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伟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立的现状和必要性
徐 伟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最大限度调动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加快更多“含金量”高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实现双赢。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立;现状;必要性
强化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建立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文化,在传播知识产权理念、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起着创新催化剂的作用。加强校园师生对知识产权的意识,不仅会形成良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会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缺乏造成的额外社会成本。
1.1 中国创新指数上升
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紧张、资源配置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创新是破解上述问题的钥匙。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发展目标,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效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当于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我国也在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2016年,中国知识产权机构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达到133.9万件,比5年前翻了一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国际机构发表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显示,中国排名第22位,比2016年上升3位,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显示中国国家层面上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目前,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水平、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转化是国家层面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目标。
1.2 高校专利转化率低
高校在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同时,相关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造成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相对,大型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利用和开发明显强于高等院校和小微企业。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院校人才输出后,在知识产权文化和机制较为完善的机构中,其科技成果、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内容的转化率会上升,相较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同时也说明了校园知识产权文化的缺失。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有效专利实施率超过6成,企业专利运营水平最高,高校指标普遍偏低。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专利实施率为61.8%。从专利权人类型来看,企业的专利实施率最高,为67.8%。专利实施率,详见表1。专利实施率=有效专利中已实施件数/有效专利件数。
表1 专利实施率(单位:%)
数据显示,我国专利产业化率为46.0%。从专利权人来看,企业最高,为51.5%。专利产业化率,详见表2。专利产业化率=有效专利中用于生产出产品并投放市场的专利件数/有效专利件数。
表2 专利产业化率(单位:%)
表3 高校专利运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单位: %)
从表3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和有效专利产业化率,分别明显低于企业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高校专利许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高校专利转让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高校知识产权运营转化能力不足,已成为高校专利价值转化为生产力的严重阻碍。
中国经济近年来的稳健增速,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视有着密切联系。保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量质并重、提质增效,提升中国创新的“含金量”,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劲的动力。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以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价值为直接目的,促进知识产权流转和利用的活动行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价值专利不足、知识产权运营人才缺乏、国家监管配套等业务规则体系尚未形成,等等。
国家创新指数上升,高校的专利利用率却低于全国水平的原因分析:A.高校创新的内容较为超前。B.社会需求小或不符合社会经济需求。C.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没有适当建立起来。高等院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还体现在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侵权行为比较突出,对如论文抄袭、盗版软件使用、购买使用其他侵权盗版商品等行为不以为然。在校和刚毕业大学生申请专利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大学生创新发明的绝大部分专利没有市场或不受市场认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创业的打算和准备,只把申请专利作为实践和专业技能的一次锻炼机会。
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无意识”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从而给自身创新创业行为造成法律上的风险和损失。二是自己的科技成果、专利和其他具有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受到侵害而不自知,或者缺乏依法维护自己知识产权利益的意识和方法途径,从而造成创新创业上的不利局面。在知识产权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不重视知识产权因素的短板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创新创业运营风险。
2.1 忽略知识产权造成竞争劣势
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工具,专利的质量、数量以及商标布局,是左右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知识产权运营的忽视很容易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处于不利局面。由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大学生面对侵权造成的损失或被侵权造成的危害毫无意识,完全处于被动局面,无形中增加了创新创业中知识产权的维权成本。这就对知识产权文化在高等院校中的培养提出了要求,不仅知识产权意识在学校文化中的位置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培养创新氛围和创业土壤缺乏支撑,大学生也不甚了解科研成果和专利是如何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对培养大学生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以及营造能够去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非常不利。
2.2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知识产权受到不法侵害或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是创新创业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保证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享有在市场上排他权。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如果缺乏知识产权知识和经验,就很容易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创新又是大学生创业形式中最为明显的特征,高校又是孕育前沿科技成果的平台,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为直接的来源之一,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如何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就成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引导的过程中了解真实市场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哪些主要风险,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方面,哪些行为有可能造成自己侵权或者被侵权,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015年—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审结情况,详见图1。
图1 2015年—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审结情况Fig.1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cases concluded from 2015 to 2016
不仅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了解和对接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大力培育校园知识产权文化土壤,确立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提供相关知识产权校园服务,为创新引导和专利转化提供平台。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偏弱,对于专利制度、专利交易、知识产权市场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致使很多大学生面对过高的转化门槛以及专利成本和风险望而却步,甚至有些大学生创新,其本人无力负担专利保护期限内的专利维持费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专利转化成本和门槛,让更多学生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可以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
第一,政府层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专利法》第18章“联邦资助所完成发明的专利权”,充分释放政府资助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商业转化的动力和能力。使更多通过专利申请进行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可以更快捷的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制度化激励,将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的产学研各个环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优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各个环节。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第二,高校方面。更多的与市场企业沟通,提高科技成果含金量,培养学生掌握专利申请技能,熟悉知识产权法律,了解市场行情和社会经济需求,通过导师和师徒制提供对接辅导,便利企业和高校进行专利转化。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推动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供给侧改革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科技研发、孵化平台、信息法律和创投资本无缝对接等服务。
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作为上层引导,市场发挥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资源调配机制,高等院校建立乐于创业、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创新引导为战略的校园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应包括:知识产权概述、专利文献基础知识、专利基础知识及申报、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知识产权法律维权、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与技巧、专利管理和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等。完善产学研结合中“人”的因素,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分享成功经验。
[1] Cornell University,INSEAD,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R]. http://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4193, WIPO,2017.
[2]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S].国发〔2016〕16号,2016.
[3] 国务院办公厅.《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S].国办发〔2016〕28号,2016.
[4] 教育部,科技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S].教技〔2016〕3号,2016.
[5]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R].2017.07.06.
[6] 教育部办公厅.《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S].2016.
The status quo and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in colleges
XU Wei
(Tianjin Agricultural College, Tianjin 300384,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in college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an maximize the mobi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to innovate the enthusiasm of entrepreneurship, thus accelerating high “gold cont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o re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s to serve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al establishment; Status quo; Necessity
2017-04-16 该项目为天津农学院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引导发展项目(20170836)。项目类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建设项目
徐伟(1981-),男,硕士,讲师。
F204
A
1674-8646(2017)13-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