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
中国要发展文化经济。从政府层面、制度层面发展文化经济,如果要抓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应该抓什么?这个抓手就是版权。从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产权是基础,是第一要素,也是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没有产权,就没有市场经济。所以要发展文化经济,首先要确立文化产权。而版权恰恰是文化产权中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与共性所在,是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代表性的法律符号。
工业经济的产权主要体现为公司的股权,股权的更高一级形态是资本市场。就像资本市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一样,版权未来也会成为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
使用产生价值
版权与股权的不同之处在于,版权的经济价值在使用中产生,不交易不使用就没有经济价值,反过来使用越多价值越大。所以我提出的概念为“守版权之正,出经济之奇”。这里面包含四个概念,版权与经济、守正与出奇,浓缩起来讲就是两个字:文化。
古人造字很有讲究,文化在今天是一个词,其实是两个概念的组合,“文”代表内容,尽管它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就是版权;“化”是传播,是转化、运用、推动,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经济行为。这两者之间“文”是正、“文”是本,“化”是变、“化”是用。所谓文脉似水、化动如烟是有深刻哲理的。水讲来源,讲传承与积淀,化讲传播、扩散与变化。
“文”有价值,要靠“化”来实现,而且越是运用越有价值。所以文化经济是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因为它不仅不消耗资源,而且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
比较中美“文”与“化”,我们国家是“文”有余而“化”不足,我们守着五千年的文矿,却只“化”出少得可怜的文化产值。而美国恰恰相反,它是“文”不足而“化”有余。一个米老鼠的卡通形象硬是化出了上万亿的商业奇迹,甚至他敢来“化”你的“文”。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差距,也预示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业态下版权使用的困惑
在传统业态下,我们在使用版权时,常常面临很多困境。而且很多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或者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解决的。
这是因为版权是私权,是发散的,概括起来就是:点多、面广、难管理。所以在传统业态下版权使用第一个问题是确权难,而确权是使用的前提。不确权就没有办法使用,不使用就没有价值。第二是定价难,紧接着带来第三个问题就是交易难。这“三难”基本上就堵死了版权普遍使用的可能。
但是社会不会因为版权使用不畅,就不使用或者不创造版权。实际上使用和创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所以全社会的版权使用和保护处于无序的状态。那怎么把无序状态变有序,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版权市场的业态做个梳理的话,就会发现清晰的层次。这个市场的基础是各类版权的创作和生产,最上面是版权的使用和保护。这是两端,而中间这一层,恰恰就是版权的转化、交易和定价等。眼下的版权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全民创作、全民使用的特点,两端实际上呈现供需两旺的景象,但中间的转化环节恰恰是瓶颈。这是一个沙漏型的市场:一方面大量沉没版权亟待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大量内容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机遇。但在传统业态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面对这种多对多的需求,物理的容量总是有限的,而且这种需求还总在变化。所以需要创新业态,只有通过大数据和新科技的运用,将版权数字化,然后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对版权的认定、集中、分类和推广使用。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数据条件下的机遇
近年来我们探索了版权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条件下交易形态的创新,推出了版权云平台、个人版权银行以及版权印;我们尝试了版权与消费金融的结合,推出了战马消费券;我们致力于版权、物权与科技的结合,推出了全新的“一头猫”艺术社交与生态重建平台;我们让版权与交易结合,全国首创艺术家公盘,艺术家的作品以版权为核心,以保真为前提,在公开巿场交易与定价;我们让版权与大众消费结合,开发了众多艺术衍生品和热销品。
从版权印、版权币、版权银行到版权云,是我们正在進行的探索。主要想解决的就是刚刚说的“三难”——确权难、定价难和交易难。
我们开发的版权印,主要解决版权确权的问题,是一个互联网版权快速授权平台,主要满足互联网业态下市场对于版权的即时性的需求。它将作品信息、载体信息、版权信息、授权规则、价格等进行统一封装,以图标、代码、链接、二维码、数字水印等各种数字化的形式与作品紧密绑定,使得版权信息在作品发布、流转和交易的过程中实时可见、可查和可用。版权所有者可以通过版权印宣誓自己的权利、制定授权规则和价格,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按照规范来使用。我们起到监督、规范并提供支付通道的作用。
借助于版权印的确权功能,我们又推出了版权银行,变单纯的确权为托管。创作者将自己的版权托管给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平台帮其推广运用,发挥它的价值,同时提供保护。如若有人使用了版权,通过平台支付系统,创作者可以及时得到收益。
在版权银行的基础上,我们更进一步进化出了“版权云”的概念。就是在数字环境下,汇聚版权内容资源、版权分发渠道、专业版权服务和各类版权开发应用的一个开放式服务平台。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文化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权属复杂、海量、发散、轻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较差等特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公开的要素流转市场,让优质的文化资源、大量的社会资本和各种相关的专业人才在特殊的平台上聚集融合,进而裂变出巨大的经济能量。这是一种刻意的制度安排。
在工业经济下,产权的一般形态是公司股权。股权的更高级形态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经济除了起到一个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定价,通过大量、多次的反复交易,最终形成一个价格。那这个价格就赋予了股权以资产的属性。因为这是公开市场的流通交易中形成的,是被所有人认可的。而且股票相比债券、票据这些金融资产,流通限制和流通成本最少,不依赖于交易对手的信用,所以它成为一种仅次于货币的金融资产。
建立“版权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海量的、反复的交易,来为版权进行定价。传统业态下的版权交易多为买断式的。一次性买断,定价不合理。而借助“版权云”这个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大量版权交易数据聚合,成为大数据,为中国文化资产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提供依据。两权在手,中国的文化安全就有保障。
因此,文化要素交易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是加速文化要素跨地域、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快速流通。流通是促进体制改革最好的良方;流通是理顺产权关系最好的方式;流通是发现文化价值最好的手段;流通是调动社会资本最好的工具;流通是化解风险最好的对策;流通是文化要素转化最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易平台就是文化经济的孵化器。通过鼓励创新,不断产生新的价值;通过产权登记,保护人们创造价值的积极性;通过资源聚集,提升其文化价值;通过反复交易,发现文化价值;通过转化与应用,去实现文化价值;通过科技的手段,扩大文化资源的流动半径,提高使用效率;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引入大众投资,促进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