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命题特点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有9套,除了上海卷、北京卷是延续去年的命题特点,继续不单独设置语言语用题,而是在阅读材料题之中渗透进去字音、字形、成语等考点之外,其他7套试题依然一如既往地专门设置了语言语用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一直坚持“稳中求新,守正出新”的原则。而语言语用题,又一直被视为语文命题中的一块试验田。所以,每年的语言语用题,总是能够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2017年的高考题也不例外,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热点题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成语题、病句题等热点题可以说是历年语文高考题中的常客,但命题者从不因循守旧。比如,今年的成语题,新课标I卷、II卷、III卷要求考生辨析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将6个成语交叉组合成每组3个的选项,要求考生选出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江苏卷采取的是语段填空的方式,将3组近义成语交叉组合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在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而北京卷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在“身不由己、感同身受、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四个成语中选出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山东卷要求考生选出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天津卷是将4字格成语与2字词语放在一起考查,要求考生选出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考查了16个词语,考查的词语量最多。浙江卷则是将一个4字成语(独一无二)和三个2字词语(开启、付与、不管)放在一起考查,要求考生选出文段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成语题的考查,大家不难看出命题者在命题时的追求,让命题充满了活力与变数。有时的变化,或许只是形式上的,比如全国新课标的3套卷,将原来的成语下加点,变成了成语加粗。
2.冰点题不甘寂寞,偶有现身。
标点题、得体题、修辞手法判断题等冰点题,在高考题中现身的机会不多,但从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比如,全国新课标的Ⅲ卷第19题,就考查了语言表达的得体。江苏卷第2题考查了4个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浙江卷第4题,考查了标点符号。这也反映了命题者对高考大纲的尊重,高考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都不应被长期冷落,正是命题者孤独而执着地坚守最后的阵地,让广大备考者在备考的紧张时段里也来分一杯羹,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考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盲点。
3.文化题强势介入,典雅厚重。
近年来,语言表达与运用题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考生有文化积淀的题,比如,全国新课标的三张卷均考查的口语表达中的雅词,江苏卷第3题考查了对联:“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江苏卷第5题考查了古诗:“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天津卷竟然不是在古诗文版面中考查文化常识,而是在第4题考查“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些题目,无不体现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需要考生平时注意文化方面的积淀。
4.组合题渐成气候,一材多考。
今年的语文试卷中,在语言表达及运用考点上,组合题与单项题各占半壁江山。命题者为了适应减少考题数量的大趋势,开始在一材多考上下功夫,就是说,给考生提供一个较长语段,然后,利用这一语段,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的若干个(3个左右)考点。形式上看,好像是语段阅读题,而实际上,每一个小题,还是考查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这也符合在语境中考查语用的命题精神,能够有效规避高考考查一度脱离实际运用的尴尬局面。
5.逻辑题有所加码,值得关注。
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开的亲密兄弟,今年的语言表达及运用题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考查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全国新课标的Ⅲ卷,除了第20题继续考查语言连贯的补写句子题之外,第20题又结合句式仿写,考查了逻辑推断能力。这一加码,值得关注。广大语文教师,平时教学中需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以适应这一命题趋势。
当然,总体上看,高考在这一板块上的考查,还是“稳”字当头。此外,变化的题,也不是变得面目全非。多数题虽然在形式上变化了,但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在本质上变化,坚决贯彻了“注重基础、注重能力、尊重大纲、贴近生活”的原则。从各套试题的命题情况看,基本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前几年的考查情况,在反猜题、押题的同时,尽量考虑到考查点的覆盖面,一些考点呈现轮考的特点。在控制题量的大背景之下,个别考点采取了合并考查的办法。从考查内容上看,对字音、字形题的考查是注重基础,不刻意为难考生,字音多考查音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的辨识,字形多考查常见易混字,与考生平时的专题训练十分接近。词语(包括成语)题、病句题在提供语境时,尽量关注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有现实感、時代感。
命题展望
未来的语言知识题考查,将继续沿袭已有的考查途径与方向,稳步向前。具体表现为:
1.推陈出新。
在考查知识点不变的前提下,形式上追求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近年的成语题,有变化,有稳定。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考查的是四个互不关联成语的辨析;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变成了对三个近义成语的辨析;2016年、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变成了对六个互不关联成语的辨析。不过,考生应明确,形式变化,只等于换了个马甲,改变不了的是它的本质。考生只要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是绝对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
2.热冷兼顾。
以往考查的冷点,也可能在高考题中出现,成为新的亮点。2017年的试卷套数仅有9套,但语言语用题的考查覆盖面却丝毫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标点、修辞、得体等以往的冷考点,都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抢得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全国卷的领衔开拓之下,今后的命题创新已经吹响了冲锋号,广大备考者不可再胶柱鼓瑟,要有敏锐的感知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当然,对于使用全国卷的考生而言,也大可不必为此人心惶惶, 因为这毕竟只是命题人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而且比重较低,不会引发巨大的震动。
3.语文味浓。
今后的语言表达及运用题,语文味会更浓,更接地气,不再考查那些依靠机械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考查实用性更强,更能体现文人涵养的东西。题面力求雅致厚重,信息含量很丰富,时代感鲜明,中国元素突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的题目将会现身高考题,考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在备考中针对训练,未雨绸缪。
备考指导
1.字音题
⑴多音字。⑵形声字。⑶疑难字。⑷易混字。
2.字形题
任何语言都有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高考字形的考查,总会设置一定语境,或词语,或句子,因此需要仔细揣摩,凭借语境,抓住关键字,达到辨别字形的目的。如:针砭时弊,常常误写为“贬”,如果借助成语构成的语境,“针砭”是指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自然会想到为“砭”。
3.词语题
近义词辨析要防止三误区:缺乏理性,仅凭感性,难免牵强附会,失之偏颇。思考脱离具体语境,难以从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找出正確的解题途径。缺少积累,无章可循,只凭语感答题,跟着感觉走。
虚词辨析要防止三误区:不能统览语段,不能瞻前顾后,导致顾此失彼。逻辑思维能力弱,不从逻辑关系入手进行辨析。缺少必要的知识积淀,凭感觉想当然地答题。
成语辨析答题三误区:掌握的成语数量明显不足,致使答题时只能靠猜,靠蒙。对成语没有高度的警惕性,习惯于望文生义。受思维定势,不对具体语境进行认真分析而灵活辨析。
4.病句题
病句题备考,既需要平时注意多阅读,增强语感,又需要掌握辨析语病的基本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备考:
⑴语感审读。⑵结构分析。⑶逻辑分析。⑷造句类比。⑸标志辨识。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对于这些标志进行分析,就可以快速辨析句子是否出了毛病。比如:两面词、否定词、数量词、文言词或成语、关联词、介词、谦敬词。
5.连贯题
主要是瞻前顾后,注意话题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关键词的暗示、前后的照应、事理的逻辑性。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训练到位。
6.文化题
文化题,主要指的是涉及节日民俗、古诗词、对联、古代文化常识等的语言语用题,对于这类题,答题时除了需要语言语用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文化、文学积淀。考生平时应注意积累,以备不时之需,这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