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晖
(福建省福安市农业局 355000)
桃疮痂病又称黑星病,病原为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桃疮痂病主要危害桃树果实,致使品质和产量下降,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桃疮痂病在穆阳水蜜桃上发病较严重,田间发病率在10%~20%之间,严重影响穆阳水蜜桃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现将桃疮痂病的发病特点、为害症状与综合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幼果期果实直径4~5 cm时开始发病,病害发生初期果实肩部表皮出现暗绿色圆形小斑点,随之逐步扩大为2、3 mm的黑褐色圆形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加重,圆形小斑点数量逐步增多,最终圆形小斑点聚合重叠。由于病害不为害果肉,只为害果实表皮,随着果肉的生长,果实表皮于病斑聚合重叠处开裂,造成损失。
病害发生初期在幼梢表皮发生紫褐色圆形病斑,随着幼梢生长成老熟枝梢,表皮变为黑褐色圆形病斑稍隆起,在病斑处有时出现流胶现象,次年树液流动时会产生小黑点。
多雨潮湿时期是病害的高发期,病菌孢子借助风雨或雾滴传播,从皮孔、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20~28℃、空气湿度在80%以上。福安市穆阳水蜜桃4-5月份正处于幼果期,此时正是梅雨季节,极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病害发生相对较重。果园的排水设备不够完善或未进行及时的维护,雨后园内易产生积涝,在雨后一段时期内果园仍保持较高的湿度,造成病害发生较重。
冬季清园不彻底,在冬剪时未及时剪除树上病枝和枯梢,造成次年病菌的侵染。未及时将剪除的病枝和枯梢集中烧毁,而是散于园内或随便丢于沟渠和河道处,造成病原菌基数高、发病重。
由于施肥不合理和不科学,乱施、偏施或少施肥料,都会造成植株营养不均衡,使树体衰弱,抗病力降低。
建园时因设计不合理或选址不当,园内透光通风不足,果园空气郁闭,利于发病。在栽培管理中,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或未及时进行修剪,致使枝梢徒长、叶片增多而造成园内通风透光不足,病害发生也较重。由于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防治不当,造成危害,致使树体衰弱,桃疮痂病也易发生和流行。
培育健壮树体,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采用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和菌肥的施用次数,做到采后复壮,施用2次有机肥,2次肥的间隔时间为60 d,花前施入菌肥;加强水肥管理,防止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用量,整个生产期按N∶P2O5∶K2O为0.9∶0.6∶1.2的比例进行施肥,以避免植株徒长而使植株过密,造成园内湿度大;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从幼果期开始,每30 d喷施1次惠民中联多元素液体复合肥600倍液,提高树体抵抗力;采用水、生石灰、食盐、石硫合剂、大豆粉、动物油或植物油等配制成刷白剂,对树干进行刷白,涂刷至距地面1.0~1.3 m的高度,以防治天牛幼虫,提高树势。
完善果园排水设施,开挖排水沟及推平易于造成积水的土堆,让雨后园内的积涝能够及时排出;秋冬季清园时应彻底剪除树上的病枝、枯死枝,清除地面僵果、落果,并集中焚烧处理,以减少次年的侵染源;进行适时夏剪,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以降低湿度,从而降低病害发生机率。
穆阳水蜜桃疮痂病生物防治可采用诱导抗性防治,选用2%宁南霉素800倍液,利用微生物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御反应,并形成局部或系统获得性抗性。防治的重点以预防为主,主要选择在冬季修剪过后和花蕾微露期各喷施1次,谢花后10 d至6月中下旬间隔15 d喷施1次。
主要在穆阳水蜜桃疮痂病病害发生前和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进行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加重。冬季修剪过后和花芽期喷施3波美度石硫合剂,可有效控制侵染源。花蕾微露和谢花后10 d至6月中下旬,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间隔10~15 d防治1次。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杀菌剂。同时,在早春及各生长期,应注意对蚜虫进行及时防治,以防树势衰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6000倍液、0.3%印楝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阿克泰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