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方兴东
浙江网络经济崛起历程考察和未来启示
□ 文方兴东
20年之内,因为互联网,全球化的新起点可能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全球市值第一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在中国而不在美国,全球创新中心可能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如果这一天到来,那么,究竟谁是中国的创新中心?这个问题当然异常重要。因为那时候,中国的创新中心就是全球的创新中心。北京、深圳还是杭州?抑或上海?或者超越我们目前的浅显的判断。但是,不管怎么说,浙江已经成为名列前茅的候选者之一。那么,浙江究竟能否脱颖而出?浙江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必须首先回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当中,考察浙江在信息经济的崛起历程,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深远地洞察未来。从1987年第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发出算起,中国互联网之路大致横跨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10年是前商业化阶段,互联网的应用还局限在学术科研范畴,没有人能够在这个阶段能够预见到互联网有朝一日可以改变我们生活,这个10年,我们可以说是互联网孕育的阶段。第二个10年,是互联网商业化阶段,是真正开始喷薄而出的阶段,这个精彩的10年,是创业的十年,是资本的十年,是互联网真正走向社会、改变社会的十年。这一次世纪之末掀起的互联网浪潮,基本上是由彼岸的美国带动,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绝对的中心。而与国际联结密切的上海、广州紧随其后,北上广构成了互联网的第一线阵营。而浙江还处于星星之火阶段,没有出现融资千万美元级的能够跻身全国第一阵营的互联网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等还名不见经传。
1999年为最高点的中国第一次互联网热潮,主要是由北京的搜狐、新浪和广州的网易等三大门户的创建开始发端。同期,上海有易趣、e唐等融资数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好不热闹。1999年7月,总部位于香港的名不见经传的中华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融资8600万美元;2000年1月,在纳斯达克即将接近最高峰的时刻,再次发行新股,又募得令人惊讶的3亿美元,第一次让风险投资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由此带动了三大门户上市热潮,以及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兴起。那时候,诞生了“中国概念股”的称呼,因为到2000年,中国网民才突破1000万大关。这一轮浪潮完全是由美国互联网热潮带动起来的,所以当2000年3月美国股市开始崩溃,刚刚火热起来,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被硬生生拖入了互联网的冬天,2年之内可谓尸横遍野。
此后的2002年,美国互联网刚刚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中国互联网已经要迎接夏天的火热。这一场火热是由中国移动策动的短信增值业务(SP业务)所带动的,不但让三大门户“复活”,而且推出了一批新锐网站的崛起。上海的携程率先上市,打破长期的坚冰。紧接着,上海的游戏领军企业盛大公司上市,北京的一批SP公司上市,包括深圳的腾讯也开始崭露头角在香港上市,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热潮开始了。当然,推动这股热潮达到最高峰的,就是2005年8月5日北京的百度成功上市,当天股价涨幅353.85%,震惊华尔街。互联网第一次热潮启蒙了风险投资的概念和模式,而第二次热潮促成了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整体形成,新兴的行业毕竟不够老道,心态的追涨杀跌也是正常的。2006年开始观望的风险投资让网民过亿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备受凉意。但是,这一轮热潮之后,除了2.0的概念之外,中国互联网形成了SP、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三大很扎实的赢利模式,每一项都达到数十亿的年收入规模。这一过程中,浙江的阿里巴巴开始脱颖而出。
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热潮,中国互联网热点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主要就是汇聚在中关村一带,张朝阳、王志东、王峻涛等是这个阶段的“偶像”。而2003开始的第二次热潮,中国互联网开始呈多中心的分散格局,深圳的马化腾、北京的李彦宏、上海的陈天桥和江南春、广州的丁磊,是这个时期最耀眼的“英雄”。而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热潮,马云成为新的领军人物。长期立足杭州的马云也成为浙江互联网崛起的一面旗帜,第一个在国内A股上市的纯互联网公司中化网的孙德良、第一个将总部放在杭州的风险投资家朱敏以及丁磊等人,一起让浙江互联网积蓄爆发的力量。浙江在中国信息经济的版图中也开始了异军突起。浙江成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几大互联网重镇之后,全新崛起的中心之一。
浙江互联网的崛起,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更深入传统行业,中国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开始领军新的互联网热潮,也就是顺理成章,厚积薄发。
进入2007年,SP行业的深度调整,网络游戏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收入来源。2007年8月份,完美时空成功上市,融资将近两亿美元,刷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首次上市融资额的新高度,下半年以网游“快钱”为主业的征途、金山、久游等公司的上市,为新的互联网热潮储备更充足的能量。当然,真正的标志性事件,还是阿里巴巴的上市。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首日股价收盘逼近40港元,市场价值超越250亿美元,一举超越了中国互联网原本遥遥领先腾讯和百度两大公司,更将价值只有20多亿美元的新浪、搜狐、网易等三大老牌门户拉开一个数量级,中国互联网格局全新格局初步奠定:阿里巴巴一马当先,与腾讯和百度构成第一阵营,三家百亿美元级的互联网公司优势明显,门槛不低。而50亿美元左右的分众和巨人,以及20-30亿美元的携程、新浪、网易、盛大等6强构成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二阵营,也是在各自领域领先的互联网列强。而搜狐、九城、完美、金山等十多家互联网公司构成了第三梯队,也都各有特点。这个格局与之前三大门户独领风骚,已经大不一样。
