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成
广西左江崖壁画人物形态与蛙神崇拜
郑文成
广西左江崖壁画是一幅气势恢宏、热情奔放、内容丰富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史诗般的壮民族历史画卷,它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呈蛙形的人物形象是左江崖壁画图像的主要构成元素,这种人物图像是一种典型的蛙神崇拜的表现。蛙神崇拜在左江崖壁画中出现有着多方原因,试从蛙的本身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心理等方面对其分析研究。
左江崖壁画;蛙神崇拜;人物图形
Abstract:Zuojiang River Rock Art painting is a spectacular,enthusiasm is bold and unrestrained, rich in content and mysterious epic zhuang ethnic historical picture scroll, it has a very unique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A frog shape characters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zuojiang and painting images prove that, this kind of character image is a kind of typical manifestation of frog worship god. Frog worship god in the left the walls painted with all sorts of reason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rog itself characteristic,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uman psychology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Key words:Zuojiang River Rock Art ; Frog worshipgod ;Character image
岩画是古代先民记录在岩壁上的形象性史书,一直以来有“远古时代的史诗”的美誉,岩画被认为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作品,是瑰丽的艺术之花。广西左江崖壁画是闻名世界的壮族历史文化遗迹,它以优雅大方之姿向世人彰显着壮民族祖先生命的遗韵。左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土壤肥沃,是壮族及其先民们的聚居地,先民们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左江崖壁画更是壮族绚烂文化的典范之作。陈兆复先生在《中国岩画发现史》中说,“我国的祭祀岩画以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为最,其中的花山岩壁画,以其人物之众多,气势之宏伟,堪称全国之冠。”[1]广西左江崖壁画其形成时代大约为战国至东汉时期,是百越族群的一支骆越人的岩画。
左江崖壁画分布范围较广,在左江流域绵延200多公里长的沿岸峭壁上计有183处岩壁画。这些绘制精巧、气势宏大的岩壁画种类繁多,但形态千篇一律,组合上的单一程式化,却有着肃穆神秘的意境。左江崖壁画有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交通受阻,信息流通不畅等原因,使得长期以来对于左江崖壁画的文献记载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花山崖壁画一直不被外界所知。直到唐宋时期推行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对该地区派遣汉族官员督查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花山崖壁画始见于典籍。关于花山崖壁画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人李石编纂的《续博物志》,其书中卷八云:“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祖考,祭之不敢慢。”[2]这里所说的“二广深谿”,可能即指今广西左江,说在广西左江一带的石壁上发现有如鬼影的东西,远看就像澹墨画,当时的人们行船经过这一带,以为是祖先的形象,因此经常祭奠而不敢怠慢。当然南宋这些关于花山岩壁画的记载是十分简略的,到了明代张穆的《异闻录》,对于左江崖壁画有了更明确的记载:“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3]是说在广西太平府即今广西左江流域几百里的高崖上,能看见有人物持刀的影象,有些人物不见头颅,行舟路过之人,不能用手指点,谈论它的人,会患病。清末编纂的《宁明州志》中则有这样一段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暗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岩壁如此类者多有。”[4]这里对花山崖壁画的具体地理位置、人物形态以及色彩明亮变化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描述。然而,这些古籍中关于花山崖壁画的零星记载,都是以奇闻异录为主,不能算是科学的记录。真正对于左江崖壁画的科学研究开始于建国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学术界对于左江崖壁画的关注越来越多,近年来,左江崖壁画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和民族文化遗产受到了应有的保护。
