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浅析晋剧《烂柯山下》的编剧笔法

2017-08-15 00:42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朱买臣崔氏人生

杜 蓉

人生若只如初见
——浅析晋剧《烂柯山下》的编剧笔法

杜 蓉

杜蓉,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戏友》编辑。

戏曲题材中,寒门士子通过经年苦读最终考取功名、衣锦还乡的故事屡见不鲜。他们中有的荣归故里,阖家团圆;有的始乱终弃,另谋高就;还有的夹在故土家人与高官厚禄之间两相为难,郁郁终生。这些看似风光无限的人物背后往往都隐含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事,喜怒哀愁情,而《烂柯山下》的悲喜故事也在此间缓缓铺开。

朱买臣与崔巧凤的故事由来已久,许多剧种都有搬演,如昆曲中就有《马前泼水》一剧,其中的《痴梦》一折还是经常演出的闺门旦折子戏。初看到《烂柯山下》的剧名,私以为不过是一部稀松平常的传统戏,老旧的情节叙述、单调的布景摆设、简单的人物构成。但就在这样传统的故事、一桌二椅的陈设和几个小人物之中,让我重新认识了朱买臣,认识了崔巧凤,以及这个饱含深情却悲戚无奈的好故事。

虽然本剧是根据传统题材改编而成的新编戏,但编剧徐棻笔下的人物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她突破了过去人物个性一成不变的窠臼,摆脱了之前根深蒂固的道德评价观念,转而为古代人物赋予了现代解读与重构,使剧中人在自我人性纠葛的围城中辗转反侧,同时在面对命运的错失时喟叹连连、遗恨终生。

一、一见钟情顷刻间

用“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形容每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头似乎并不为过,而朱买臣与崔巧凤的初次相见便是对这金玉良言的完美诠释。

在“谈婚论嫁”一场中,崔巧凤面对的一方是粗鄙无知、貌如蛤蟆但有钱有势的三位“老板”;一方是满腹文章、仪表堂堂但屡试不第的“穷酸”秀才,这在旁人看来似乎是两难抉择的尴尬境地,但对于大龄待嫁的巧凤来说却不尽然,这个聪慧果敢又颇有主见的姑娘早已芳心自许,暗定终身:选择前者虽然意味着能获得柴米油盐酱醋糖的安逸,但终其一生只得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再无所望;而选择后者固然需要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但有朝一日尚有“凤冠霞帔送还乡”的富贵荣华可以期待,更何况朱买臣还是一表人才的翩翩君子。最终崔巧凤大胆选择了一见钟情的后者,过上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苦日子,整日为朱买臣打理上下,供其专心读书。日子虽然艰辛,但她却甘之如饴,任劳任怨。

胸怀抱负、才貌过人的朱买臣虽与巧凤一见倾心,但他自知无力供养,在抒发完鲲鹏之志后狼狈遁逃、躲进草堂,只得面对烂柯山兀自嗟叹,从中窥得他并非完人,也有软弱落魄的困窘;而当巧凤主动前来投怀送抱、私定终身之时,他又将生活的顾虑抛在九霄云外,说出了“动动又何妨”的窃喜之语,可见他实非落落君子。

在徐棻的笔下,没有完全的好人和坏人,朱买臣不是铁骨铮铮的伟丈夫,崔巧凤也绝非只知贪慕虚荣、不能同甘共苦的负心女。在此,编剧赋予了人物更多的人性色彩,在拓展人物性格张力的同时开掘了人性的厚度,正是由于二人不断在人格的灰色地带中徘徊游离,故而在戏的开头便为他们的结局深埋下了悲剧的因果。

二、谁经得春秋来去几度三

报子马蹄声渐远,人生能有几多三。在一次次的满心期待之后,结果都是万般无奈。从当初急匆匆拦马问的心急心切,到如今报子过门而不敢出的心灰意冷,朱买臣由曾经满腔热血、壮志凌云的少年变成了如今唯唯诺诺、谈“虎”色变的腐儒;而崔巧凤也从那个敢爱敢恨、精明强干的少女变成了如今不理家事、买醉而归的怨妇,他们都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与失望中遗失掉了原先那份对初心的坚守。

曾几何时买臣信誓旦旦的承诺,富贵荣华的期许到如今都已枉然,崔氏对凤冠霞帔的想象也最终幻灭,只留得霜染鬓、朱颜改,只听得流言四起、人言可畏,当初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泼辣少女到头来还是沦为了芸芸众生中的尘埃一粒。此时,崔氏的人物性格发生了转折,她已经对生活不报任何憧憬,在一次次醉酒中麻痹自己,自甘沉沦。而朱买臣此番落榜,终于激发了崔氏含辛茹苦多年集聚的一腔怨恨、满腔怒火,于是她借酒倾泻出了积压于心的负气之语,最终逼夫休妻,讨得一纸休书。但转念间又在丈夫出走之后幡然悔悟,日夜挂记其安危冷暖,早晚打扫书房盼其归来,同时严词拒绝前来求亲之人,此时的崔氏已然明了,原来自己爱的已不是凤冠霞帔的富贵年华,而是这个可以执手偕老的一心人。

