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土地多功能转变与特征分析
——以河北省唐县为例

2017-08-14 17:27张贵军朱永明张蓬涛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居民点功能区土地利用

赵 丽,张贵军,朱永明,张蓬涛,许 皞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土地多功能转变与特征分析
——以河北省唐县为例

赵 丽,张贵军,朱永明,张蓬涛,许 皞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GIS 10.0软件平台,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转型情况;利用三生功能理论和重心迁移理论,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用地,分析探讨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6年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下降比例达41.33%。耕地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间的转换主要在中南部地势平坦地带,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间的转化主要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均表现生产功能用地转生活功能用地,同时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产功能用地比例分别增加8.24%和3.43%。研究期内三生功能用地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幅度。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重心分别向西北移动2436.56 m、100600.96 m和2022.21 m。(3)生活功能用地中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沿交通线发展迅速;生产功能用地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中北部区域扩展,水源条件为关键因素;生态功能用地正逐渐让步于生产、生活功能用地。研究结论: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转变能够客观具体的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动因与发展趋势,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唐县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tudy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as follows. The three remote sense images separately from 2000, 2007 and 2016 were interpreted into land use maps based on the ArcGIS 10.0 software platform. Meanwhile,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were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from 2000 to 2016. At last, the areas of productive function land, living func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land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function theoryand gravity transfer theory, and then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function spaces transformation were exhibi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land use patterns of the study area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2000—2016, the land use areas of woodland, grassland, urban and rural l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the no used land decreased sharply with the rate of 41.33%.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ivated land to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inly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flat terrai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mong forest land, grassland and no used land mainly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hilly areas. 2)Land transformation among different functions in most townships showed that the areas in 2000—2016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s from the productive function land to the living function land, as well as from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land to the productive function land and living function land. The proportions of living function areas and productive function areas increased by 8.24% and 3.43%, respectively. In the study area, the gravity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functions moved towards the northwest, and the range of latitude-orientated move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ongitude-orientated movement. The gravity of productive, living and ecological land moved towards the northwest, with the movement extents of 2436.56m, 100600.96m and 2022.21 m, respectively. 3)In the area of living function, the central town expanded outward, while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tracted in the original space and developed rapidly along the transportation lin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production land expansion was transformation from no used land. The production land was extending to the middle north area, and the water source condition was its key factor. Lastl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was being occupied by the productive and living function areas.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land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transition can objectively and concretely reflect the causes and trends of land use change, which is helpful for regional land use management.

Key words:land use; land use transition; productive function; living func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Tang County

土地利用转型被定义为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1]。土地利用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的一个新途径[2],相关理论与研究在逐步完善。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理念[3-5]、全球化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型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6-11],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的耦合[12-13]以及农用地转型、耕地转型、建设用地转型的路径探索[14-17]。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量主要源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如土地能够提供农、林、畜、矿等产品,能够提供生活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等,因此土地利用方式与相应覆盖格局的变化与土地的多功能性紧密相关。目前国内对土地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多功能的定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功能演化特征、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等[18-20]。党的“十八大”提出“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从政策层面对用地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此后学术界针对三生功能就理论框架、划定方法、格局优化、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1-25],但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视角对土地多功能转变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土地空间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土地功能的演变之间是否存在规律可循,以及各功能变化的特征是怎样的,本文将基于上述问题以河北省唐县作为研究区域展开研究,寻找区域土地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以期为区域土地综合利用与管理,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对策提供实践指导和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唐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保定市西南部,位于38°37′—39°09′N,114°27′—115°03′E之间。县域土地总面积1414.21 km2。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山区、丘陵和平原地貌类型,山地大部分地区土层浅,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丘陵地区土层深,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原地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唐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热同期。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有唐河、清水河等多条水系。年平均降雨量575.00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20.90 mm,约是年降水量的3倍,冬季和春季降水极为缺乏。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2000年、2007年、2016 年3期遥感影像(TM/ETM+)为数据源①资料来源于http://www.gscloud.cn/。(30 m),影像轨道编号为124/33,综合云量与植物生产期考虑,选用卫星过景时间为2000年、2007年为9月份,2016年为8月份,最大云量为0.37%。利用 ENVI 4.7对影像的 5、4、3 波段进行假彩色融合,投影为UTM,参考椭球为WGS-椭球。然后根据遥感影像纹理特征,利用 ENVI 4.7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监督分类,获取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图。具体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共 7 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精度采用Kappa系数检测,各期该系数值均在0.80以上,满足分类精度要求。为保证分类的准确性,对分类结果进行抽样实地验证,准确率在95%以上。将矢量结果输出为shp格式后,在Arcgis 10.0平台下完成对解译结果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通过上述获得的图件与数据,对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构建3期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各类用地转出率与转入率。具体公式如下:

