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卜成
7月7日,为扎实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教育和警醒广大扶贫干部挺纪在前,国务院扶贫办选取了扶贫领域10起典型案例,按贪污挪用、骗取套取、渎职失职顺序进行了通报。(7月8日 《央广网》)
脱贫攻坚,不仅关乎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然而,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贪腐“黑手”却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这10起典型案例的曝光,折射出国务院扶贫办“零容忍”扶贫腐败的决心,更警醒着党员干部必须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切实增强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政治自觉,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纪律保障。
从国务院扶贫办通报的10起扶贫领域腐败典型案例来看,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涉案金额不大,是典型的基层“蝇式腐败”;二是都表现为对民生政策的克扣、侵占,直接侵害了贫困户利益;三是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影响恶劣。针对诸如此类落实扶贫政策、实施扶贫工程中顺手牵羊、雁过拔毛的违纪违法行为,当地纪检部门加强常态监督,加大查处力度,发现苗头及时介入调查并向社会通报处理结果,既体现了执纪严肃性,又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蝇腐”行为致民生利益更大损失。
扶贫开发,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在“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既需要精准施策、上下同心,更需要严谨的制度和纪律,在冲刺的道路上保障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保证每一分资金用在扶贫攻坚的刀刃上。
必须坚决斩断伸向扶贫“奶酪”的黑手,切实保障民生红利不被蚕食,既严肃党纪政纪法纪,又确保所有贫困群众同步奔小康。
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整治“雁过拔毛”式贪腐,让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好“保命钱”“兜底钱”作用,关键是监管发力,建立扶贫助困资金流入流出透明化机制,从“上墙”到“上网”直至群众“上心”,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公示制度,引入第三方加強监督,增加动态审计、随机审计,防止一些地方、部门和干部提前做“账面文章”,真正看好保民生的“钱袋子”。更要落实“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让贪腐者逃不脱、躲不过、待不长。更要起到惩处一个、教育一方、警示一片的震慑作用,强化抓早抓小,做到小过即问、小错即纠、防微杜渐,真正将惠农、富农、安农、稳农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