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明 梅璐
摘要[目的]优化红曲米生产工艺,提高红曲米红曲色素含量。 [方法]以加水量(A)、灭菌温度(B)、灭菌时间(C)、浸泡时间(D)作为试验因素,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米饭制作方式。[结果]4种因素均对红曲菌产红曲色素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最优组合为A1B2C2D2,即加水量30 mL、灭菌温度121 ℃、灭菌时间23 min、浸泡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红曲色阶达2 884 U/g。 [结论]该研究对红曲米生产企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曲霉;红曲色素;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TS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7-006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ptimize rice mak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monascus pigment. [Method] Selecting water addition (A), sterilization temperature (B), sterilization time(C),soaking time (D) as experimental factors, L9 (34) orthogonal test was used to optimize rice making process. [Result] Four factors all had ver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yield of monascus pigments ,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was A1B2C2D2, namely water addition of 30 mL, sterilization temperature of 121 ℃, sterilization time of 23 min, immersion time of 24 h. The levels of monascus reached 2 884 U/g in this condition.[Conclusion] The study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monascus rice production enterprises.
Key wordsMonascus;Monascus pigment;Orthogonal test
基金項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4R461005)。
作者简介郑春明(1983—),男,浙江台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微生物、统计学、组织培养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7-04-19
红曲米既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食品鲜艳悦目,又具有较好的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副作用极低。据目前生产红曲米的企业报道,红曲米产量远未饱和,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1-4]。
红曲米生产工艺的优化,不仅可使红曲米的质量和产量大幅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也会使红曲米的市场价格降低,给消费者带来福音。关于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固态发酵试验[1,4-12]较多,但对于米饭制作工艺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
在炊饭前,先将大米用清水浸泡适当时间,再用猛火煮饭,这样制作出来的饭松软可口,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开。不同方式制作出来的米饭也会影响到红曲霉的生长和发育,进一步影响到红曲色素的产生。笔者就米饭制作方式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提高紅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含量,为红曲米生产企业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
电子天平,PTX-FA210;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YXO-LS-50G;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YXQ-SG41.280;全温振荡培养箱,QYC-2102C;洁净工作台,SW-CJ-2F;紫外分光光度计,UV-5100;高速冷冻离心机,HC-3018R;超声波细胞粉碎机;隔音箱,IN92-IZN;电热恒温水浴锅,HH-S11-2S;数显电热鼓风干燥箱,DHG-9070AS。
1.1.2菌种。
红曲霉菌种来自浙江大学,经多次筛选培育,编号zjedu03。
1.1.3培养基。
PDA液体培养基:新鲜土豆(去皮)200 g/L,葡萄糖20 g/L,自然pH。
PDA+0.4%牛肉膏:新鲜土豆(去皮)200 g/L,牛肉膏4 g/L,葡萄糖20 g/L,琼脂粉15 g/L,自然pH。
1.2方法
1.2.1菌种制备。
①菌种活化。
取冷藏的菌种→倒入5 mL无菌水洗下菌种→吸取刚洗下来的菌种液0.5 mL/皿→涂布接种至装有PDA培养基的平板中→28 ℃恒温培养箱培养3 d。
②菌种扩大培养。
用无菌水冲淋平板,制成菌落悬浊液接种至250 mL锥形瓶中→接种至装有PDA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烧瓶中→28 ℃、200 r/min摇床培养3 d。
1.2.2米饭制作。
根据资料查阅,以加水量、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和浸泡时间作为试验因子,每个因子取3个水平并按照随机排序(表1),每瓶放20 g大米,按照正交试验设计表L9(34)进行试验(表2)。
1.2.3红曲米制作。
