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明
【摘 要】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语文;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基本都是包含诸多德育元素的课文,所以语文课堂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很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但求知欲望高,是形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成长时期。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切切实实地,卓有成效地渗透思想教育。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所以我们要充分、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元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如果说课题就像课文的“眼睛”,那么透过这双眼睛就可“走进文章的灵魂深处”。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很有帮助,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教学时。可以紧扣住题眼“侣”字重组文本,并可以用“侣”字组词,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借助言语实践,从而感受书带读者的读书乐趣。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红军长征的必然性、必要性,让学生了解红军一定、只能从泸定桥过,让学生对长征有较深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重点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设置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语文课的特有功能,努力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将德育渗透其中,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体会。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比如我在教学《浙江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讓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语言文字中。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
如在教林海音《迟到》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拖、抄起、倒转来拿、抡”等,来感受父亲责打得厉害,体会父亲“……管得很严很严很严。”感受父亲藤鞭下的深沉的爱。
四、在有感情朗读中渗透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如讲授《迟到》时,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体会父亲语气强硬,感受父亲非常生气,训斥“我”非常严厉,进而感受父亲爱之切,责之切的感情。
如讲授《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课文,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如朗读《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刘敏.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8(8):14-15
[3]陈光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4]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