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
摘 要:实验是物理的精髓,也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调查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发现其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物理实验方面教学薄弱。物理实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在此期间的思维变化、能力的成长等。缺乏实验的物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习。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良好的对策和方法,以期解决此类问题,培养更具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思维;操作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也发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物理实验的教学问题才得到重视:如很多高中学校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度不够,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更多地奉行“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大大降低了物理实验的作用,甚至出现了“被实验”的现象。实验教学的模式也过于僵化,绝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失去了自由操作的空间。甚至有不允许犯错的要求,让不少学生对物理实验心生畏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力争为学生讲解得面面俱到,反而导致学生真正做实验的时间比较少。即使做实验也是跟着教师进行,获得几个数据,甚至有编数据、凑数据的现象。这些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对学生无利。
一、转变教学关键,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性的,其表现期也是比较长的,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这份“耐心”,急于求成,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物理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真态度、逻辑分析、动手操作等能力,需要教师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要放眼未来,而非暂时的表面效果。从短期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片面认识中转变过来,发挥广大教师的才干,使其自觉地投入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中。敢改革,乐改革,会改革,提高对物理实验基础教育功能的认识,更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要将学生当作“机器”,教师说做哪一步,学生就跟着做到哪一步,学生缺乏思考,教师教学也比较累。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实验的引导者,帮助其理解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师生在实验开始之前都认真准备,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语言诱导,再次丰富学生对实验的认知,并且可以通过假设或是设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心中模拟实验过程,以提高实验时的熟悉度和果敢性。此外,教师还要对注意事项进行强调,不是全盘讲解实验过程,而是挑重點、难点,并且让学生能领会实验意图,开发实验思维;在学生开始实验之后,教师要作为一个巡视者,认真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普遍性的错误要加以分析和强调,让学生有意识地改正;在实验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对实验内容、方法、结果和心得等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和改进策略。保证实验的教育性效果,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些实验。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将提前准备的实验练习题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将操作性的能力转变成理论性的知识,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选择比较有趣的题目,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其学习思维,有利于拓展学习范围,深究内容,举一反三。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思考知识,锻炼能力。
三、转变实验思路,开放实验方式和结果
之所以会出现凑数据、编数据的现象,一是因为师生认为实验结果是可知的,是理所应当的,是不允许出错的;二是因为师生“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一次做好。实验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这也是它迷人的地方,学习实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是在此过程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的实验要比完美的实验更有价值,因为它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理解,从而发现思维错误,及时纠正,这便是一种进步。因此,教师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指导态度,给学生更多的实验自由。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让他们能更加专心地进行自己的实验,不预订实验结果,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实验结果。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要求学生按照真实数据进行反思,不是必须得到同样的答案。学生如果发现问题,要据此展开讨论,发现原因,总结心得。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与教师或是教材不同的观点,教师要予以重视,很可能成为教学点,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教学相长”,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使学生思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不断刺激他们想法的产生。
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准备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实验方案,或是让学生自行制定实验方案,尝试体验探索和研究的快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精神。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实验的改革需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开放实验结果,并且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重视不同,发展不同,更鼓励不同。
参考文献:
杨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华少年,20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