将培养后的目标菌种,按10%的接种量接种至上述米饭中,置于28 ℃培养箱培养,经过7~10 d培养,即得到红曲米。
1.2.4红曲色素的吸光度检测及色价计算。
通过分光光度法,在505 nm下测定红曲米的吸光度并计算其色阶[13]。
1.3数据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 sp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各试验因子的主次依次为A、C、B、D,即大米加水量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灭菌时间,再次是灭菌温度,浸泡时间影响最小。红曲霉产红曲色素最优方案为A1B2C2D2,即加水量30 mL、灭菌溫度121 ℃、灭菌时间23 min、浸泡时间24 h,即试验号2。在此条件下,平均红曲色素色阶达2 884 U/g。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B、C、D 4个因素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影响极显著,PA=1.489 88×10-10 3结论与讨论 (1)该试验结果表明,A1B2C2D2为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最佳组合,即加水量30 mL(即水米比为1.5∶1.0)、灭菌温度121 ℃、灭菌时间23 min、浸泡时间24 h,其红曲色素的产量达2 884 U/g(试验号2),较潘嫣丽等[11]红曲色素色阶最高370 U/g高7倍多。但上述方案是在表 1给定的因素和水平条件下得到的,若不限定试验水平,有可能得到更理想的试验方案。 加水量和浸泡时间均随着因素水平的加大而呈上升态势,因此,增加加水量和浸泡时间2种因素的水平,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量可能再增加。因此,该试验中,A1和D2不一定是最佳水平。B、C因素取第二水平,已经接近最佳了,低于或高于该水平,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量均下降,但可在试验水平范围内再做调整。因此,当所选的因素和水平不恰当时,该方案可能达不到试验目的。这时可对所选的因素和水平做一些调整,以找到更优方案。 (2)A、B、C、D 4种因素的F值远大于高度显著的临界F值(F0.01(2,9)=8.02),说明红曲霉产红曲色素对这4种试验因子非常敏感。另外,A、B、C、D 4种因素的P值远小于临界检测水平α=0.01,也说明A、B、C、D 4种因素的变化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影响显著。 另外,试验号2为试验号6(463 U/g)的7倍多,是试验号5的4倍多,说明4种试验因子水平的不同组合,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影响极显著。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加水量和浸泡时间的增加,制作出来的米饭松软、香气四溢。大米加水量增加,有利于米粒充分吸胀,为即将启动物质转化的酶促反应提供了必要条件。浸泡时间长,有利于米粒内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这种米饭的可溶性物质增加,易被红曲霉吸收利用,有利于红曲霉生长和产红曲色素。另外,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均会对米饭的营养成分产生破坏作用,灭菌温度越高、灭菌时间越长,则米饭中的营养成分被破坏得越多,这不利于红曲霉的生长和产红曲色素。因此,适当控制灭菌时间和温度十分必要。研究表明,水分过少则米饭干硬、发黄,加水量大一些、浸泡时间长一些,制作出来的米饭松软,红曲霉在其上生长好,米饭的红色深,红曲霉色阶高。灭菌时间及温度不但影响米饭灭菌是否彻底,而且影响米饭质量,只有合适的灭菌时间和温度,红曲霉产红曲色素才能达到最大。该研究最佳组合:加水30 mL、灭菌温度121 ℃、滅菌时间23 min、浸泡24 h。 参考文献 [1] 张秀媛,何扩,史忠林,等.不同因素对固体发酵制备小米红曲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2,37(7):18-20. [2] 赵吉兴.高色价红曲米发酵条件的研究[C]//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着色剂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承德: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2007. [3] 许赣荣.红曲霉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02,21(S1):7-11,21. [4] 刘颖.红曲色素的固态发酵法制取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5] 季宏飞,许杨,李燕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培养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8,33(8):9-13,27. [6] 孙春禄.固态发酵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肉类工业,2009(3):29-31. [7] 张秀媛,何扩,李育峰,等.固体发酵制备张杂谷红曲米工艺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2,25(7):26-28. [8] 嵇豪,蒋冬花,叶砚,等.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0,35(7):86-89. [9] 杨成龙.偏黄色调高色价红曲米发酵条件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4):360-364. [10] 康东周,张善玉,全仙花.玉米中红曲色素的生产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77-1978. [11] 潘嫣丽,覃海元,黄友琴,等.正交试验优化高色价红曲色素的制备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56-9858. [12] 杨晓君.主要营养源对红曲霉产色素的影响[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3] 义乌章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 红曲米(粉):GB 4926—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