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伟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档案馆,湖南 娄底 417000)
人们对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真实性的质疑起源于记忆的主动性和随意性。为了实现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真实性,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口述校史档案进行合乎客观实际的分析和研究,以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真实记忆”的转变,让其解释历史、重建历史、走向历史殿堂,体现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
口述校史档案的概念最先见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即“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的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的形式”。后来不少学者对口述校史档案的内涵作了概括,笔者认为:口述校史档案应以档案为前提,是口述者与访谈者的互动行为,而不是口述者的单向行为,采访资料也应与文本档案做比较、核实,并整理成文稿和音像资料,归属相关档案[1]。概括地说,口述校史档案其实是文本档案和声像档案的重要补充。基于上述研究,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可概括为:高校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历者口述的、按计划以标准方法采集到的各种声像与文字等形式的各种记录,并将这些记录与文本档案做比对、核实,按档案要求汇集的文字与声像资料。
随着高校社会功能的不断拓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及办学传统的总结和梳理。但是,一部分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因档案保管不当或技术缺陷等原因使得档案受到损坏或者遗失,从而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发展历程[2]78。各高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大多数档案沉积了几十年、几百年。那些留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学校发展记忆,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挽回高校濒临灭亡的文化遗产、丰富档案馆藏,高校口述校史档案便出现了。进入21世纪,各高校普遍掀起校史编研工作的高潮,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抢占了高校档案的一席之地,成为蓬勃发展的新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在1998年40周年校庆之际,从档案中挑选出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编辑成《中国科技大学大事记》。事后,学校档案馆和一些资深的老教授发表过数篇回忆性文章。在50周年校庆时,该校启动了大规模的校史研究工作。2007年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校史编撰和口述校史研究两个校级重点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口述校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立了校史研究团队、前后访谈了几十位老同志、整理了20多篇回忆性文稿、在访谈过程中征集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和资料,大大地丰富了校史馆藏。
温州大学为了支持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所。为迎接80周年校庆,该校成立口述历史和寻找校友两支团队,面向全校招揽志愿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校领导、教职员工、校友及与温州大学有着特殊关系的社会人士的访谈,见证了温州大学的历史,充分挖掘了其发展历程与拼搏精神。此外,广西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也启用了这一项目,并取得了重大成效。
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是靠历史的沉积和前辈们的共同努力来形成的。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是对高校濒临灭亡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一种方式,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守望和大学人文精神的一种塑造。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形成过程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其流程以档案收集理论为指导,以口述史学与新闻采访知识为原则。整个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访谈阶段和档案形成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主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队伍建设、文献查阅、事件主体的确定、相关知识的了解与熟悉等。下面主要研究主题的选择与事件主体的确定、项目队伍建设及知识准备三个部分。
1.主题的选择与事件主体的确定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形成前期阶段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主题的选择与事件主体的确定。主题的选择要挽救学校文化遗产、保存社会记忆、再现历史、丰富馆藏、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文化需要及与馆藏档案的相互补充与印证,从而纠正以讹传讹的错误,澄清真伪。它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有现实边界性。例如清华大学《挺起胸来——清华百年体育回顾》《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北京大学的《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等均是精心选择的主题。另外,大多数“文革档案”带有一定的虚假性,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对这类档案真伪性的澄清,也是最好的主题选择。
事件主体的确定要选择与研究主题、历史事件关联度较大的人,即事件的亲历者、亲闻者;同时,要兼顾各层次的人群代表,如学校领导、教职工、校友及与事件发展有着特殊关系的社会各界人士;也要兼顾主体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信仰、职务等因素,尽量选出有代表性的最优主体。
2.项目队伍的建设
项目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校要高度重视项目队伍的建设。项目队伍是以档案馆为主导、其他各部门和各院系共同参与选拔的各种人才的综合体。项目队伍以有档案、新闻采访、历史等专业知识的核心储备成员及具有专业影像技能的人员为主。口述校史档案的形成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要求影像人员具有高水平的录制技能。另外,项目队伍还必须配备语言专家,因为有些受访者必须用方言进行沟通。总体而言,队伍人员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语言敏锐性和保密性。
3.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第一,对受访者的知识准备,主要包括对受访者的近况和家庭及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性格、经历等的了解和掌握;第二,对选定的主题做好全面的知识准备,主要包括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主要理论、相关概念及重要文献,特别是要了解所选主题在当时的背景和前后事件,以便与受访者形成互动。
1.预约访谈
预约访谈是在现场访谈前,根据受访者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及访谈方式(一对一或集体座谈式),向访谈者说明原由和目的,让受访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记忆整理,从而更好地配合和发挥。
2.现场访谈
第一,把握好访谈技巧。首先,采访者要进行恰当的提问,即所提问题要简单、明了,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让受访者易于理解、接受的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另外,追问适度,不能穷追不舍;其次,要捕捉准确的信息;再次,要进行适当的回应,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只做倾听者,而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和所掌握的知识适当地传递给对方,偶尔可用点头、微笑等方式做出反应。
第二,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受访者情绪波动或情绪失控等不利因素产生的风险、仪器设备故障。
