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期间,在太原专门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召开了这次座谈会,并作出全面部署。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来说,这是一次及时且有必要的“专家会诊”,对脱贫攻坚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
经梳理后笔者发现,这次会议已经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四个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从陕西延安,到贵州贵阳,到宁夏银川,再到山西吕梁,为解决脱贫攻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总书记先后四次在脱贫攻坚一线组织高规格的“专家会诊”,集体研究解决脱贫问题。回过头来看,前三次的“专家会诊”所提出的思路和举措,都得到了积极落实,收到明显成效。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中央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加大投入,倾斜政策,给予特殊支持。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已经相继脱贫摘帽,步入巩固提高的阶段。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但喜悦之余,扶贫人心中仍有隐忧。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恰似病患重疾在身。在诸如山西吕梁、云南怒江、四川凉山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村民还在为吃水犯难,干部还在为村子通路犯愁……这些地区面临的脱贫难题往往是连串式的、集群式的、组合式的。简单的查问题、补短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深度地区的实际困难。当地干部虽然对脱贫攻坚一直很上心、很用心,但却始终感觉当地的脱贫攻坚成果还不够大,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还不够强。如何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是摆在眼前的一道新考题。此外,越来越多的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管也在考验着各级纪委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效力和能力。
一直以来,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脱贫任务重,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这些问题,各地早已开始摸索:2016年9月8日,贵州省拉开扶贫攻坚大决战,省委书记、省长等20名省级官员挂帅成立20支指挥组集中攻坚威宁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等20个极贫乡镇;2017年3月,河北省确定了张承坝上地区和深山区的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整合资源力量实施攻坚突破,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設、社保兜底扶贫4个硬仗。这些经验弥足珍贵。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度贫困地区的“病灶”专门制定了一份综合治疗方案,“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7月3日出席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并讲话。他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欠账多,底子薄,深度贫困地区要想脱贫摘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外界更多的支持。在脱贫攻坚资源相对有限的现实下,摸清贫困之根、号准贫困之脉、开好脱贫之方,对于提高脱贫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脱贫实际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让我们为脱贫攻坚“专家会诊”点赞!
(韩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