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文 杨 健
(1.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对近20年来武汉体育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的对比研究分析
李雅文1杨 健2
(1.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近20年来武汉体育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各自研究项目的数量、主题及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阐明了近20年来两所体育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从而探索出两所院校的学术的研究特色,为以后的硕士论文研究选题进一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理论支撑,也为两所学校今后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对比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体育形式而存在,它既有着体育的特性,同时还包含着文化特质。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在形成发展中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历史继承性,代代相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价值趋向的重要载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长期影响一个民族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化进步起到重要作用。概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的,民族的,传统的。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自1997年,国家正式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体育学下的一门独立二级学科。20年来,各大体育院校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论文也日益丰富,每所学校也都形成并发展了各自的研究特色。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以时间为轴线,搜集了从1997年至今,武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共336篇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硕士论文,其中武汉体育学院179篇,成都体育学院157篇,对此进行全面对比分析。
图1
图2
如上图所示,自1997年以来,武汉体育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数量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但从1998年到2005年,由于客观原因,本人在知网上并未找到有关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相比较,2011年知网上才出现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从2006年到2009年,是武体民传硕士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阶段,其中2009年,论文发表数量最多,达到20年龄最高峰,这可能与武术申奥以及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办而以此为契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原因密切相关。从2010年到2016年,武体民传硕士论文数量增长速度较前四年缓,但是相对均衡,仍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从2011年开始成体民传硕士论文数量增长幅度较大,2013数量最多,达到最高峰。综合这个时期社会背景,这与党的十八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身。”息息相关。这也说明了政治文化导向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和研究。
依赖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学所涉及领域,本人结合本研究的文献实际统计情况及研究目的,依据周伟良教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高级教程》中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分类,最终确定本文在研究主题分布方面将按照武术、健身气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泛理论这五个维度进行统计计量分析。主要从这五个大方面对两所学校的硕士论文进行归类对比分析,研究其各自特色。
表1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各研究主题论文数量及分布情况
表2 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各研究主题论文数量及分布情况
从表1和表2的统计计量结果和对比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被搜集的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共179篇,其中以武术为研究主题的硕士论文有130篇,占论文总量的72.6%。成都体育学院的157篇民族传统体育硕士论文中,同样,以武术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有101篇,占论文总量的64.3%。这说明武术是两所院校的研究大方向,也从侧面反映出武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健身气功同武术一样,作为一项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对健身气功的整理挖掘与改编,健身气功热在全国也慢慢发展起来。在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中,以健身气功为主题的论文有24篇,占论文重量的13.4%,并且从2008年开始有关健身气功研究的论文每年都有所增加。可以看出,健身气功是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研究的第二大方向,这与2007年,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开设健身气功养生班,以及2012年武汉体院也成了立全国首家健身气功培训基地,促进了健身气功的普及与发展密切相关。相比之下,成都体育学院有关健身气功的论文研究较少。
由于区域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成都体育学院的第二大研究方向,一共有32篇相关硕士论文,占论文总量的20.4%。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内陆、边远山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方,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具有很深的研究意义。成都体育学院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院校,少数民族辐射区域相对于位于中部地区武汉体育学院而言更加广阔,因此其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更加偏向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这也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存在着区域性。
从以上的图表中数据还可以看出,两所体育院校在民俗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和体育非遗项目的论文研究数量较少,对这些项目研究的不足,也客观反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从上面对两所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对比分析,已得出了结论武术是两所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重点,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带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
本文结合两所体育院校武术研究的特点,结合相应的统计数据,主要将武术各研究方向分为以下几类: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武术理论与历史文化传承、地域武术及其他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每个种类也都包含许多小分支。
图3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各研究方向论文数量及分布情况
由图3和图4对比可以看出有关竞技武术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在各自的武术总论文数量中是最多的,武汉体育学院63篇,成都体育学院28篇。这说明体育院校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都比较注重竞技武术的发展。相比之下,武汉体育学院以武术理论、武术文化及区域武术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要多于成都体育学院,这反映出武汉体育学院更加注重武术理论、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的研究。在其他项目上,包括武术教学、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武术段位制、武术赛事等方面,两所体育院校都有相应的硕士论文研究,近几年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硕士论文中也处出现了有关少儿武术的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不断发展,少儿武术必将是一个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自民族传统体育成为独立学科的20十年来,武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武汉体育学院论文数量多于成都体育学院,但成都体育学院论文数量增长幅度大于武汉体育学院。就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方向而言,武术是两所学校的研究重点,其中竞技武术占其研究比重最大,武汉体育学院比较重视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的研究。其次,健身气功是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的第二大项,由于地理原因,成都体育学院偏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发展。相比之下,两所学校关于民俗民间体育和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论文数量偏少。这直接反映出,虽然两所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科研都有各自的特色但也表现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结构还有待于完善。这也是今后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者应当注意和反思的。
[1]范铜钢,虞定海,张茂林.2001-2011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8-37.
[2]沈文娟,高幕峰,栾磊祖.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计量学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214-220.
[3]郝家春,汪如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检视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4):16-19.
[4]李肖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162-165.
[5]张银行,张立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83-85.
[6]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01):56-60.
李雅文(1993—),女,重庆梁平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杨健(1993—),男,浙江温州,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