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2017-08-14 00:2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项伯鸿门宴刻画

很多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缺乏令人动容的力量,写作技法的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尤其体现在记叙文领域。记叙文以叙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学生作品又以叙写人物经历者居多,所以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征的写作技巧尤为重要。作为史传文学典范的《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某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就以《鸿门宴》为例来谈一谈。

一、设置矛盾冲突,凸显人物形象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记叙文中的张与弛,主要是指节奏的紧张和迟缓,矛盾的变化状态和静止状态。将紧锣密鼓与轻歌曼舞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才能组成和谐的旋律。《鸿门宴》以紧张激烈的矛盾开始,扣人心弦。曹无伤告密使项羽勃然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再加上谋士范增的“其志不在小”的分析和“急击勿失”的建议,使气氛更趋紧张,一时间战云密布,令读者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然而,一夜之间氛围骤变,那是由于项伯的知恩图报:刘邦热情款待,并约为婚姻,使得项伯不仅以沛公“不敢倍德”言报项王,还竭力为其说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当即“许诺”,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这是本文围绕项羽是否发动进攻这个问题设置的第一次矛盾冲突。主要人物初次亮相,就在激烈的冲突中使各自的性格特征得以凸显和放大。刘邦机敏精细,知人善任,极尽巴结拉拢之能事;项羽简单粗暴,骄横气盛,缺少谋略,沽名钓誉。

第二次矛盾斗争围绕刘邦能否安全脱险展开。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紧张气氛得以缓和;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气氛又趋紧张,等到樊哙拥盾强行入军门,项羽按剑而跽,则把矛盾推向高潮。接着刘邦离席、逃跑,张良留谢,气氛逐渐缓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刘邦听到项伯密告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告密之后不动声色,樊哙闯帐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不辞而逃,后又果断诛杀曹无伤,充分显示了刘邦能屈能伸、多谋善断的性格。

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焦点上加以刻画,在写作中注意了张弛变化,使情节起伏跌宕。这样才使“鸿门宴”成了人尽皆知的历史典故,成为“险恶处境”的代名词,才使刘邦、项羽无论最后成功或失败都深深烙印在读者心里。

二、映衬对照,展示差异,彰显灵魂

司马迁写项羽时,总是用刘邦同他进行对照,用范增来衬托他;同样,写刘邦时,又不忘用项羽与他形成对比,用张良来映衬之。例如,同是面对告密者,项羽听信曹无伤之言,暴跳如雷,不用召开会议,自己就做出了战斗的决定,飞扬跋扈,目无屬下。而刘邦面对项伯带来的军事机密,先是大惊,接着就去请教张良,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正面描写固然可以了解人物的特征,但看得不全面、不深刻。互相一对比,就大不一样了。作者这样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展示了二人性格的差异,彰显了人物灵魂,不用交锋,谁胜谁负已明了三分。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项羽,司马迁还用范增进行侧面烘托。例如,鸿门宴上,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又让项庄舞剑,项羽皆无动于衷,更有力地衬托了项羽毫无头脑的独断专行、不听人言,项羽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可见一斑。在描写刘邦时,亦是如此。

猜你喜欢
项伯鸿门宴刻画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
“鸿门宴”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