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最近友人来电话,闲聊,我说这段时间特别高兴。朋友问:是否中了福利彩票的头奖?有2000万那么多吗?我笑了笑,沒回答,留了个悬念。我怎么会中了2000万的大奖呢,好些年前不少部门曾为了活跃气氛,搞些抽奖活动,我记得自己从来没拿过一、二、三等奖,倒是经常去取“安慰奖”。
让人高兴的事儿,是最近有两个熟人,叫我推荐七、八个品德好,有技能的职校生、中专生给他们单位,因为他们知道我与某几间职中、中专学校特别熟。而这两个熟人,均是偌大城市中他们所在行业的领军人,单位的效益都不差。
职中等中专生,长期以来是很憋屈的,我早年有些同学,读了职业学校,同学聚会时他们从来不会说自己是哪里毕业的,老觉得低人一等。倒是那些读上大学的,尤其是有点名气大学的,经常会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是“正规军”,有时他们会含蓄地说,唉,真怀念以前大学的时光,让人家联想起他们意气风发,不同凡响的生活。而中技、中专生就像《白鹿原》里的鹿三一样,用打长工的表情不吭声地听着人家说新鲜事。
职业学校是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掌握新技术的摇篮,本应该受尊重才对,怎么就变成好像矮了人家半截?这里原因复杂得很,往简单处说,离不开“三风”的影响:一是社会风气,二是学校风气,三是用人单位风气。一上名牌大学,连乡镇都敲锣打鼓,层层奖励,披彩戴花,鞭炮齐鸣,好不威风。三乡五镇,无人不晓。读中技、中专的人,灰溜溜地避开人群像受惊的麻雀,趁无人之时偷偷地离开家乡。唉,读这样的学校,连个“安慰奖”也没人送!
有些中学,风气也大抵如此,有人上了知名大学,学校便开庆祝大会,班里也开庆功会,平时苟于言笑的校长笑得歪瓜裂枣似的,深沉地说:荣誉啊,荣誉啊,来之不易啊。班主任兴奋得睡不好觉,尤其听到别人说他是“伯乐”这一句,便滔滔不绝黄河水一般,连嘴角两边的口沫也泛出来了,顾不上擦。
招体制内人的时候更为奇特,必须大学毕业才能报名,有一些厅局、事业部门,下属的对口单位,系统面对的是实体企业、基础农工业、基础畜牧业,你找80%大学生,找有四年以上工龄的20%中技中专生有何不可呢?它玷污了你什么呢?
可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少,“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多!
读上大学不是不好,不是说中技、中专生比大学生好,而是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未来着想,咱们要研究“系统的构成”,要研究一环扣一环的关系。我曾当过几年的烧炉工,半年的车工,知道工厂缺什么;我曾在农村近郊中学工作,知道农业发展,农村的医疗最缺什么;我也在大机关工作过,同样知道处室、科室缺什么。工厂缺技工,缺设计;农村缺农业技术员,缺“赤脚”医生;处室缺务实的,知社情、民情的人,缺在一线工作有实践经验的人。
这些“缺”,就是短板,就是系统结构性缺失,就是一环扣不了一环。宽泛一点说,就是缺技能技巧性人才,缺能工巧匠,缺又严又实的风气。“知识改变人生”这句话没错,但我们要知道知识不仅是文凭学历,更是指掌握各种不同知识,不同技能的知行合一的上、中、下人才。
历史的发展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观念的更新必然会促进创新的精神,歧视、瞧不起中技中专生的人,会一年一年减少。同样,考上名牌大学后,发高额奖金、开庆功会的事也会越来越少。那些什么公务员考试培训班,那些什么“秘考”班更会越来越少,这不是谁在那挑事,那是时代的步伐已“咚咚”地走上正道。
中技中专生们,挺起你们的腰,老子、孔子、李时珍、李白都没有你们的学历高,社会的评价标准、方法一定会慢慢改变的,好好读你们的书罢,好好干你们的活。今年听到中技中专生被招录后,月薪有不少已达到4000至5000元,大家都很高兴,这是时代的进步哩。
我操起电话,对两位熟人说,没事哩,好好的,咱马上给你找校长,推荐几个品学兼优,技术不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