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G大石馆

2017-08-16 04:23何健翔,蒋滢,董京宇
世界建筑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石厂房遗址

EMG大石馆

EMG Stone Gallery

主持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设计团队:董京宇,胡云秋,戴家明

项目地点:中国广州红砖厂文化创意区

建筑面积:1 270 m2

建成时间:2010年

摄影:林力勤

Principal architect: He Jianxiang, Jiang Ying

Design Team: Dong Jingyu, Hu Yunqiu, Dai Jiaming

Location: Red Factory Cultural Zone, Guangzhou, China

Area: 1 270 m2

Year: 2010

Photographs: Lin Liqin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集体失忆的年代。

如果说美国人的城市扩张得益于广阔自然土地所赐予的无所拘束,那么中国的城市扩张则是对历史记忆的彻底洗脑的结果:历史的痕迹被不断擦除以减轻机体在裂变过程中的痛苦,同时让城市获得更大的扩张自由。

“中国制造”的冲动所激发的“制造文化”给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珠江三角洲注入了巨大的城市能量,但也因此促成了泛滥的城市流动性和畸变的城市形态。历经多次产业转移和升级,城市群落间充斥着的工业和后工业形态正呈现快速的“遗址”化——新产业的植入速度远低于旧产业内容的逃离。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遗址”性的场所。一种盛行的轻蔑选择就是把“遗址”彻底铲除,以千篇一律的“泛城市”蓝图取而代之。作为空间设计者我们努力尝试着另外的策略,位于广州濒临清拆危险的沿江工业区的EMG大石馆正是我们在“遗址标本”上的一个建筑实验。

广州鹰金钱罐头厂属于城市众多工业遗址之一,坐落广州珠江北岸,与琶洲岛上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隔江相望。39号厂房是整个厂区现存建筑中历史最久远的一幢。这幢单层的装配式厂房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加上预制的梁板结构。梁柱间填充砖墙作维护结构,外表涂刷的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黄泥灰,一切都按最经济的原则建造。有意思的是厂房屋面的预制肋拱板,1.5米宽、6米跨,相互连接支承在6米开间的梁上,建构过程清晰地反映在建筑外观上。带有雨水冲刷斑迹的外墙上仍然显眼的工业标语与门外几棵与厂区年龄相仿的老树相互映衬,在南方盛夏的阳光下显得异常强烈。39号厂房“遗址”的在场和建构无不投射着计划经济年代的集体化工业情怀。

与厂房粗旷残旧的外表相反,“遗址”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感是脆弱的,需要被耐心体察和倾听。盲目的设计和改造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暴力,与拆除一样具有不可逆的破坏力。对设计而言,新的机能和系统必须被小心地植入原有工业建构体系当中,与“遗址”空间衔接、对话,让新的城市标本记刻城市记忆的同时融入新参与者的思考和憧憬。项目业主是与设计师有长久合作传统的石材企业EMG,他们同样希望39号厂房成为企业的实验性平台——把以往的纯商业运作提升为以文化传播为中心的多元化机制,以提升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EMG大石馆因此在设计定位上被定义为一个公众自由参与的Salon,一个汇聚设计文化的Loft和一个展示石材艺术的Museum,公共参与性的介入是空间设计的主线。

设计开始于对原有场地和建筑的解读,我们根据建筑的建构形态界定了一个“十”字形公共区间,南北联接建筑的前后庭院,东西则纵向贯穿整个厂房空间,使公共参与可以渗透至建筑每一个柱跨区间。公共十字区间的介入恰当地强化了原有建筑的空间特征——使东西向中间的高跨空间成为大石馆公共轴,成为活动、交流和展示的重要界面。而被原有结构柱网分隔成的6米见方的边跨空间自然成为展示石材产品的个体区间。公共参与空间和个体展示空间两者的相互穿透构成了大石馆内部的空间机制。为了解决大石馆对外和对内、展示与接洽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十”字形公共区间主入口通道上方植入了一个内发光、同样是十字形的办公夹层,悬浮于场馆当中。十字形夹层的植入不仅在水平向和竖向区分了大石馆的使用功能——夹层的西侧是公共展示区,东侧是VIP展厅,十字夹层之上是大石馆的内部办公区,下方是入口接待区,而且在不干扰原建筑建构逻辑的基础上以一种漂浮的姿态引入一系列全新的企业和社会机能。建筑场地北侧主入口西侧有一幢荒废的机械房,它给大石馆提供了一个庇护的区间,我们利用这个区间作为展厅的咖啡角。

建筑以外的场地几乎不被触及,除了引导公众参与的“十”字形混凝土区间从大石馆的主入口延伸至厂区道路边缘,与前院的几株老树的生长地发生某种趣味的碰撞。一扇5米宽的黑色钢铁大推门上标示了场馆的主入口。室内外的用材以更精确的方式延续着“遗址”建筑的工业原味,所有植入建筑内部的新空间机能,包括功能性方体和展示性墙面,均采取并置的方式独立于原建筑的建构体系之外,并与之相互对话。所有石材展品(包括产品)都采取公共艺术的方式按照空间展示的逻辑布置在厂房“遗址”的空间和场地之中,上亿年的自然地质进化被包融进我们的建筑“标本”之中!

作为一个广州的年轻建筑事务所,源计划工作室在2007年底把原为纺织厂厂房的两层建筑改造成自己的办公室,把自己置身于“制造年代”的工业“遗址”之中,作为建筑实验的“标本”。同时有着中国和欧洲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的设计团体在珠三角“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图景中试图另辟蹊径,以空间设计为手段反思中国式的都市化进程和因此而形成的空间建构逻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不同尺度的空间活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我们坚持把建筑设计作为对“泛城市”空间和经济现实进行批判性研究手段的策略,并且不断寻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

空间结构展示图

首层平面图

猜你喜欢
大石厂房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胆小鬼的长裤子
辽上京遗址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十岁练什么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无名石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