②线性材料:树脂(ABS、PLA、ABS等塑料材料)合成材料等:③液态材料:光敏树脂、巧克力等:④其他材料:石膏等:这些技术在满足传统雕塑造型的同时也极大的扩展了雕塑的从业人员(例如程序员的创意)与呈现效果的多样化,为雕塑艺术的普及化与产品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软件层面的时代背景——参数化软件发展的日新月异

近年来,参数化设计思维在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中大行其道,例如扎哈的流线体参数建筑的实现,得益于他们所使用的参数化软件Rhino和Grasshopper。这些软体技术的成熟,让设计师或艺术家的创意,可以天马行空地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加以实现。例如传统雕塑可以经手工塑造后,再通过三维扫描成电脑数据,最后利用参数化软件,将传统雕塑转换成参数化审美的现代雕塑(例如曲面雕塑可以转换成钻石切割的块面表现形式)。所以,成熟的软体技术让传统雕塑的生命力变得更加旺盛,以及衍生品与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其中产品形式的商业化是最主要的延伸领域。

二、雕塑语言运用到产品设计上的三种角度

雕塑从空间形态角度可以分为:圆雕或立体雕,浮雕与透雕三种类型。设计基础从构成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1.圆雕技艺的立体构成化——有机设计法

圆雕俗称立体雕,是从三维形态中,用具象或抽象的形态寻找精神的载体。这与目前功能技术同质化的商业背景下所做体验型产品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

最早运用有机设计法的是路易吉·克拉尼,他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来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他认为产品设计就应该追随自然的“流线型设计”,这是用“空气动力学”的人机工学理念来对亨利·摩尔的“有机雕塑”致敬。之后的洛斯·拉古路夫延续了“师法自然”的理念,只不过他的产品设计更多的是依赖软体技术来呈现,这是用“计算机语言”的仿生设计来对亨利·摩尔的“有机雕塑”致敬。这两位大师的成就,证明了雕塑艺术的升华是可以与产品设计达成共鸣的,即使是随着不同的时代变化,艺术语言的升华和设计手段的改变也是不同的。

那如何运用圆雕艺术的思维来达到设计语言的立体构成化呢?首先,强调规律性:具象型雕塑运用仿生设计法来提取外在造型,适合于产品气质的彰显,需要依赖形态来强烈表达产品情感的产品,例如玩具、灯具、艺术家居或奢侈品:抽象型雕塑运用移植法提取内在艺术理念,适合形态不受功能限制的体验型产品,例如电子产品、首饰、公共设施或卫浴产品等(上图就是对经典雕塑的拿来主义运用)。其次,强调素材性:运用立体构成中点、线、面、体的分类,将圆雕中的经典表现形式进行脸谱化,方便随时调用。最后,强调匹配性:根据产品设计的商业性,来对雕塑语言进行提炼与浓缩。例如从模具的角度,对素材进行取舍:从表现的形式,对素材进行深化:从成本的角度,对素材进行转换。

2.浮雕技艺的平面构成化——立体装饰法

传统的装饰主义仅仅停留在视觉审美阶段,浮雕立体装饰主义则深化到思维反思的体验阶段。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功能对形态的要求是理性的,这样做出来的造型,往往带有国际主义风格的冰冷距离感。所以我们需要感性的互补,而在理性规整形态上,最好的互补方式和方法就是——基于浮雕的立体装饰法。

那么如何运用浮雕艺术的思维,来达到设计语言的平面构成化呢?首先,运用“留白设计法”,设定某种体验氛围,

(例如上图表达可爱的动物形象):其次,将这种体验进行切割分离,一部分用实体形态表达(例如上图动物的身体),一部分用浮雕的立体装饰表达(例如上图动物的尾巴):最后,调整实体造型的过渡,以达到联想体验的互动,让用户觉得兴趣盎然。也就是说,这件作品的一部分是由设计师完成的,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由用户通过体验来完成的。

3.透雕技艺的色彩构成化——返璞归真法

透雕的寓意,是希望通过“空”来映射“满”,这与色彩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往往通过黑、白、灰来映射七彩斑斓。所以,透雕的理念其实是通过空的表现来表达满的效果。而我们色彩构成的结果,也是利用了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目的是为了引起用户的知觉与心理反馈。

那如何运用透雕艺术的思维来达到设计语言的色彩构成化呢?首先,分析产品设计上的“满”(功能性表达)与“空”(情感性表达):其次,在完成功能性造型的前提下,将情感性表达的造型进行差异化(例如电子设备的警示开关设定为红色,与主题差异化):最后,调整空与满的形态过渡与体验呼应。

三、未来商业化的雕塑艺术或艺术化的产品设计将会殊途同归——蓝海设计法

从艾斯林格提出“Form follows emotion”到如今所盛行的“痛点,体验或服务设计”的数十年间,我们消费的价值观逐渐从价格设计升华到价值设计。曾经3次的工业革命,让技术变成迷你电路板隐藏在产品设计制作的细节里,这让传统“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思路变得无所适从。恰好雕塑的立体感与情感性,为新时代的产品造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维。因为隐藏的技术更需要彰显情感,而这个过程也是大众对设计本质的追寻和反思。

总之,在这个高科技、高情感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难以精确区分菲力普·斯塔克的“外星人榨汁机”到底是雕塑创作,还是功能产品:扎哈的设计到底是雕塑,还是建筑:甚至连经典的雕塑作品,也被批量化制作成了生活家居用品。面对着新世纪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艺术与设计要与时俱进,设计师必须得体现出当代色彩,产品设计要更多地从艺术创作中获取灵感,雕塑创业也需要借助商业化产品设计理念,更多地贴近生活与消费者的需求。总之,未来趋势将会是感性体验消费型产品设计更加艺术化,理性功能消费型产品将会更加工程化。而雕塑感的塑造,将会是艺术化最为普及与最容易取得大众共鸣的最佳产品设计方式。为此我们推荐运用“蓝海设计法”(雕塑语言的产品化)来融合雕塑艺术与商业产品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