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树敏
社会记忆成为当下世界一大热门话题,也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有关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档案工作者也从档案的视角研究、发掘并应用于档案工作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如何科学运用社会记忆理论,丰富和发展档案学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当下开展档案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档案是文化的载体与积淀,档案又是被选择的历史,随着档案界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引入与研究,给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视角,我们需要以此为依据重新思考档案的选择,为社会留存记忆,将档案文化续写下去。社会记忆理论对档案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成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外社会记忆研究成果的传入,形成了一批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例如清华大学景军教授的《神堂记忆》,通过研究甘肃大川村孔氏家族对孔庙大成殿的重建过程,分析乡村社会对社会记忆的运用;北京大学王汉生教授等《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知青集体记忆的种种深刻内涵,阐释“青春无悔”作为知青主流记忆模式的建构过程;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从民族历史与族群本质及其认同的角度研究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意义上的社会(历史)记忆理论,并实证性地具体考察了华夏边缘族群各自历史记忆的演变及其与该族群的形成、扩张之间的相互关联;武汉大学孙德忠博士《社会记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社会记忆的概念、生成、本质、结构、特点和功能、社会记忆的当代社会转型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社会记忆是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经过近二十年的探讨和积淀,档案记忆研究也得到一定发展,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频繁召开,国内有关科研课题不断增加,出现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2.对档案工作影响力不断增大。社会记忆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思考档案、档案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未来发展。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形态,含有“集体记忆的关键”,是一种珍贵的记忆资源;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记忆传承、建构、控制和保护性工作;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或“记忆宫殿”;档案工作者是社会记忆的守护者,社会记忆建构的中介者,档案记忆资源的组织者等。从这些理论观点出发,作为保管历史记忆的档案部门,要本着保护历史的思想来进行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工作,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实事求是的扩展历史记录应包含的领域和范围,积极采取各种行动,避免社会记忆缺失,加大宣传档案记忆作用,鼓励社会建档存档。档案是重现历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社会历史档案进行传递,档案工作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它不但是传播的媒介,同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部门的作用就是存储和传播历史记忆、保护和珍藏历史记忆的专门机构。这些理论从更大的视野更广泛的领域去看待、审视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3.拓展了档案工作的视野和范围。由社会记忆理论加入档案视角形成的档案记忆理论,使档案学理论有了质的飞跃,产生了新的学术认识。如过去传统的学术观点对封建王朝时期的档案多从政治性考虑,忽略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属于典型的记忆控制,对档案的真实性、客观性未能从整体性高度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如我们现在各地档案部门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用传统的档案学理论解释就难以自圆其说,用档案记忆理论去解释就能彰显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目前我们档案部门有许多档案,如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清代内阁密本档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等,这些有着世界影响力的档案对我们档案工作者震动很大。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档案信息的知情权、所有权、获得权等,没有把档案放入社会记忆的思维中去考察、研究,没有真正认识到档案的真正价值和社会作用。通过档案记忆理论的研究,使档案与社会记忆、社会要素联系起来。就拿我们金乡县来说,由于近几年旧城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和农村面貌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留住城市和乡村记忆,县政协文史委、县档案局、县史志办共同编研出版《金乡村落》,通过口述历史、记忆、实物展现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示乡村灿烂悠久的文化,既充满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又展示城市科技等现代文明,还具有地方特色,延续了民间文化,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使档案学理论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起来,从而使档案学研究可以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相关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资源,扩大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获得了更广泛的学术自由。