左江崖壁画有“自然展览宫”、“壮族文化瑰宝”之称。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据考证,左江崖壁画最早绘制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东汉。岩画线条粗犷却又栩栩如生,整幅岩画气势恢弘,热情奔放,内容丰富且带有神秘色彩,构成了一幅史诗般壮丽雄浑的壮民族历史画卷[5]。岩画被看作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而花山岩画与世界其他岩画相比,其罕见之处在于它创作于战国时期,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丰富。1988年花山岩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左江崖壁画高大的正身人像装饰繁缛,显得威武雄建,而矮小的侧身人物装饰简朴,显得顺服虔诚。总的来看,富有等级差别的人物图像、程式固定的画面组合形式、秩序井然并富有节奏变化的人物队列,以及象征着权利的器物图像等等,使画面呈现出庄重、肃穆、神秘、虚幻和理智的风格。左江流域岩壁画除了有共同一致的特性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许多微妙的变化。人物图像是左江崖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图像,占全部图像的百分之八十八以上,其形态有正身和侧身两种。
1.1 正身人像
正身人像的基本形态是双手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脚平蹲,屈膝向下。侧伸的大臂基本与肩齐平,有一部分则略高于肩。曲伸向上的小臂多向外撇,也有一部分与大臂垂直,故使肘关节或呈直角状,或呈钝角状。手端有的有张开的五指、四指、三指、二指,但大多数未画手指;有的手端与头顶平齐,也有的略高或略低于头顶;有的手握刀、剑,但大部分为空手。身躯形态,多为上粗下细的倒三角状,有的为上下同宽的柱状,有的腰间作弧线内收,有的腰间佩戴刀、剑,有的无佩戴。下蹲多数为半蹲,双大腿连成直线,故显平裆;也有一部分大腿部连成直线,而成锐角,故显尖裆。小腿多向外撇,故膝关节多呈钝角状,也有一部分呈直角状。有的未画脚掌,有的则有外翻的脚掌;脚掌有五趾,或四趾,或三趾,或无趾。此外,有的双臂不曲,直而斜伸向上;双脚微曲,脚裆直接形成一个圆弧状。正身人像大部分性别特征不明显,仅有个别图像胸部两侧略作弧形外突,似表示女性。[7]
典型的正身人像可分为以下几种:(1)头颈呈粗短的方形,属粗方头型。头上有倒“八”字形头饰,手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小臂略向外撇,手端有三指,指端高于头部;手臂线条粗壮匀称,肘部略小,至末端渐细;身体粗壮,胸略大于腰,腰间斜配一把长剑,剑尖斜向左,剑首有格;双腿叉开作半蹲状,胯下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实心圆形图像;脚下一侧有动物图形。(2)个体较大,属细方头型,双臂屈伸上举,左手肘略高于右手肘,左边小臂外撇程度比右边大,双手均有三指;头颈连成长方形,属细方头型,身躯略显细长,胸宽腰狭,腰部呈弧线,至胯部复宽;腰部斜配一把长剑,尖刃在左下侧,剑把在右上侧,有剑首;双脚叉开屈蹲,左边小腿已不清楚,右边小腿略垂直;(3)头颈身一笔连成,属纤细头型,上举的双手及下蹲的双脚略呈圆弧形,手端无指。(4)头颈呈细短的长方形,双手曲肘上举,左小臂外撇。右小臂与大臂垂直,身体细长,腰部略内收,两腿叉开作屈蹲状,手脚笔划均较纤细。(5)圆头细颈型,手臂皆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手端多有三指,且高于头部。身躯细长,胸部略粗,腰部略细,两腿叉开作半蹲状,小腿略外撇。(6)头呈细长方形,右边一人头上有一斜状线条,手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手有张开的五指,胸部明显宽于腰部,腰呈弧形内收,以下复外侈。(7)头颈呈一粗短的长方形,属粗方头型。手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多数有四指,作张开状,手端高于头顶,宽胸,细腰,或腰部内收,双腿叉开作屈蹲状。
1.2 侧身人像
侧身人像一般面向左或,或向上,有的头、颈、身连成一条直线,有的头略后仰。双腿与身躯的夹角、膝关节向右,手脚向同一侧伸展。双手多曲肘上举,也有的呈平直斜夹角,多为钝角,少数为直角。此外,还有个别侧身人呈仰卧或俯卧状。侧身人像中,大部分性别不明显,但有一部分比较明显。如有的腹部隆突,头部后侧有长垂辫,应为女性;有的小腹下有一上翘的短线,无疑为男性的生殖器。
由此我们看出,在左江崖壁画丰富的人物图像中,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展现着相同的形态。两手向两侧平伸,且曲肘同时上举;双脚平蹲,屈膝向下;侧身的双臂大部分与肩平,下蹲者则多为半蹲。因为这种人像的造型与青蛙极为相似,有一些学者们称其为“蛙型舞蹈”,可见左江崖壁画的人物形象与青蛙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人生产能力低下,对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往往无法解释,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想要依靠超自然的能量,因各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于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表现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原始人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与自然现象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民族的图腾来进行崇拜。蛙神崇拜正是众多崇拜对象中的一种,其存在范围极为广泛。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对青蛙有着特殊的认知感情,这主要缘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在生产条件低下的古代,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无法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并且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对狂风暴雨,洪水泛滥,以及天旱酷热,禾苗枯槁,这些危及自己生存和生产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把一些动物、植物拿来作为与自然抗争的武器。先民们注意到青蛙的鸣叫声与风雨有着很大关系,并总结出“青蛙叫,暴雨到”的规律,认为青蛙能呼风唤雨、驾驭洪水,是大自然的灵物,不仅能给人类传递风雨的信息,而且能够抵御洪水,消除自然灾害,于是人们对青蛙产生崇拜。第二,青蛙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能力,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命严重受到自然环境的左右,存活率很低,人们企图通过对青蛙的崇拜和信仰,使得子孙繁旺。