式(1)—式(2)中,Pij、P′ij分别为i土地类型转为j土地类型的转出率、转入率;Sij为i土地类型转出为j土地类型的面积;Si为i土地类型转出为其他土地类型的总面积;S′ij为i土地类型转入为j土地类型的面积;Sj为其他土地类型转入为j土地类型的总面积。

2.2.2 土地功能重心计算 土地功能参照相关文献[24-26],按照“三生功能”分类,即将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其所满足人类需求的不同方面,分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本文基于满足主体意愿确定土地类型的主导功能,如耕地以其生产功能为主,但兼具生态功能以及休闲娱乐的生活功能,但就人类意图而言,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生存提供粮食产品,因此归为生产功能(表1)。

表1 三生功能分类Tab.1 Three functions classifcation

土地功能重心变化是研究土地功能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引用人口地理学中常用的人口重心的

计算方法来计算土地功能重心。重心的位置一般是以地图的经纬度来表示[27]。第t年土地功能重心的经纬度计算方法:

式(3)—式(4)中,Xt、Yt为分别为t年土地功能重心的经纬度坐标;Cti为i乡镇的土地功能面积;Xi、Yi分别为i乡镇所在地的经纬度坐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受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唐县土地利用类型中,不同类型土地分布地域差异明显,耕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的山地丘陵区,水域以西大洋水库为主。未利用集中在北部与中部的山地丘陵区,交通用地集中在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间,起着连通作用。

从表2可知,唐县2000—2016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其中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增加21574.24 hm2、19750.7 hm2和9648.63 hm2,所占比例分别增加15.25%、13.97%和6.82%。耕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未利用地面积减少58453.04 hm2,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63.81%减少至2016年的22.48%,下降41.33%。

表2 2000—2016年各地类面积及其变化 单位:hm2Tab.2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n Tang County from 2000 to 2016 unit: hm2

3.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面积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耕地转出方向主要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其次为草地、林地;林地、草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水域、交通用地变化相对较小;未利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方向主要为草地、林地、耕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具体的,2000—2007年耕地转出方向主要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草地,转出率分别为51.14%和32.79%。转入方向主要为未利用地,转入率达69.36%,意味着转入耕地中近70%的面积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来。林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转出率分别为33.92%、31.83%。草地转出方向主要为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转出率达75.61%。交通用地转移数量较少,水域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出率分别为55.69%、30.49%。未利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草地、林地、耕地,转出率分别为35.60%、31.81%和25.38%。

2007—2016年耕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林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草地和未利用地,转出率分别为43.94%、41.43%;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草地,交通用地面积有了迅速提升,主要转入方向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耕地、未利用地;水域转出方向主要为未利用地、耕地;未利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草地、林地、耕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综上,16年间,建设占用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受“生态退耕”政策影响部分耕地转为林地、草地,而耕地的补充则主要来自于对未利用地、草地的开发利用,另外近些年土地整治工程使得部分居民点转为耕地。林、草地面积的增加一是“生态退耕”政策影响,另外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增加,故林、草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和耕地。

3.3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时空分析

为了解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布情况,将三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图1,封三)。发现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空间差异明显。总体而言,土地地类变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北部,由于唐县南部为平原地带,以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耕地居多,唐县的主要耕地也分布与此,土地开发利用相对成熟。中部北部依次为丘陵、山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是未利用地的主要分布区域。2000—2016年耕地转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南店头乡、长古城乡等中南部地势相对平坦地带;耕地转草地、林地主要分布在迷城乡、军城镇等山地丘陵地带,与2000年以来国家推行生态退耕政策将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调整为林地、草地有关。转入耕地的各类土地中未利用地贡献最大,主要分布在石门乡、军城镇境内水库河流两侧、西大洋水库两侧、中部白合镇境内河流两侧和北部流经黄石口乡、川里镇、倒马关乡河流两侧。研究期内林地、草地均以转入为主,大部分由未利用地转入,另有少量耕地退耕而来。主要分布在唐县北部石门乡、倒马关乡、羊角乡和军城镇。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转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店头乡、北罗镇和雹水乡,这一时期对农居点的土地整治起了一定作用。未利用地以转出为主,以草地居多,主要分布在石门乡、羊角乡、军城镇、齐家佐乡等中北部乡镇。

