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笙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

2017-08-15 11:11袁永昌
艺术评鉴 2017年13期
关键词:练习曲器乐学习者

袁永昌

摘要:笙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民族器乐艺术,并在当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巩固,应编写出更为科学的教材,满足专业和业余笙学习的需要。鉴于此,本文简要总结了笙教材的发展历史,从编写理念、内容等多个方面,对当代笙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笙 教材编写 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89-02

一、笙教材编写回顾

笙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民族器乐艺术。与其他民族乐器一样,传统笙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方式完成的。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才出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笙教材。1975年,由闫海登等人编著的《笙的演奏法》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从现代器乐教材的标准来看,这部教材在内容方面还是较为简单的,主要针对十七簧笙和二十一簧笙,以尽可能的满足当时大多数学习者的需要。而且这部教材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对当时很多吹奏方法的名称进行了统一,使笙交流更加便捷。而且该教材还明确提出向西方管乐器学习,体现出了一种开放和超前的理念。因此虽然在内容上较为简单,但是对新时期下笙的学习、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虽然没有全国发行的教材出现,但是很多笙演奏家和教师都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一些教案、教程。比如几所专业音乐和艺术学院的张之良、岳华恩、冯海云等,都编写出了内部教学资料。以此为基础,1989年,由牟善平、肖江等人编写的《笙练习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除了一些练习曲之外,还包含大量的笙理论和技法,是對之前诸多教师教学理念和经验的总结。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民族器乐艺术的新发展,笙教材也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杨守成编著的《笙基础教程》、张之良著的《笙演奏实用教程》、张跃进编著的《笙教学教程》等,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且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力促进了笙教学的统一和规范,也极大推动了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突出中国民族器乐,使民族器乐的魅力在这个新时代被重视,发扬与继承民族器乐,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二、对当代笙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

(一)编写理念方面

所谓编写理念,通俗的说就是为什么要编写这部教材,以何种标准和方式编写,最终达到何种目的等。可见是否树立起了正确的理念,对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首先是规范化理念。民族民间生活是笙产生和发展的母体,加之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全国各地的笙,在演奏技法、乐器形制等多个方面都存有较大的差异。而新教材的编写,则要力求使这些差异化得到科学合理的统一。早在上个世纪初出的《笙的演奏法》中,曾对此进行了积极地尝试,而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笙普及和发展取得更大成就的今天,这种规范化理念更应该得到继承和践行。除了这种名称、叫法上的规范外,具体的文字表述上也应该做到精准而简洁。因为演奏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加之很多编写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在具体的表述中,很容易出现口语化或词不达意的状况,因此需要多加揣摩和研究,力求表述的规范、精准和形象。

其次是渐进性理念。笙演奏的学习,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需要学习者付出长期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的过程。所以教材中应该体现出这种渐进性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写。这也是针对当下很多教材所表现出来的不足而言的。一些教材内容设置上跨度太大,比如在长音练习和基本吐音技术之后,并没有安排相应的练习曲目,而是直接进行乐曲演奏,因为有很多其他技巧尚未学习,所以乐曲也只能是吹奏一小部分,既不利于技术训练,也不利于整体性音乐感觉的培养。因此要求教材编写者,应该真正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把握,体现出渐进性的理念。

最后是合理化理念。所谓合理化理念,就是指教材内容安排应该是符合笙演奏和学习者实际状况的,而不是编写者的随意为之。以口内技巧“花舌”的学习为例,花舌分为快花舌、中花舌和慢花舌三种。这三种技巧的学习顺序安排就是有讲究的。慢花舌的难度最大,需要全身多个部位的放松和舌头的充分颤动。而快花舌的学习也不易,因为发出速度较快,学习者对小范围的舌头快速颤动很难把握。因此应该先学习中花舌,这个技巧与“嘟噜”的发音十分相似,便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学习慢花舌,最后才是快花舍。如果对此没有充分的重视,颠倒了学习顺序,则很难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整个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正确而科学的理念,为教材的广泛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练习曲编排方面

练习曲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对练习曲的学习和演奏,能够使学到的技巧得到运用和巩固;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练习曲的演奏培养学习者的音乐感觉和素养,为乐曲演奏打好基础。具体来说,练习曲的编排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是目的明确。合理有效的练习曲选择和编排,应该让学习者明确认识到为什么要演奏这首曲目,其能够给自己的演奏能力带来哪些方面和何种程度的提升,在具体练习时应该避免哪些问题的出现等。对此教材中,编写者应该结合演奏和教学经验,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明确的表述,帮助学习者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毫无目的和低效率的盲目练习。对此有的编写者曾表示,这些问题都会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教师进行讲述。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教材本身就是一位教师,优秀教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在没有别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者自己进行正确、高效的学习。

其次是内容全面。要想使学习者掌握全面的技术体系,首先要有内容全面的练习曲作为基础。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几种类型:音级上下行变化类、音级跳进变化规律类、重复节奏型模式类、旋律进行断和连规律性变化类等。以上多种练习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技术类型,都是需要学生予以全面掌握的。

再次是音乐性强。笙演奏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所以长期的练习曲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这也是学生不喜欢练习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练习曲创作中,应该在满足技术训练需要的同时突出音乐性特点,一方面是做到好听好记,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旋律素材的融入,拉进练习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增强练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做到富含变化,练习曲除了要满足技术训练的要求外,还应体现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因此练习曲应该是富含音乐变化的,如强弱对比、结构发展、主题再现等,让学生在技术练习的同时,获得音乐素养的丰富和提升。

(三)编写特点方面

器乐类教材从来没有固定的范式,而是带有个性化因素的,因为每一个编写者的演奏和教学经历都各不相同,所以在教材中也会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由此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这一点也是应该为新的编写者所继承和学习的。

如牟善平的《笙练习曲选》,特點在于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因为作者本身对山东、山西地区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所以将很多民间乐曲和曲牌融入到了作品中,如《平调绪》《山坡羊》《买菜》《爬山虎》等,这些民间音乐的融入,在满足技术需要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演奏兴趣,更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又如张跃进编著的《笙教学教程》中,则从当代的视角对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加入复调练习的基础上,还特意强调了一些音块的组合练习训练,这种音块在现代笙乐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因此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就是一种与时俱进,有怎样的学习需要,便提供怎样的学习帮助,真正体现出了教材的价值和意义。再如在记谱方式方面,张之良著的《笙演奏实用教程》中,一些练习曲和乐曲都采用了五线谱的形式,打破了使用简谱的传统,这也是出于现实需要而做出的创新。作为一件以和声吹奏见长的乐器,演奏者更多时候看到的都是五线谱,如果还是采用简谱,时间紧的时候便来不及翻页,所以演奏者应该对五线谱有较为全面的学习和运用,这也是其他教程中所没有的。因此在新的教材编写中,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一方面是对已有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取长补短;一方面是结合个人演奏和教学经历,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学习要求及时体现在教材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特点突出。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同样在世界音乐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民族器乐艺术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笙从之前的少为人知,到现在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广泛出现于各类音乐活动中。但是与古筝、琵琶等其他民族乐器相比,笙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使专业和业余教学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编写出科学的、能够充分满足现实需要的笙教材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回顾了笙教材的发展,并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也希望当代笙艺术能够在教材的推动下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薇.中国民族器乐教学之我见[J].当代音乐,2015,(18):133.

[2]刘雅丽.论民族器乐传播的现实意义[J].当代音乐,2016,(20):69.

[3]高沛,柯楠.笙的艺术流派初探[J].乐器,2007,(12).

[4]孙友.笙斗的演变及改革[J].乐器,2005,(07).

猜你喜欢
练习曲器乐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