在档案记忆理论指导下,档案部门开展记忆工程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通过开展民生档案工作,拓展了档案归档范围,促进了社会和谐。各地档案部门广泛开展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五大保险档案、婚姻档案、居民健康档案、低保档案等,突破了过去以文书档案为主的单一门类,馆藏结构更趋合理,档案种类和数量有了较大提高。二是通过参与重大工程、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建设,抓住了社会记忆的重点。如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诚信之乡,2009年10月26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授牌“中国诚信之乡”。国史文献《后汉书范式传》记载了山阳金乡范式的诚信故事。灵异小说《搜神记》卷十一,讲述范式张劭二贤士的诚信;明代冯梦龙的白话小说《喻世明言》详尽的描述了“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诚信故事。佛学经典《金刚经》提到范张二贤诚信,《山东通志》记述了范式的诚信事迹。县档案局抓住诚信文化中心,建立诚信文化专题档案,把历史文化挖掘好、记忆好、传承好。同时与诚信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诚信画报》《诚信文艺》等杂志,既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又传承丰富了当今诚信文化。在制定的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了档案收集的范围方法,使得社会记忆架构合理、重点突出,形成有骨感的更加丰满的社会记忆。三是参与城市、乡村记忆工程,扩大了社会影响。针对目前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的现实,档案部门积极作为,开展了城乡记忆工程,收集了大量音视频档案,留存了即将消失的城市街道、建筑、村落的珍贵记忆。四是开展了“三名”档案的收集,反映了地方特色记忆。对地方名人---全国“双百人物”共产党员王杰,是著名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金乡人民也因为有了这样的英雄而让人倍感骄傲和自豪。县档案局为突出英雄故乡特色,征集到王杰同志亲密战友韩义祥保存的王杰资料。韩义祥先生1961年和王杰一起从金乡一中初中部毕业,同年8月又一起应征入伍,二人既是同学又是战友,还都担任过班长,王杰牺牲后,各机关、企业、学校举办的学习王杰报告会、事迹会和新闻单位的相关录像绝大部分都有韩义祥先生的讲解。韩先生从1965年就开始收集、整理、珍藏王杰的英雄事迹,半个世纪从未间断。全部档案资料包括刊登王杰事迹的手稿,书籍报刊,采访的音像、照片共计1200余件,目的就是让英雄的事迹代代相传。金乡县档案局也对名产、名胜古迹进行了收集,并且出版图书,丰富了社会记忆内容。针对金乡大蒜、金谷等地方特产收集、整理、开发特色馆藏,既传播了特色产品,又提高了经济价值,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腾空跨越,借助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展翅高飞,可谓一举多得。我们还开展了口述档案、方言档案、地名故事等抢救性档案收集工作,有效弥补了社会记忆的缺憾。
通过开展形形色色的档案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主动参与社会记忆工程,丰富了档案记忆理论,也为社会记忆增添了新的内涵。档案部门开展档案记忆工程,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主动参与社会记忆的意识增强。过去档案部门只是被动接收、保管、利用档案,囿于档案的政治性、保密性限制,很少参与社会记忆工程,造成馆藏结构不合理,档案记忆内容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其次,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每年从国家档案局到省、市、县档案局层层制定工作计划,大的社会记忆工程列入工作规划,得到当地党委、政府批准,争取到地方人、财、物的支持,小型记忆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层层推进,逐项落实,能从社会纵向得到完整的规模宏大的社会记忆。国家档案局开展的国家重点档案建设项目,涉及全国各地档案部门,争取到国家财政部的支持,形成一批有价值档案资料,工程浩大,意义深远。再次,很多重大项目、政府中心工作吸引档案部门参与,确保社会记忆工程的完整、准确、系统。比如:2013年10月在济南举办的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档案局作为组委会重要组成单位,全程参与,专门派人收集整理艺术节档案,并且对各地市分区进行检查指导,艺术节结束后全部档案整理移交省档案馆,最大程度保证整个艺术节档案齐全完整,留下完整的社会记忆。第四,逐步扩大范围,拓展空间。由过去以保管文书档案为主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完全改变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显著的有着比较完整社会记忆的新的档案馆。为弥补正常进馆的不足,档案馆还主动进行抢救性征集。如很多地方档案部门开展的口述档案、方言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征集,增加了馆藏档案社会记忆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成为真正的“记忆宫殿”。
如何准确把握档案部门在社会记忆中的作用,在不影响档案部门法定职责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在社会记忆中的作用,值得档案部门的思考。笔者认为,目前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工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些基层档案部门对社会记忆工程认识不到位,无所作为。受档案部门人员经费限制,参与社会记忆工程不热心,即使政府要求参与,也是出工不出力,应付了事。目前有的县档案局只有十几个人,经费有限,整天应付上级工作安排还力不从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的工作还捉襟见肘,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参与社会记忆工程,任凭珍贵记忆自生自灭,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社会记忆工程积极参与,影响到档案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为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一些档案部门积极参与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甚至主动策划,全程参与,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是,由于牵涉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档案部门自身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影响到档案部门法定职责的落实,给档案事业造成较大损失。如有的县档案局主动承担起重大活动拍摄工作,配备的摄像器材也比较高档,县里一有活动领导就要求档案局负责全程拍摄,本来人员很少的县档案局更加紧张,很多正常档案业务无法开展,给档案事业造成很大损失。根据领导安排被动参与社会记忆。基层档案部门这种做法较为普遍,没有计划性,只是根据上级业务部门安排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人指示,参与度有限,发挥作用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档案部门要正确认识、合理把握、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具体做到:一是相互借势,共同提升。档案工作与社会记忆并不是一对矛盾,更不会扯档案工作后腿。只要把社会记忆与档案工作更好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记忆,强化档案工作成果,发挥档案作用,实现双促进。二是摆正态度,提高参与度。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记忆工程,能更好扩大档案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尤其是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正是重要的社会记忆,更能体现档案部门价值,更能引起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积极参与,有为才有位。三是准确定位,积极作为。根据档案部门自身力量,合理安排参与社会记忆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档案工作影响力,这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档案部门人少,财力有限,可以联合其他单位共同实施,借力作为,实现目标。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社会记忆是一项宏大工程 ,档案部门不可能独自全部承担,任何部门也承担不起。所以,档案部门尽可能根据地方情况,制定计划,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多方参与,有选择的做好社会记忆,才得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