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距配置对平安8号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17-08-13 08:52吕元丰朱昌涛王刚张立琳吕庆丰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产量

吕元丰 朱昌涛 王刚 张立琳 吕庆丰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平安8号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平安8号为试验品种,设置3种不同行距处理,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平安8号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平安8号在10 cm×30 cm行距模式下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質积累、灌浆速度等均高于其他2种行距模式。[结论] 实际生产中,针对株型松散的品种应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以提高产量。

关键词平安8号;行距配置;群体质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7-001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s of different spacing forms on physiological property and yield of Pingan No. 8. [Method]With Pingan No.8 as material, three spacing form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effects of different spacing forms on physiological property and yield of Pingan No. 8. [Result]The total stem number, leaf area index,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grouting velocity of Pingan No. 8 were higher than other spacing forms in the 10 cm x 30 cm pattern. [Conclusion] In actual production, semiscatter plant type wheat should use widenarrow row planting in order to increase wheat production.

Key wordsPingan No. 8;Spacing form;Population quality;Yield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D000289)。

作者简介吕元丰(1972—),男,河南温县人,农艺师,从事小麦育种、栽培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22

小麦的生理特性和群体结构决定了小麦的产量潜力。研究表明,行距配置决定群体的均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群体结构,进而影响群体的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关于行距配置对群体茎蘖动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刘丽平等[1]研究认为,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朱云集等[2]对半紧凑大穗品种兰考906研究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缩小行距有抑制无效分蘖的作用。朱统泉等[3]认为在单行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小麦总茎数随着行距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马永安等[4]研究认为,在单行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小麦单株总茎数与次生根数随着行距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表明行距越窄越不利于小麦次生根与分蘖的发生。张双利等[5]研究表明,小麦总茎数、单株成穗数、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豫麦49-198、周麦22和矮抗58在宽窄行种植模式下均较高,而偃展4110则以等行距种植模式较高。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等行距或15 cm×15 cm宽窄行种植,为更好地发挥品种的边行优势,笔者以平安8号为试验品种,开展了3种不同行距配置对该品种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平安8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在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试验地进行,土壤类型为中壤偏黏,试验地前茬为玉米,土壤耕层0~20 cm养分状况:有机质19.20 g/kg,碱解氮148.06 mg/kg,速效磷53.92 mg/kg,速效钾242.45 mg/kg。

1.3试验方法

小麦播种前结合整地,施纯N 270 kg/hm2,P2O5 150 kg/hm2。其中,70%的氮肥基施,30%的氮肥于拔节期追施。行距设置3个水平,分别是20 cm×2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H1),15 cm×25 cm宽窄行种植模式(H2)、10 cm×30 cm宽窄行种植模式(H3)。基本苗为300万株/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4 m2(7 m×2 m)。10月12日播种,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麦田。

1.4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总茎(穗)数。

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m双行植株,调查總茎(穗)数。

1.4.2叶面积指数(LAI)。

分别于不同生育时期在各处理随机选取生长一致并具有代表性的植株20株,测量全部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后,将绿叶置于105 ℃下杀青20 min,80 ℃下烘至恒重。LAI计算方法:

LAI=样叶面积(cm2)/样叶质量(g)×株绿叶总质量(g)/株数×基本苗(株/m2)/104

1.4.3干物质积累量。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20株,剪去地下部分,分器官置于105 ℃下杀青20 min,80 ℃下烘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1.4.4灌浆速率。

开花期每小区选取100个生长一致且花期相同的穗进行标记,从开花后的第7天开始,每隔3 d或7 d随机取 10 个标记穗,每穗取中部 20 个籽粒,共 200 粒, 105 ℃下杀青20 min,在80 ℃下烘至恒重,万分之一天平称量并折算成百粒重。

1.4.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小麦成熟期,每小区选取20株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考种分析,每小区收获4 m2小麦脱粒计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行距配置對群体动态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3种行距配置中,10 cm×30 cm行距的群体总茎数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以及单株茎数均高于20 cm×20 cm等行距和15 cm×25 cm宽窄行。其原因是宽窄行种植田间通风透光好,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冠层光合效能增强。

2.2不同行距配置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行距配置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大,至成熟期达到最大。3种行距配置中以10 cm×30 cm行距配置干物質积累量最高,其次是15 cm×25 cm,最后是20 cm×20 cm。

2.3不同行距配置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行距配置对LAI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配置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大,至孕穗期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就不同行距配置看,处理H3(10 cm×30 cm)优于其他2个处理。

2.4不同行距配置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平安8号在3种不同行距配置下均表现为5月18日灌浆速率最快,5月18日后灌浆速率持续下降。灌浆速率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从行距配置看,随着成熟期的推移灌浆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 cm×30 cm、15 cm×25 cm、20 cm×20 cm。

2.5不同行距配置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3种行距配置中10 cm×30 cm和15 cm×25 cm宽窄行模式的穗数比等行距分别高71.55万/hm2和49.05万/hm2,穗粒数增加0.93~1.53粒,千粒重增加0.2~0.9 g,产量增加20%~4.8%。构成产量的三要素除千粒重外,穗数与穗

粒数在3种行距配置下存在显著差异。10 cm×30 cm宽窄行模式是通过同时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而15 cm×25 cm宽窄行模式是通过增加穗数而增产。

3结论与讨论

小麦的生理特性和群体动态不但与遗传有关,而且还与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有关。研究表明,适当缩小行距可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绿色植物而言,较大的光合叶面积和较长的叶片功能期是光合生产的生理基础。赵虹等[6]研究认为,等行距的叶面积指数大于宽窄行的叶面积指数,曾浙荣等[7]研究认为,相同密度条件下较窄的行距能够增加叶面积,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该试验结果表明,平安8号在10 cm×30 cm行距模式下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灌浆速度等均高于其他行距模式。因此,适宜的行距种植模式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产量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丽平,胡焕焕,李瑞奇,等.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8,23(2):125-131.

[2] 朱云集,郭汝礼,郭天财,等.行距配置与密度对兰考906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62-66.

[3] 朱统泉,赵立尚,贺建锋,等.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节效应[J].陕西农业科学,2006(4):8-10.

[4] 马永安,孙全德,陈冬梅,等.栽培因素对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5,9(3):88-91.

[5] 张双利,王晨阳,郭天财,等.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学,2010,28(6):89-92.

[6] 赵虹,杨兆生,闫素红,等.播种方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0,15(2):100-105.

[7] 曾浙荣,赵双宁,台建祥,等. 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冠层形成和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4,27(3):30-37.

猜你喜欢
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年11月肥料产量统计
2018年10月肥料产量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产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