图1 宁明花山第一处[8]
图2 各种形态的正身人物图像[9]
图3 各种形态的侧身人物图像[10]
图3 侧身人中的男、女形象[11]
人类对蛙神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崇拜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我国最常见的蛙神崇拜表现形式有:(1)器物纹饰,如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的抽象蛙纹,它是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蛙神崇拜。蛙纹崇拜分布范围较广,但蛙纹彩陶却集中出现在我国的西北部与中原地区。原始人对于蛙神的崇拜最明显的表现,是将蛙纹当做表达理想、信念的图腾物,刻划于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上,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崇拜,过上所向往的美好生活。(2)手工艺术品的纹饰,如在壮族、苗族、黎族、瑶族等民族的织锦上常见到蛙纹。[12]艺术品是人类通过艺术符号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是人们认知活动的产物,被称作“心灵的窗口”[13]。蛙纹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织锦上,可见当时人们内心对于蛙这种两栖生物的崇拜之深。(3)器物装饰,在西南地区发现的大量铜鼓的鼓面都有数量不等的青蛙造型,考古工作者将之称为蛙纹铜鼓。蛙形装饰出现在铜鼓上,将蛙神崇拜与铜鼓崇拜结合起来,蛙是鼓的神灵,鼓是蛙的寄身,蛙纹铜鼓寄托着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子孙繁旺的美好意愿。不同于北方彩陶上的纹饰,铜鼓上的蛙纹多是立体昂首蹲坐式,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4)岩画图像,如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所绘制,崖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有着整齐划一的姿势,均为双手曲而上举,双脚折而下蹲,与青蛙的形象颇为相似,这里包涵着两层蕴意。首先,蛙因为与降雨打雷之间的联系,使得壮族人民将蛙视为沟通天界与地界的使者。另外,因为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都有浑圆而庞大的特征,因此蛙也被视为女性生殖的象征。
蛙神崇拜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广泛存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和人们对于自然认识的不断提高,很多地区蛙神崇拜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一些地区蛙依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居住在左江流域的先民,不仅仍然将青蛙与农作物的丰收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青蛙与人口的繁衍联系在一起,这从广西东兰、巴马、凤山一带流行的“青蛙节”(俗名“蚂拐节)可以得到证实。[14]
自建国以来对于左江崖壁画的研究涵盖了壁画年代、族属、图像主体、蕴含意义以及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多方面,将左江岩壁画研究推向了高潮,但对于左江岩壁画反映的内容和作画意图的研究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见解。梁任葆在《花山壁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花山岩画是在绘画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过渡时期的一种语言符号, 具有地图的性质; 梁庭望在《花山壁画——祭祀蛙神圣地》中指出,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祭祀蛙神图腾的仪式;方一中在《左江岩画的探讨》中认为,左江岩画是骆越人巫术文化的遗迹;更有学者将左江岩画看作是誓师图、战争图、庆功图等。本文则更倾向于梁庭望先生的观点,将花山岩画看作是蛙神崇拜的反映。之所以这样认为,基于以下原因。
3.1 蛙类可以为人类驱除邪恶
左江流域一带在远古时期有较多的原始森林,丛林茂盛, 气候湿热,这种环境很容易滋生蚊虫、蟒蛇一类的生物,这些生物干扰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生产活动,更有甚者,可能威胁人们的生命。但蛙类两栖生物,是蚊虫、白蚁、蛇等的天敌,特别是青蛙、蟾蜍等,天生具有吃野生蚊虫的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过,“虾蟆大者名曰田父,能食蛇, 蛇行被逐殆不能去, 因衔其尾久之, 蛇死,尾后数寸, 皮不损, 肉已尽矣。”可见,在当时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蛙类的功能正好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需求,于是人们对蛙类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对其敬重崇拜。
