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二
这个踩踏事件,主要反映以下几个社会问题:
一是反映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三大缺失:一是法治教育的缺失;二是性教育的缺失;三是安全教育的缺失。其实这三大教育才最为根本,是基础的基础,甚至比起语数外等基础教育更为重要,但在“学分为王”的大环境之下,这些教育恰恰又几近于零。
与其他灾难事故不同,校园踩踏事件,只要意识到位、训练到位,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二是反映学校安全配置的滞后。
这个事件其实突出反映了我们政府和学校管理的懒政惰政思维。就像前几年,当校车安全事故、校园凌霸事件一次次地拉响警报之后,制度和执行的“补锅”才迟迟到来,各种投入也随之到位。问题就是,只要没有类似安全事故发生,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他们只会重视学校要重视的东西,简言之就是上级部门要你重视的东西。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曾有家长反映过安全隐患的。但学校只要学生不出事,学生出事了家长不闹事便可,领导永远会说“要有大局观”之类的话,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即维护社会稳定而不维护社會正义的习惯做派。
三是反映社会教育资源的失衡。
这个事件背后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不足矛盾日益突出。事发的小学,是一所一贯制完全小学,现有19个教学班,1700余学生,如果按照这一数字计算,每个班都超编了,已经超过80人了。
这其实是学校大面积撤并的后果。不要说是一些村级小学了,甚至连一些乡镇小学都已撤并了,即使保留了一些小学,但由于师资的不足,教育质量堪忧,导致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县城里读书。这样一来,自然就导致许多县城的小学人数超编。
——《校园安全不能“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
2017年3月22日,河南省某小学的学生上厕所时发生踩踏事故。这一事件,不仅揪着涉事学生家长的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事件发生以后,诸如“厕所塌墙致踩踏”“涉事学校班级超编”等各种声音随之而起。
时评一
只有让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让孩子们享有教育的权利,沐浴安全的阳光。
踩踏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群失序有关。造成秩序失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引起人群失序的原因,竟是集体上厕所的争分夺秒。这背后,是短短十分钟的考前间歇、逼仄狭窄的楼梯设计、高达两层楼的厕所布局。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这显然不是敲响校园安全警钟的第一声长鸣,却依然让人们的心震颤不已。有研究报告显示,校园已成为少年儿童、青年学生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但与此同时,另一份调查却表明,学校正成为家长们最担心的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近些年来,从食物中毒到校舍倒塌,从校车车祸到校园欺凌,校园安全事故多次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所积聚的焦虑亟待通过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来有效纾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在生产领域有一个海恩法则,是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对校园安全而言同样如此。其实,无论是厕所还是校园的旮沓角落,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下对学生的每一句叮嘱,只有时刻控制好校园内外关系师生的每一个变量,才能解好校园安全这道难题。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切实的检查督导,更需要教学领域所有参与者不只停留在口头的自觉与重视。
——《校园踩踏,别止于“看了心痛”》
时评三
事发校区共1704名学生,而该校区仅有的39个厕所蹲位,每个厕所蹲位供43名学生使用,这样惊人的人均资源占有率为校园安全埋下严重隐患。在河南部分县城,有的班级学生甚至超过100人。在新型城镇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学生涌进县城,学校建设速度却严重滞后于城市化速度。
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河南部分地区县城学校的“大班额”现象突出。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学校班级平均人数一度达到120人,有的地方老师批改作业都得分三批。
以厕所蹲位为例,不少城区的学校都存在蹲位不足的问题。记者采访到豫北地区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她告诉记者,按教育局规定,蹲位比男生是1比19,女生是1比13。但在她们学校,根本达不到,比例超得比较多。这种现象在城区比较普遍。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班额现象一时难以消除的情况下,需要各地在规划、用地、审批等方面,向教育资源配置倾斜。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祁雪瑞表示,目前部分地方在新城区建设、旧城改造中,学校布局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缺乏有效衔接,有的滞后于居民小区建设进度。同时教育用地紧张,用地审批程序复杂,有的从申报到批准需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土地储备。
——《踩踏事故引反思部分地区大班额矛盾突出》
热点事件(简要概述):
事件特点(问题焦点):1.课间时间较短,1700余学生集体上厕所——集体性;2.高达两层楼的厕所布局、逼仄狭窄的楼梯设计——设计局限性;3.厕所蹲位比例超标,有家长曾反映安全隐患——可预见性。
分析原因
1.建筑设计角度:事发学校的建筑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原有的厕所和U形教学楼主体分离。
2.学校规模角度:
3.学校安全教育角度:
4.教育管理部门监管角度:
5.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角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校远远不能满足城镇新增人口的教育需求,建设规模赶不上学生规模。整个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解决办法
1.建筑设计角度:对学校基础设施的设计进行全面排查,检查建筑设计是否符合科学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整改。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入手,避免群集现象,包括增加安全出口的数量,设计合理的安全出口的宽度,保证安全出口的畅通,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等。
2.学校规模角度:加快建设城镇现代化新兴学校,解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就读的问题。
3.学校安全教育角度:
4.教育管理部门监管角度:
5.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角度:
名言警句积累
1.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
2.海恩法则。
3. 4.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一定要从文本中进行细致的筛选,将信息找全。
2.学会归纳角度,抓住问题的关键症结进行探究。
3.原因的分析不能太笼统,譬如直接写“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而应细化为“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具有从众心理,即趋同性”“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等这样的原因层面上来。
4.改进措施也不能太泛泛,如“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一定要说出“怎么改”,要有具体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