第一,将口述资料转换为口述文字资料。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最常见的资料是访谈资料和观察记录,访谈资料包括访谈记录和录像资料。首先,采访者把访谈过程中征集的口述、音像访谈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保持访谈资料原汁原味,只做资料的编号和理顺处理;其次,按一问一答的形式把访谈资料转换成文字;再次,进行文字的二次转换,也就是把文字进行再次加工,变成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资料,如抄本制作、人物传记、专题片等。
第二,回访定稿。首先,采访者将二次加工的口述史料经过项目主要成员和相关专家研究讨论定稿后,打印文稿,把文稿再一次返回受访者手中,让其过目。如果受访者有异议,就按受访者的要求进行修改,直到确认无异议后,再定稿,并签订受权协议书。然后,采访者按高校项目和档案归档要求把口述校史档案整理归档。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形成是有计划、有步骤且长期而规范的一项工程,任何环节出差错都会影响口述校史档案的真实性。社会记忆理论认为:“社会记忆问题不是一个复制问题,而是一个建构问题”[3],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里,建构多元化的社会记忆,有赖于形成一套完整的互构机制,以达到理想的社会记忆效果。所谓互构“是我们对参与互构主体间的关系的本质刻画,即指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的关系”[4]。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形成者包括采访人、受访人和信息处理加工者,他们之间形成的互构是实现从“历史记忆”向“真实记忆”转换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构、各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构、采访者与信息加工形成者之间的互构。
1.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构
大多数的受访者是事件的亲历者,所以他们口述的资料也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因为人的记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尽管采访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离主题或出现“真实谎言”的现象,也因为人的记忆具有柔弱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即记忆具有利已主义倾向,受访者因个人的知识水平、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有意屏蔽某些记忆或故意歪曲一些事实。如果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与他(她)形成互动,受访者在回忆学校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参杂些“莫须有”的戏剧化事实。这种经过反复过滤和多次加工后的记忆产生的口述材料往往会脱离历史的轨道,成为带有个人偏见的“历史记忆”。但是,如果在采访过程中经过采访者的不断引导,受访者的记忆就会回到真实的轨道上来。另外,采访者还要不断对受访者记忆的真实性与历史性进行比对、甄别,把握口述过程中缩小、隐藏、虚构、夸大、扭曲的部分,力争使口述成为“真实记忆”。
2.各受访者与采访者之间的互构
在受访主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获得采用受访主体与项目队伍集体座谈的形式,受访主体是主题的亲历者或亲闻者,其主体对象是由多层次的人组成。尽管记忆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人对往事回忆都会出现失漏、错位,但是经过多人回忆,记忆会相互补充,甚至成为具有可验证性的“真实记忆”。曾有学者认为,口述其实是以利益为边界区分“自我”和“他人”的一个记忆过程,口述者会不断权衡自己的利益,在口述过程中有意避开敏感的问题,但在知情人面前那种护短、利己主义思想会得到收敛,在道德上会不断地修正。采访者掌握主题的知识也具有避免性,采访的风格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品味,正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以集体座谈式取代独访是各受访者与采访者之间互构的重要手段。座谈可使口述者在轻松的环境下形成互动,活跃思路,修补记忆,利于对校史的补充,座谈还可以丰富口述者的业余生活,提高口述者对校史抢救的兴趣,增强主动性。如华东理工大学于2012年在新闻网开辟了“口述校史”栏目,引起了师生的共鸣,师生员工及校友共同回忆,激发起埋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筑建了共同的集体记忆。
3.采访者与信息加工形成者之间的互构
信息加工形成者要以采访者带来的口述资料为基础,经过与现成文字及不同采访者的口述资料做比较、甄别、重建,实现从“记忆之真”到“历史之真”的巨大转变,从而形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口述校史档案。同时,采访者又要以形成口述校史档案为目的,在获得资料时尽量多注重采访和拍摄细节。在整个过程中拍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情及空间等关联信息。这对信息加工形成档案及日后档案利用都很重要,细节的拍摄能使信息加工者和读者对受访者的情绪变化、表情等元素有进一步的展示[2]78。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与文本档案之间的互构,包括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对文本档案的解构和文本档案对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建构两个方面。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是对文本档案的补充和解释,文本档案是口述校史档案的支架。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形成必须遵循以文本档案为轨迹,去寻找可补充、完善、丰富的有利资料,特别是口述者在回忆一些细节时,时间节点上的误差必须依靠文本资料来考证。如果高校口述校史档案脱离了文本档案这一轨迹,任何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口述材料都是无法验证的伪档案。反过来,文本档案如果没有口述校史档案的解构,文本档案会显得内容单一、不完整,甚至缺乏生机与活力。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既能揭示高校校史档案的一些背景和重要细节,又能勾勒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幅立体的、形象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面。例如知名校友口述校史档案的形成要以教学档案为核心进行拓展,而教学档案又要依靠知名校友的口述校史档案,才体现它的教育和文化功能,才能推动学校的正面宣传。再如我校大批反映婚嫁、丧葬等梅山生活的特色档案,都是以传统梅山文化为轨迹形成的,并以文字、声像、电视专题片等形式为载体,既丰富了馆藏、改善了馆藏结构,又传承了梅山文化。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征集可与声像、实物档案征集相结合,可以通过声像、实物档案来修正和补充。不少老一辈创史家都收藏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奖章等不同形式的声像、实物档案,这些声像、实物档案不仅能验证受访人记忆的真实性,而且能更加充分而直观、生动地反映口述校史档案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珍贵的声像、实物档案在征求口述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征集或者复制,不仅丰富了馆藏,扩大校史范围,还能使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变得更加真实、直观、形象生动。
综上所述,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是事件的亲历者,以“大众记忆”的方式,对学校发展最真实、最生动的再现,也是学校发展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补充,具有传承办学理念、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正面宣传、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等重要作用。对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真实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学术地位,实现其应用价值。
[1]吕豪杰,王英玮.口述档案收集规范化流程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4):50.
[2]林林.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价值及其征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1).
[3]王玉龙,谢兰玉.口述历史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互构机制探论[J].档案学研究,2014(5):40.
[4]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