3.2 蛙类寄托着人们的精神诉求
就左江崖壁画所处地理位置而言,这一带历来是洪灾常发区。据民族地理学专家调查研究表明,2000年前左江流域的水灾相当严重[15],每年雨季来临,就会爆发洪水,如《思乐县志》中记载:“左江汹涌异常,奔波可怕,睹浩淼以愁,顾婴孩而泪下。欲离苦海,有翼难飞,思上青天,无棹可驾。三朝暴雨,祸即遍于州圩,两夜狂澜,势欲乎于台榭”,[16]可见当时的洪灾是异常恐怖的。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了解甚少,洪水不断爆发人们不知道原因,更不知如何抵御,而蛙这类生物作为两栖动物,既可以在陆地生活,又可以在水里繁衍,因此,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物之上,想通过对蛙的崇拜与祭祀来祈求平安。
3.3 蛙类与降雨有着一定的联系
左江流域从渔猎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以后,农业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古代社会中,得到水的多寡,基本上是受制于自然降雨。而雨水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成。而且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蛙叫与降雨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将青蛙当作他们的庇佑神加以崇拜祭祀。
3.4 蛙类的崇拜与雷神的传说有关
左江流域在夏日降雨之时,经常伴随着刮风打雷,雷具有超强的威胁力,雷能劈死树木,劈到房屋,甚至能使森林起火。先民们对于雷存在着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们认为它是由具有超强能力的“雷公”“雷神”控制的,由于雷雨之前往往会听到蛙叫,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将蛙当作雷神的化身。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说:“广右( 今广西及广东的西部地区) 敬事雷神, 谓之天神, 其祭曰祭天。盖雷州有雷庙,威灵甚盛, 一路之民敬畏之。”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对于蛙神是相当崇拜的。
对于左江流域生活的先民而言,蛙神是他们共同崇拜的对象,在蛙神的保护下,他们的农作物可以丰收,子孙后代得以繁衍,民族得以壮大。为了取悦蛙神,祈求平安,壮族先民经常举办祭祀典礼,全族先民在祭祀中载歌载舞,大声歌唱,以表达他们对蛙神的感激之情,并希望继续得到蛙神保护,除鬼消灾,岁岁平安。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于是人们用象征生命的红色,将他们祭祀蛙神的情况绘制于沿江的崖壁之上。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了解相当浅薄,许多自然灾害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他们从动物身上看到了比自身更为强大的力量,就将其力量看成天力、神力加以崇拜,并以此作为一种力量的延伸,于是就有了最早的图腾崇拜。虽然说图腾崇拜是世界大部分氏族和部落在一定历史时期都可能经历的阶段,但是图腾崇拜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会被赋予特定的历史意义。[17]
广西左江崖壁画上的人物形象皆呈蛙形, 这正是一种典型的蛙神崇拜的表现。在这些地区,人们认为青蛙具有生殖及控制水旱等方面的超强能力,并且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寄寓了青蛙越来越多的希望,于是形成了蛙神崇拜,左江崖壁画便是明证。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和认识,这种蛙神崇拜现象有所淡化,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之中还存留着蛙神崇拜的影子,左江流域现存的“蚂拐节”,就是历史上蛙神崇拜文化的延续。
[1]陈兆复. 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88.
[2](南宋)李石. 续博物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5.
[3](明)张穆.异闻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4](清)黎申产纂,王纳伸修.宁明州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7.
[5]吴能贞.花山岩画文化地位刍议[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6]陈远璋.岩画艺术的殿堂——探秘广西左江岩画[J].中国文化遗产,2008(5).
[7]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8][9][10][11]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12]吴荻. 浅析南方少数民族织锦蛙纹的联系[J]. 成都大学学报,2010(1).
[13][美]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4]吕大吉,何耀华. 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5]彭臣帅.关于壮族蛙崇拜的思考——蟾蜍崇拜不应被忽略的部分[J].社会科学家,2007(6):109.
[16]吕孟禧.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下册)·思乐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17]宋雪.广西壮族“蛙崇拜”辨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2:44.
责任编辑:蒋亚林
F59
A
1674-4144(2017)-08-66(5)
郑文成,桂林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