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小学生幸福观和幸福感因个人心智成长的原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明显改变,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为小学生提供幸福的学习生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前一些小学生焦虑、空虚、疲惫、迷茫、孤独、冷漠等现状,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提升;小学生;幸福感;做法
一、小学生幸福感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的界定,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而小学生幸福感是指小学生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主观心理体验。
二、小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富裕的物质生活并不等于幸福的感受。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面对现在社会上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和部分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宠爱,很多孩子变得脆弱、任性,不会感恩,不会感受幸福,理应享有的学习生活幸福感严重缺失。很多小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是非常单一的、封闭的,同时又是枯燥乏味的,心情自然就十分壓抑,然而往往就是这些情绪极易引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疲惫和倦怠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三、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几点做法
(一)在教学中提升幸福感
1.用微笑荡起幸福的涟漪
在英国的教学中,“把微笑带进教室是教师的基本准则。”幸福教育同样离不开微笑,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上课铃响,我都会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用微笑向学生传递快乐学习即将开始的信息,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做好上课的准备;走上讲台时,我会把微笑作为幸福课堂最优美的前奏,作为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课堂导语,营造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幸福学习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用微笑给学生一种鼓励和关怀,一种理解和宽容,一种享受和幸福。在离开教室时,我会把微笑留在学生,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幸福记忆。
2.用乐学感悟幸福的秘密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受,拓展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放松身心、全面参与、大胆质疑,变压力为动力。
3.用赞美开启幸福的大门
赞美是孩子的营养剂,也是开启学生幸福之门的钥匙。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能使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奋起,也能使表现优秀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
(二)在活动中提升幸福感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大多喜动。因此,课内,教师在设计教学双边活动中,应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学习幸福感,疏导学生的厌学心理;课外,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那些让孩子亲近自然,参与养殖和种植的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能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欢笑。
1.成功中感受幸福
对于小学生而言,成功是一次发言后得到了掌声,一次作业本上得到了小红星,一次比赛后得到了奖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搭建舞台,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保护,成功的幸福感也就随之降临。
2.合作中分享幸福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性课堂中更能体验到学习乐趣,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获得幸福。一是创设丰富的合作情境,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团队精神。二是加强必要的合作指导。合作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与目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当一项合作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畅谈合作后的体会,在彼此的交流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幸福感。
3.挫折中感悟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要让这种经验迁移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比如,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在手拉手活动中体验艰辛、感悟幸福。
4.感恩中传递幸福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不知道爱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活动,通过角色体验活动,加深孩子对情感的认识,并在今后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去回报父母和他人,把幸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幸福感
作为教师,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要经常联系家长,在和谐的环境中协助学生创造幸福。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塑造乐观阳光的健康心态,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要跟家长多交流,请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接纳孩子,与孩子有意见分歧时做到求同存异,不要经常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跟自己的孩子比,要让孩子抽出时间放松下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在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帮助孩子寻找快乐,感受幸福,在与孩子共同克服困难解决解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与孩子共同品味的生活过程中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持续的快乐的心态,体会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份快乐,创造更多的幸福。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爱”是所有幸福的起点,让我们用“爱”点燃学生的自信,用“爱”激励学生上进,用“爱”引发学生的爱,让学生的爱化作最甜蜜的幸福,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老师们,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勤于播种希望,播撒阳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学习是幸福的,上课是幸福的,和老师交流是幸福的,同学之间相处是幸福的……愿所有的孩子都幸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06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8
【作者简介】
扎西旦增,大学本科,小教高级,从教16年,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