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芳 由秀 曹银芳 王冬杰 吕桂凤 孙航 牛力华
摘要:目的:评价自拟温经散寒中药组方联合布洛芬片及安宫黄体酮口服治疗血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起效机制。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筛选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女性患者300例,均给予布洛芬片联合安宫黄体酮片口服治疗,观察组联合自拟温经散寒中药组方,持续3个月。结果:4周期后,组内对比观察组疼痛水平、TT、PSV、子宫动脉RI低于治疗前,观察组HCT高于治疗前,组内对比对照组疼痛水平低于治療前,组间对比观察组疼痛水平、PSV、子宫动脉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RI(r=0.671)、TT(r=0.501)、PSV(r=0.514)、HCT(r=0.474)与痛经疼痛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自拟温经散寒中药组方联合布洛芬片及安宫黄体酮口服治疗血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可有效减轻疼痛严重程度,可能与其可改善凝血功能、血流力学有关。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血虚寒凝型;安宫黄体酮;布洛芬片;中药
痛经是一种伴随月经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青年女性发病率高达90%,疼痛可轻可重,严重干扰了女性的生活工作,给女性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1]。痛经的发生机制较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与内分泌、神经与神经递质传递、遗传、精神等因素有关[2]。大量循证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疗效较好,相较于单纯西医有比较优势[3]。本次研究试结合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自拟温经散寒中药组方联合布洛芬片及安宫黄体酮口服治疗血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起效机制。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诊断;②中医参照2002 年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分型,为血虚寒凝型;③15~30岁女性;④月经周期正常(28±7 天);⑤连续3个月及以上月经周期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3分;⑥依从性好,可获得随访;⑦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生殖系统疾病;②腹部手术史;③准确妊娠;④近1周服用过止痛药物;⑤拒绝参与研究。退出标准:①采用计划外药物;②违反了科学研究原则;③自然脱落;④未获得随访;⑤出现其他疾病急性入院,如急性阑尾炎。共纳入患者300例,年龄18~28岁、平均(24.1±2.6)岁。BMI水平(19.3±0.6)kg/m2。家族痛经病史210例,饮食不规律84例,进食辛辣8例,月经初潮年龄(13.2±1.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年龄、BMI水平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布洛芬片口服联合安宫黄体酮片口服治疗,布洛芬片(0.1 g/片)治疗,每次1~2 片,每日2~3 次。于经前1~2 d服用,服用5 d 为1 个疗程,连服3 个月经周期。口服安宫黄体酮1次4mg,每日1次,从月经第5天起,连续服用20天,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温经散寒方剂。组方如下:当归8g、桂枝15g、川芎15g、熟地15g、制香附10g、牛膝10g、白芍15g、白术15g、小茴香6g、通草12g、吴茱萸12g、五灵脂10g、蒲黄10g、丹参15g、茯苓15g、肉桂4g、炙甘草6g、生姜3片,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酌情加减,寒湿凝滞加艾叶10g;淤痛甚者加炙没药10g、三七5g,元胡12g;气虚血弱加党参15g、黄芪15g。水煎服,1日2剂,分3次服用,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服用至月经期结束,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若经期周期不规律,可在月经来潮当天服用。每隔1个月检测患者肝肾功能,进行安全性评价。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第4个月经周期,经期疼痛水平(VAS)、疼痛持续时间。同时,采集肘部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血液黏度(PSV)、红细胞压积(HCT),采用超声检测子宫动脉RI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表格记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采用( ±s)反映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周期后,组内对比观察组疼痛水平、TT、PSV、子宫动脉RI低于治疗前,观察组HCT高于治疗前,组内对比对照组疼痛水平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疼痛水平、PSV、子宫动脉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子宫动脉RI(r=0.671)、TT(r=0.501)、PSV(r=0.514)、HCT(r=0.474)与痛经疼痛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
3讨论
研究证实,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尽管在缩短痛经疼痛持续时间方面无显著优势,但可明显减轻疼痛的严重程度,观察组第4个月经周期疼痛水平为(2.1±1.1)分低于对照组(3.6±1.5)分(P<0.05)。同时,观察组在改善TT 、PSV、HCT、子宫动脉RI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治疗后指标变化明显,而对照组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组间对比观察组疼痛水平、PSV、子宫动脉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也证实了这些指标确实与痛经疼痛水平有关,提示联合治疗通过通过改善凝血功能、血流力学、改善子宫灌注有关[4]。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7.
[2]万成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222-224.
[3]吴朝霞.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9):965-967.
[4]鲍邢杰.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1,17(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