而且,阿里巴巴这次亮相完全是世界级的当量,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市场价值分别为Google(2000亿美元)、eBay(500亿美元)、Yahoo(400亿美元)和Amazon(250亿美元),阿里巴巴的250亿美元仅仅是B2B部分,还不包括支付宝和人们更看好的淘宝。所以,整体而言,阿里巴巴完全已经昂首挺进了全球互联网前五强。
阿里巴巴上市将中国信息经济正式推向世界级。2007年全球网民13亿,普及率为20%左右,其中中国网民达到1.6亿。然而,中国网民的普及率仅为12%,而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这让人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充满更大的期望。
在SP、游戏、聊天、Q币等娱乐化浪潮之后,电子商务的崛起拓展了中国互联网的深度和厚度。可以说,是阿里巴巴将中国电子商务正式带入了主流。首先,电子商务这一轮热潮主要来源于阿里巴巴的震撼上市,其融资额度几乎是中国互联网前十家上市公司的综合。电子商务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由于2000年启动的低潮,电子商务在中国始终没有成为热潮的中心,8848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惨烈的失败案例之一,当当、卓越等也一直在边缘辛苦发展。相比之下,美国在电子商务方面一直是重点。在前四大互联网巨头中,除了Google和雅虎,两大电子商务公司eBay和Amazon,占得半壁江山。所以,中国电子商务热潮是一次迟到的表演,是一次厚积薄发的展现。这一点,也让中国互联网的天平开始转向了浙江,浙江在网络版图中的份量日渐凸显。
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统计,截至到2007年12月18日,剔除退市的Tom,加上刚刚上市的太平洋网络,在美国、香港和国内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一共22家,其中创始人为浙江籍的有6家,分别为阿里巴巴、分众传媒、盛大、网易、金山和网盛科技,比例将近1/3。而在市场价值前十名中,浙江籍创业的占地4家,比例就超过了1/3,因此基本符合业界一贯的说法“三分天下有其一”。22家互联网公司市场价值总和696.07亿美元,其中浙江籍创始人的价值305.97亿美元,比例高达43.96%。
换一个角度,按照总部所在地计算,22家中北京最多,有10家,其次上海有6家,广东(广州和深圳)有3家,杭州只有2家。但是,由于阿里巴巴体量非常大,因此以杭州为总部的阿里巴巴和网盛科技,市场价值总和达到180.40亿美元,占比高达25.92%,超过了1/4。而北京的10家总和仅为186.35亿美元,略高于浙江。上海的6家总和165.49亿美元,广东3家总和149.13亿美元。综上,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的实际份量基本上是四分天下,旗鼓相当。
在阿里2014年再度上市之前,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方阵就是人们已经很熟悉的BAT(百度、阿里和腾讯)。在2007年之后的7年时间中,百度、阿里和腾讯将老牌的三大门户远远甩在后面,逐渐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而三大巨头的市值,你追我赶,不断变化秩序,老大的席位也轮流坐庄。一时间难以分出高下。
进入2013年之后,由于微信的崛起,腾讯逐渐有了一马当先的新势头。但是,由于阿里还没有正式上市,三巨头的新座次很难排出先后。但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百度已经逐渐被阿里和腾讯甩下,形成了两倍左右的差距。因微信红包因素的推动,2014年1月30日除夕当天11点,腾讯股票顺利突破540港元,市值突破10000亿港币。腾讯成为三大巨头领头羊的态势逐渐崭露头角。
阿里巴巴超乎想象的惊艳上市之后,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一夜之间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上市之后的阿里巴巴,以超越2000亿美元的市值一举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在上市首日,阿里巴巴市值逾23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断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纪录,而且达到了达到腾讯与百度两家的总和,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变成了阿里的一“马”当先。阿里巴巴上市之后1个月,股价跌宕起伏,但总体走势平稳,BAT三巨头的市值也基本稳定。
到2014年底,在阿里巴巴的辐射下,浙江成为全球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中心。而广东因为腾讯的出色表现,也以千亿美元级的市值确立了新高度。而北京虽然没有千亿美元级的巨头,但是底子深厚,厚积薄发,加上有凡客、小米、京东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也牢牢占据了三足鼎立之一足。但是,原先重要的一极上海,因为盛大和分众传媒的低迷,几乎没有百亿美元级的互联网巨头,与浙江、广东和北京拉来了数量级的差距。
2014年,与浙江相关的历史性事件不少:首先是阿里的上市,最高点达到3000亿美元,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谷歌。如果算上没有上市的阿里金融,很可能在市值上超越谷歌了。其次,浙江省将信息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型升级的引擎和创新创业的突破口,政府的政策导向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相互促进。
究竟谁将成为中国的硅谷?未来5-10年将会浮出水面。全球互联网版图上,欧洲已彻底消失。中国互联网版图,从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总和上排,浙江已经第一,广东第二,北京第三。这个指标不意味全部,却有方向标意义。
与北京、深圳、上海等原来中国高科技重镇相比,浙江的先天优势和现有资源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浙江要实现全面的弯道超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
除了乌镇,浙江的另一个潜在的信息经济爆发点就是义乌。面向全球市场的义乌,如果战略得当,在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中,也完全具备诞生千亿美元级企业的机会!目前,对于义乌来说,新的战略机会是大数据时代与“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义乌完全有机会成为全球电子商务中心,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有待于义乌汇聚全球一流人才、资金和企业能力的增强,也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有力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互联网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