徐棻在这一段落中对崔氏倾注的笔墨良多,她的艺术形象也渐趋饱满真实。年轻时尚有的些许虚荣妄念都被平凡岁月熨帖得质朴、深情,她也从传统旧戏中无情无义、铁面心狠的悍妇,变成了如今怅然若失、彷徨无助的弃妇,人物在不知不觉间已然得到了人性的升华。编剧笔下的崔氏虽然也走了一条逼夫休妻的老路,但如此结果指向的前情却更加值得世人同情,更加另人回味悠长,促使观众对人物命运的走向生发出无限遐想。

三、覆水难收枉断魂

被逼出走的朱买臣靠着满腹文章、一手好字,一路写进京城、写进科场,写出了皇榜高中的坦荡仕途,写出了衣锦荣归的风光无限。当他新官上任路过烂柯山时,百感交集,五味杂陈。过去“十有九人堪白眼”的无用书生,如今变成了万人敬仰、顶礼膜拜的钦点高官,这种巨大反差让他的内心翻涌,心绪难平,而此时崔氏的出现终于给了他这个一雪前耻的机会。

当得知朱买臣高中的消息后,崔氏应该又惊又喜,但转念之间却又悔不当初,她恨自己一念之差逼走丈夫,恨自酿的苦酒终要自吞咽,但她还是心存侥幸,希望朱买臣能够看在多年的情分上不计前嫌,与她重修旧好,破镜重圆。可崔氏的幻想最终落空,当她挡马求和之后,只落得马前泼水的耻辱与覆水难收的决绝,此时崔氏最后的希望终成泡影,生命的大门也在同时轰然关闭,这个当初敢爱敢恨、热烈泼辣的明艳女子最终落得自沉黄河的凄惨结局。

徐棻在这一段落奏响了本剧戏剧性的最强音,朱买臣马前泼水,崔巧凤命归黄泉,此部分也是与传统戏的情节区别最小的一处,但看似同旧版并无二致的结局,编剧却通过一支妙笔勾勒出了对人物深切的同情与灵魂的拷问。

崔巧凤,这个曾被世人诟病的女子最终潦倒收场,同其他版本殊途同归,但徐棻笔下的“这一个”崔氏却始终叫人无从恨起,反而多了几分同情、几分唏嘘、几分挂牵。敢问对凤冠霞帔的向往谁人没有?敢问谁没有过对贫贱生活的抱怨?敢问谁的人生可以白璧无瑕、完美无缺?如此想来,朱买臣马前泼水的行径是否太过绝情?崔巧凤因此殒命的结局是否过于残忍?烂柯山下的故事是否还能有另一种解读?

四、哀哉长遗恨,悲思绕人寰

朱买臣衣锦还乡,重归故里,复见草堂,忆起当年寒窗苦读,上下求索的日子,不禁慨叹,若不是崔氏当年的逼迫,自己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偏居一隅、死读强记,便不会有如今体察百姓疾苦之心,更不会有胸怀天下的济世之才。此时的他心绪渐平,看着房前的几洼青菜、听见鸡鸭的数声啼叫,如烟往事历历在目:忘不了为写婚书与崔氏的一见倾心,忘不了她风尘仆仆、大胆私奔的羞涩面庞,更难忘记与她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岁月静好……崔氏往昔点点滴滴的照拂与深深浅浅的笑颜是朱买臣心中最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方才恍然大悟,凤冠霞帔不予吾妻更付与何人?但为时已晚,崔氏的殒灭彻底终结了朱买臣的希望,面对天人永隔的无奈,他只得遗恨终生了。

烂柯山中青山依旧,绿水常东,但斯人已逝,空余未亡之人遗恨哀哉,悲思长留。

故事尾声朱买臣的遗恨绵绵,是徐棻对人生无常感力透纸背的表达,也是编剧对世人钻营一生,终归虚无的无声呐喊。此时的朱买臣官袍加身、金印在手、占尽风光,但实则遍体鳞伤、两手空空、失魂落魄,徐棻在结尾用极富戏剧性的笔触写下了对终极问题的叩问:渺渺众生只是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是否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自身修筑的藩篱?是否寻觅一世,终无法逾越人生虚无的渡口?就如这烂柯山下的人儿,兜兜转转,反反复复,终不得善果,倘若世事人生真如这般了无生趣,那么故事仅仅停留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开始是否更好?

(责编:于小军)

猜你喜欢
朱买臣崔氏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论昆剧《朱买臣休妻》之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Bio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Betelvine (Piper betle L.): A review on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独一无二的你
读《朱买臣传》随想
买臣负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