3.4 土地功能时空变化分析

3.4.1 土地功能时空变化总体分析 按照表1对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三生功能划分,从时空演变上看,2000—2016年唐县的生产功能区、生活功能区进一步扩张,生产功能区比例由2000年的17.31%增至2016年的20.74%,生活功能区由2000年的4.44%增至2016年的12.68%,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区域、中部区域和境内几条主要河流两侧。同时可以看到,生活功能区在南部区域扩张明显,尤其沿S232省道建设用地范围较2000年、2007年都有明显增加。另外,随着“村村通公路”政策的实施,交通用地在全县范围均有分布,故而生活功能区在研究区中北部逐渐由零星分布扩展到零散成条分布。由于生活功能区的扩张,使得南部的生产功能区被压缩,转而生产功能区向北部扩张,表现尤为明显的是中东部的高昌镇和北店头乡,以及北部的齐家佐乡和军城镇出现集中连片的生产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相应被压缩,由2000年的78.25%降至2016年的66.57%,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源于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

3.4.2 土地功能变化分乡镇分析 各乡镇在2000—2016年土地功能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研究区中南部区域各功能用地间转化较大,与土地类型转化有所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的在中部、北部),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类型中变化较大的未利用地转林地、草地,而在土地功能中将此三类用地均划入土地生态功能用地,故三者的相互转化在此不产生变化。

从图2可以看到,研究区大部分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即SC→SH为正值,SC→ST、SH→ST为负值,意味着该区域在2000—2016年土地功能转化上基本是生产功能用地转生活功能用地,同时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换句话说,生产功能的用地在被生活功能用地所侵占,同时生态功能用地在被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用地所侵占。土地功能总体变化数值最为明显的是南部的北店头乡、罗庄乡和高昌镇,这三个乡镇的土地功能间转化面积总量均在2000 hm2以上。尤其北店头乡,土地功能间转化面积总量达4049.06 hm2,其中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和生活功能用地分别达2768.92 hm2和947.81 hm2。从自然条件来看,这一带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水源等条件较好;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仁厚镇(唐县县城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地,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几条大的交通干线均从此区通过,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因此,用地优先考虑建设用地和耕地。相比之下,中北部尤其北部乡镇不同功能用地间转换面积较小,也主要以SC→ST、SH→ST为主,SC→SH的面积很少。如倒马关乡、羊角乡SC→SH的面积仅有1.43 hm2和5.32 hm2,分析原因主要是北部乡镇在2000年本身的生产功能用地就较少,另外受海拔、土壤、水源和交通等条件的影响,开发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相应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资金投入的增加,生态功能用地被开发用做生活、生产功能用地。

图2 唐县各乡镇2000—2016年土地三生功能变化图Fig.2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function change maps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Tang County in 2000-2016

图3 唐县2000—2016年土地三生功能重心移动图Fig.3 Gravity center moving maps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function in Tang County in 2000-2016

3.4.3 土地功能重心转移分析 根据重心测算方法(式(3)—式(4))分别测算了2000年、2007年、2016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重心(图3),生产、生活功能重心在研究区南部区域,生态功能重心在研究区北部区域,与前述分析一致。从重心移动方向来看,2000—2016年生产功能重心先向西北移动1895.82 m,后向北移动1533.11 m,16年间生产功能重心经向移动0.002°,纬向移动0.002°,共向西北方向移动2436.56 m,重心位置一直在北店头乡。生活功能重心则体现出一路向北(偏西),经向移动0.005°,纬向移动0.09°,共向西北移动10600.96 m,由南店头乡经都亭乡移动至北店头乡。生态功能重心在2000—2007年向北移动2260.89 m,2007—2016年出现转折,向西南移动410.55 m,在2000—2016年经向移动0.001°,纬向移动0.02°,总体向西北移动2022.21 m,具体位置由齐家佐乡与军城镇中部交界处移至北部交界处,再移至军城镇境内。总体来看,研究区三生功能重心移动的共性为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表明研究区的发展方向总体开始向北偏移,源于北部相对南部存在较大的开发和发展空间。相比生活功能重心移动距离,生产功能重心和生态功能重心移动相对缓慢,源于生产功能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对较高,而研究区较优越自然条件集中在南部有关。北部区域的石门乡、倒马关乡、川里镇、黄石口乡、羊角乡、齐家佐乡和军城镇7个乡镇生态功能用地占全部生态功能用地的67.28%,是研究区林、草、未利用地的主要聚集地。生活功能重心的大幅北移,与北部区域发展的交通条件以及居民点范围的扩张有直接关系。

