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安徽16个地市中,有2个市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其他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旅游业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的一个目标,2017年初,安徽省政府将旅游业发展作为今年力推的“一场战役”;3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旅游条例》的“一部条例”,旅游业的发展地位越发突出,推动力度空前。
支柱性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自2012年以来,安徽省旅游生产经营单位由1万多家增长到超过2万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6家、星级饭店382家、旅行社1084家、各类乡村旅游企业和经营户12500余家。营收过亿元的单体旅游企业达18家,旅游企业集团15家。安徽省旅游集团、黄山旅游集团连续7年跻身中国旅游集团20强,3家旅游社跻身全国百强旅行社。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旅游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2016年,全省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519亿元,占安徽省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6.3%、15.4%,贡献率分别达10%、12.6%,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经济效益发展带来旅游品牌的进一步创建。目前,安徽拥有11家5A级旅游景区,位列全国第五。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单位达19个,有3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个首批省级旅游特色小镇创建示范单位,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个体育旅游产业基地、19个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25个研学旅行基地、12个旅游商品特色街区,这些都成为安徽旅游的金字招牌。
旅游业已成为继家电、住房、汽车和信息消费之后,最大的消费热点,成为安徽调转促和扩就业、增收入的重要动力,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生力军,是有尊严的扶贫和返贫率低的扶贫方式。十八大以来,安徽旅游业带动45.5万贫困人口脱贫,约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目前,安徽旅游从业人员达420万人,占全社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10%、24%,旅游扶贫富民作用充分显现。
五大措施建旅游强省
十八大以来,安徽重点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00多亿元,从资本来源看,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占全部旅游投资的65%以上;从投资潜力看,围绕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建立了全省“五个一批”项目库,入库旅游项目达2207个,其中亿元以上旅游项目1284个,计划总投资9861.7亿元,这些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所在,是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
按照安徽省旅游业战略规划,到2020 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 亿人次,入境游客达到800 万人次,培育5-10 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 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 的7% 以上,基本建成旅游强省。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首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到2020年,全省创建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皖南示范区核心区实现全域旅游全覆盖。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平台,构建旅游开放大格局。
其次,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围绕建设旅游特色精品景区、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新业态、特色旅游商品、旅游领军企业,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市至少建成1处国家5A级景区或旅游度假区,全省创建50个旅游特色小镇、建成30个旅游文化名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4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力争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旅游企业达到30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综合性旅游企业3-5家;提升一批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新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建设一批旅游商品集散地、特色购物街区和专业店(柜)。
再次,深入推进旅游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等职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法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推进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类涉旅社会组织发展,建立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依托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子基金。完善旅游宣传推广机制,把旅游宣传纳入全省对外宣传工作计划。
第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加密境内外航线,实施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地方旅游法规,强化旅游领域国际、国内标准的实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安全。
最后,加大发展保障力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省市领导联系重大旅游项目责任机制,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保障旅游业用地。完善价格政策,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督察考核,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