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晔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已经掌握了汉语的基础上学习的,他们用汉语进行思维、交际和思想交流,根深蒂固的汉语习惯已成为他们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英语教学也就面临着怎样对待汉语这个问题。因此,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最具普遍性的现象就是英语汉化现象。如何因势利导发挥汉语的优势,克服英语汉化现象,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汉化现象的表现
我们知道,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建立起新的语言习惯。但同时,英语、汉语同是人类的语言,在使用和学习中必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或者说表达形式相一致的地方,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英语学习实际上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使原有的语言学习能力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使相应的认知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地说,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形成的英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汉语技能的迁移因素,这种迁移在语音、语法、语义书写、阅读等各个方面都很普遍。当汉语的某些特征同英语相似或一致时,只要教师略加提示,学生的汉语技能就会迅速转变为英语技能,由此对英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如:“We study English.”这句话,由于英汉语序一致,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感到有丝毫困难。但当英语与汉语的表达习惯相意识,汉语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由此产生负迁移。比如,学生在表达“我昨天晚上在家里看电视”这句话时,往往会把汉语的语法结构完全搬到英语中来,造出“I yestoday at home watch TV”这样的错句。由此可见,最大限度地实现正迁移和减少父迁移是对待汉语的最基本的立场,也是优化英语教学的条件之一。
二、英语汉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在农村中学英语汉化现象如此普遍呢?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客观环境:(1)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天然不利因素首推缺乏外语环境,而绝大部分农村中学除此之外则缺乏语言教学必须的基本设备,甚至连受过高等专业培训的外语老师也缺乏。因此仅凭一张发音不十分规范的嘴来开始学生的外语启蒙学习。(2)落后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农村中学沿习传统的教法,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死板的语法条条,以应付各种各样的笔头考试,而口语、听力考试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学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其次是语言本身的问题。(1)受汉语机制的制约。在农村小学几乎都没有开设英语课,学生上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并习惯用汉语思维,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会把汉语的某些特点搬到英语中去。如名词复数问题,还有常见的疑問句语序不注意颠倒,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汉语表达方式等都是受汉语机制的定势造成的。(2)中英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念、语用原则的差异直接造成英语汉化的现象。这也就是迁移性学习的直接表现。但是,从理论上讲,迁移性学习能够使人的学习能力呈加速度发展和提高。迁移的外部表现是技能,是行为范围的扩大,而其内部机制则是心智是认知结构的发展。所以,迁移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人的外部行为与内部认知的统一。在英语学习中,潜意识对原有模式的突破和改造,使旧模式发展为新模式,因此也是一种创造。汉语技能通过迁移的方式转变为英语技能,省时又省力,有效而可靠。
三、克服英语汉化的方法
从实践上看,正确对待英语汉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英语和汉语的特点,在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将两种语言作具体的比较,在上课时进行对应讲解,并反复做重点练习及纠错,让学生理解、体验、领悟,从而使正迁移得以发展,负迁移得以阻止。2.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逐步摆脱盲目的比较和不加区别地把汉语习惯套用到英语上的做法。学会自觉的比较,在意识深处形成英、汉对应系统,把学习重点放在两者习惯用语的对照掌握上。3.凡是能用英语进行的课堂教学工作,如讲解、练习、检查、布置作业、组织教学及讲评等,都要尽可能的用英语进行,少用汉语,在非用汉语不可的情况下,可先将汉语说一遍,之后再说英语。4.翻译是进行英汉、汉英对照比较的一种途径。通过翻译,特别是通过英译汉,再到汉译英的还原对译,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深刻领悟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在潜意识中形成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双向对应系统,这是迁移性学习的途径之一,也是克服英语汉化现象的有效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语言的规律,规范教学,认真对待,要站在迁移性学习的高度来认识,既要利用,又要加以限制,英语汉化现象就一定会被遏制直到彻底消灭。
(陕西省长武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