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莉
摘要:专业布局已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除了针对国民教育中出现的矛盾及问题进行适应性结构调整外,更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推进专业的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变化和竞争加剧的要求,保持国民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布局 依据 影响因素
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依据
从专业布局的方式来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适应性布局,即面对专业扭曲造成的社会需求严重制约,被迫实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整体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是战略性布局,即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前瞻性地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如依据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主动培育新的增长点,扶持高新技术的专业等。
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依据主要有理念依据和现实依据两种。
(一)理念依据:高校专业设置的效用与价值
高校开设的课程从社会效用的角度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应社会职业需要、具有直接社会效用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家政等。这些专业的社会效用具有专门化性质,大多是技术性的,学生学习之后,所学知识的效用可直接在某些职业中表现出来,并且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应该说,这些专业是在近现代大生产发展以后经过努力才进入到大学中来。一般认为这种专业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另一类是着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智力的训练、的心智的陶冶、人性的培育,是面向学生实施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而不迎合社会暂时或短期的需要,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用。学生通过训练这些能力和官能进而发展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又能按照人的意志从一种学科迁移到另一种学科,从一般的学习迁移到生活中的各种职业。
效用是与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正是因为人们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效用的认识,具有不同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人,自然对选取哪些领域的知识构成专业、组成专业体系就有着不同的主张。从某种意义来说,专业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对知识效用问题做出回答。自从19世纪中叶斯宾塞明确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问题以来,知识的相对价值问题与专业的问题便直接联系在一起了。高等教育史上主要出现了三种基本的价值观。
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应该按照社会职业及其需要设置专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或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这一主张日渐起着主导作用,成为政府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认为价值在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的探索与研究、学科的推进与发展,因此专业(体系)应按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强调专業的全面、系统、纵深。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当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通过学科发展培养人才,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条件,为个人的发展留下了恰当的空间。
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促进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培养个性完善的人,认为专业应围绕着精神训练和道德训练安排、展开,不仅通过这些专业训练使发展起来的素质和能力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和社会职业中去,成为活化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人格,从而“强调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使人学会‘做人(to be)”。要求还原教育的本位价值——培养人,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解放人性,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能动地发展。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主张高校“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自由选择专业、改变专业,自由选择教师和专业。
(二)现实依据:培养目标、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
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知识的广泛性与培养人才的专业性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大学阶段学习年限有限,在校期间,学生只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技能,毕业后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工作需要,不可能掌握服务对象范围所涉及的所有知识领域。在高校教学中,要让一个专业涉及过多的学科,又没有明确的主干课程,就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紊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同时,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变动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之间也会有矛盾。社会分工很细,行业众多,我们不能设想社会上的所有行业,以至所有职业岗位都在高校设立相应的专业。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为沟通反映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和学校培养人才专业性标准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协调了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知识的广泛性与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之间存在的矛盾。正因为培养目标这一功能,也使它成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人才市场来评判的。所以,选择设置市场需求旺盛的新专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找不到适合自己专长的工作,则很难说该校的办学是成功的。因此,在设置新专业之前,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确定出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社会对哪类人才需求较旺,从而决定开办相应的专业。这种做法成为许多高校设置专业必走步骤,来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如果某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人才市场的接纳,甚至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专业的设置是正确的。主动适应并积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宗旨和任务。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往往毗邻学科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是新专业的“生长点”。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以新的综合和组合方式形成新的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国家的政策与制度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体现,历来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正因为重视,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深受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从我国近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专業设置经过了一番变迁。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参照苏联设置专业,共设专业215种,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培养人才。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对建国后百废待兴的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文革”期间,我国高校受到严重>中击、破坏,高校专业设置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文革”后,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调整发展,按照行业、产品甚至岗位设置专业,在1982年专业数发展到1343种。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宽专业面,专业数开始有所压缩。到1987年调整为813种,1993年又调整为504种,1998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压缩专业数,削减到250种左右。可以说,国家制度和颁布的专业目录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设立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也是学校设置、调整专业的文件和依据,对高校在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专业体系的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起着重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也使各个时期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深深地打上了当时国家政策、制度的烙印。
(二)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三期叠加”的主要判断:增长速度换档期: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结构调整阵痛期: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这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为应对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拉动力;二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三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高校的专业结构也有一个再调整、再优化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专业结构是与传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但以重工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专业结构,传统工科教育比例偏大,适应新产业结构发展需要的专业不足;传统专业的内在素质不高,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新的知识技术与方法在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在平衡补偿短缺专业结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导致的专业新的失调,进而造成人才结构过剩。
(三)文化、科技因素
文化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将文化积淀为一种教育理念,人们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美国是由主要来自欧洲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创业和开拓的移民在功利与实用的观念指导下,萌生了注重实用专业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美国大学专业的宽泛性和实用性特点,形成了既要培养公民又要培养学者的传统。以赠地学院运动为代表的重术轻学思潮同时并存,而前者却长期占优势。美国大学借用“学术”的概念,将其扩展到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上,“结果是导致新添的学科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康乃尔大学居然从旅店管理到数理逻辑,开设了12500种学科,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这些学科”。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是深受美国独有的文化影响的。
科技因素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的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影响。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分化、不断综合中发展的,分化和综合都会产生新的学科,反映在专业设置上则是新专业的增设和老专业的更新改造。科学技术的突破点已逐步从成熟学科转向边缘学科,新学科、新专业的生长点常常出现在边缘“地带”。常言道:“学林探索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根据科技发展的这一趋势,积极扶植新兴专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应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