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美清
【摘 要】学会观察,教学生写生活;学会积累,让学生的语言变得“鲜活”;学会创新,让学生的习作张扬个性;学会评改,对学生进行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观察;积累;创新;思维
《语文新課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点体会:
一、学会观察——教学生写生活
学生的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命力。可是一写作文内容就惊人的相似。这千篇一律的选材,原因就是学生有生活但缺少观察,许多美妙的事物就因为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和学生“擦肩而过”。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的客观的描述。
1.热爱生活,是习作内容“生活化”的前提
如教师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收集作文的素材:春日去郊外踏春寻芳;夏天观“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赏金菊银桂,落叶红枫,寒冬组织学生在雪中嬉戏玩耍……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使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就是这么美好,从而人人争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2.善于观察,是习作内容“生活化”的关键
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的感受。这些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做善于观察的人,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
3.关注社会,使习作内容呈现时代气息
作文教学还应该体现开放的时代特点。将习作的内容和国内国外的重大事件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平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局势,多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在班队课上赞美祖国、歌唱自己的祖国。再结合学校组织的爱国歌曲大合唱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于是,一篇篇《我爱祖国》、《祖国在我心中》、《歌唱祖国》的作文,犹然而生。在实践中练笔,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有切身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想要表达的需要和欲望。他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知不觉中学生悟出,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写活生生生活的作文。
二、学会积累——让学生的语言变得“鲜活”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教学实践中,读着学生的作文,觉得语言生硬,言不达意,更有甚者,通篇都是大白话。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从书中积累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就的思维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前人来自于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不少都是语言优美,立意深远,结构严谨的佳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并应“文”制宜,设计一些借鉴范文写法或迁移范文语言的小练笔。
2.从生活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部渊博的“无字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语言特色,尤其民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外来译音词都是语言中的精华,积累起来,为“我”所用,文章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
三、学会创新——让学生的习作张扬个性
习作能展示学生个性,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儿童的观察、思维是存在着“无意性”、“情绪性”和“轮廓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习作教学的工具性,过分注重习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忽视了习作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体验、个性表达的过程,以至于将学生的习作囿于传统习作教学的诸多“清规戒律”之中。其实他们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深不可测的。例如:让学生通过想像编写童话故事习作时,他们创新能力很强,编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并蕴含着一定道理。
四、学会评改——对学生进行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
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评改,②交互评改。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
(2)教师方面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