3.5 土地功能演变特征分析

(1)生活功能区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图4(b)(封三)、图4 (d)(封三)能够明显看出,中心城镇的生活功能区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主要通过生产功能用地转入;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主要转为生产功能用地。表明受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区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日趋扩大,用地方式仍以占用城镇周边耕地为主;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朝集约化方向发展,外围用地通过整治等方式转化为可利用的耕地。从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对生活空间的要求日渐趋高,生活空间上也首要选择自然、经济等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明显:从自然条件来看,中北部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坡度较大,土壤土层较薄,水源条件欠缺,无论作为耕地还是建设用地,在开发利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较早,作为村镇集聚地已有一定规模,且县政府位于此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地,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几条大的交通干线均从此区通过。就生活功能区中的城镇用地来讲,一是受集聚效益的影响,二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原有基础上扩张要比开拓新的建设区域有利的多,因此,研究区的中心城镇表现出明显的外围扩张趋势。农居点的适当压缩一是研究区农居点人均占有面积较大,有一定的压缩空间;二是受“占补平衡”政策的影响。

(2)生活功能用地沿交通线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交通条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公路两侧的耕地逐渐被建设用地所取代,从图4(封三)可以看出,研究区在2000年沿232省道有零散生活功能用地,至2016年232省道两侧生活功能用地基本已连片,且大部分由生产功能用地转换而来。

(3)生产功能用地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水源条件成关键因素。根据前述,研究区南部地形平坦、土壤质地较好,水源充足,相比中北部区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生活功能区的外围扩张,必然会压缩其外围的原生产功能区,而为满足人类的温饱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在此背景下,只能寻求其他区域对生产功能区的补给,原未开发利用的,但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生态功能区用地便首先被选入生产功能区,如上述提到的中北部河流两侧用地(图4(a)、图4(c),封三)。

(4)生态功能区在逐渐被压缩。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中北部区域以生态功能区为主,土地类型中以未利用地居多,其次是草地、林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需求的不断膨胀,未利用地逐渐被开发为耕地、建设用地。因此,生态功能区不可避免的面临被压缩。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区域正在逐步被开发利用,逐渐让步于生产和生活功能。

4 结论与讨论

(1)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功能演变及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具体、客观的反映研究区土地所发挥的作用情况以及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2000—2016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未利用地面积减少58453.04 hm2,所占面积比例下降41.33%。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耕地转出方向主要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相对平坦地带;耕地转草地、转林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丘陵地带,主要受生态退耕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与研究区期间开展的土地整治有关。未利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方向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2)研究区的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进一步扩张,生产功能用地主要向北部扩张,生活功能用地扩张区域主要在南部区域、中部区域和境内几条主要河流两侧。生态功能用地相应被压缩,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源于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大部分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表现出共同的特性,即SC→SH为正值,SC→ST、SH→ST为负值,三生功能间生态功能的被压缩速度与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受发展空间影响,研究区三生功能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以生活功能重心移动最为显著。

(3)从研究区土地功能时空演变来看,呈现出生活功能用地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并沿交通线发展迅速;生产功能区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水源条件是关键因素;生态功能区在逐渐被压缩的特征。

功能区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产生存需求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区域的自身条件直接相关。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研究区南部较之中部、北部开发利用程度高,主要以生活生产功能为主;在土地面积有限性约束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影响下,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区域正在逐步被开发利用,生态功能用地正逐渐让步于生产和生活功能用地。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5年唐县地区生产总值三产比例由35.9∶34.2∶29.9变化为27.5∶39.8∶32.7,人均GDP由2848元增加至10981元,城镇化率由10.6%增加至27.8%。根据钱纳里等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28-29],唐县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与研究中生活功能用地在逐渐占用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情况一致。但需注意的是2000—2016年仅耕地转为城镇和村庄居民点面积就达4388.54 h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17.9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等生活功能用地会进一步扩张,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是其主要来源,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建议:(1)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并完善实施监督机制,保障各项用地的有序供给。目前体现出生活用地沿交通线建设且扩张迅速,大部分是通过占用生产用地,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随意性较大。(2)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利用中北部山区土地资源,依托精准扶贫工程,创造条件发展林果业、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挖掘区域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使生态建设与生产发展协调发展。(3)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盘活存量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城镇扩张速度,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继续推进实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工程,使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生态功能区被压缩,是否意味着研究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计算。但无论采取何种指标、何种模型都难以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它是动态发展的,且即便在土地利用类型相同的条件下,利用模式的差异也会使得产生的生态效果不同。如同样是耕地,如果是作为蔬菜大棚使用,则面临着土壤盐渍化、水体污染、水资源量下降等风险,但如果是作为生态种植园使用,不但提供农业产品,在其光合作用下还改善了周边环境。因此,如果提倡的构建宜居生活区,建立生态耕种园区能够被正确的推行并实施,生态环境质量非但不会下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尤其是对于生态功能区中的未利用地(如裸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References):

[1]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 - 138.

[2]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 . 地理研究,2001,20(6):645 - 652.

[3]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J] . 地理学报,2006,61(10):1093 - 1100.

[4] 陆大道,史培军,董光器. 体现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理念[N] .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 - 07 - 17(5).

[5]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 . 地理研究,2015,34(9):1607 - 1618.

[6] Grau H R, Aide M. Globalization and land-use transitions in Latin America[J] . Ecology and Society,2008,13(2):16. http://www. ecologyandsociety.org/vol13/iss2/art16/,2015 - 06 - 06.

[7] Lambin E F, 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 . Land Use Policy,2010,27(2):108 - 118.

[8] Nuissl H, Haase D, Lanzendorf M,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land use transitions: A context-sensi-tive approach [J] . Land Use Policy,2009,26:414 - 424.

[9] Xu Jianchu, Fox J, Melick D, et al. Land use transition, livelihoods, and environmental ervices in Montan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J] .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6(3):278 - 284.

[10] 刘永强,廖柳文,龙花楼,等. 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 地理研究,2015,34(4):691 - 700.

[11] 吕立刚,周生路,周兵兵,等.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 地理科学,2013,33 (12): 1442 - 1449.

[12] 李志江,马晓冬,孙姗姗. 苏北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分析: 以沛县为例[J]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1): 36 - 39.

[13]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J]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22(3):548 - 562.

[14] 李秀彬,赵宇鸾.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91 - 95.

[15] 宋小青,吴志峰,欧阳竹. 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J] . 地理研究,2014,33(3):403 - 413.

[16] 吕晓,黄贤金,张全景.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研究综述[J] . 城市规划,2015,39(4):105 - 112.

[17] 曹银贵,张笑然,白中科,等.黄土区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时空转换特征[J] .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7):238 - 246.

[18] 甄霖,魏云洁,谢高地,等. 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的区域分析[J] . 生态学报,2010,(24):6749 - 6761.

[19] 周子英. 土地利用及其功能变化研究[D] .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0] 陈婧,史培军.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536 - 540.

[21] 马世发,黄宏源,蔡玉梅,等. 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31 - 34.

[22] 扈万泰,王力国,舒沐晖. 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J] . 城市规划,2016,(5):21 - 26,53.

[23] 洪惠坤. “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 . 重庆:西南大学,2016.

[24]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5):163 - 169.

[25] 张路路,郑新奇,原智远,等.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唐山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 (6):23 - 32.

[26]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 . 资源科学,2015,37(7):1332 - 1338.

[27]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等. 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 . 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47 - 54.

[28] 陈龙,周生路,周兵兵,等.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J] . 经济地理,2015,35(2):155 - 162.

[29] 郭克莎.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 . 中国社会科学,2000,(3):60 - 71.

(本文责编:陈美景)

Land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ased on Land Use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Ta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ZHAO Li, ZHANG Gui-jun, ZHU Yong-ming, ZHANG Peng-tao, XU Hao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China)

F301.2

A

1001-8158(2017)06-0042-09

10.11994/zgtdkx.20170622.143130

2017-03-31;

2017-05-24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6GL048)。

赵丽(1981-),女,河北邢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评价、土地生态。E-mail: zhaoli1302@126.com

许皞(1963-),男,河北定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E-mail: xuhao22003@126.com

猜你喜欢
居民点功能区土地利用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基于海洋空间综合评价的浙江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初步划分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河流域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达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