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子路的师生情谊

2017-08-13 07:05廖秋莹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亦师亦友情谊子路

廖秋莹

初识《论语》,我惊叹于孔子的微言大义,事理通达。细细品味,却发现最令我心动的是那字里行间浓浓的师生情谊,大概世间道理懂得再多,也不如“情”之一字暖心。

自古以来便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于我,老师是威严有余,亲切不足,只适合心存敬畏,抬头仰望,每有亲近之意,也须得做足心理准备,才敢前去与老师交谈。然孔子之于其弟子,亦父亦师亦友,其间关系一言难以尽述,从子路与夫子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子路拜于孔子门下,性格莽撞好勇,这一点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都或委婉或严厉地批评过。孔子曾说只有他和颜回能够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安静修行)”,子路听了颇不服气,说:“老师率领军隊的话,要找谁一起去呢?”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委婉地讽刺了子路的有勇无谋,给他狠狠地浇了一桶冷水。

然而,当门人对子路心生不敬时,孔子也会适当解围,维护子路的自尊。孔子不满子路弹瑟的水平,其他学生知道后,对子路产生了不敬之心,孔子便对众人说,仲由的水平已经进到厅堂了,只是还没入室罢了。夫子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话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及时修改,给学生以鼓励,足以体现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子路对孔子固然忠心不二,恭敬非常,但他也是孔门众弟子中唯一一个敢跟孔子顶嘴,敢对孔子说“不”的人。一次,子路问孔子到卫国为政应该先做什么,孔子说必先“正名”,结果子路立马回到“子之迂也”,孔子也并不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这么做的原因。由此可见,子路与孔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更为亲密自在。孔子患了重病,子路准备违礼给老师办丧事,虽然遭孔子讥讽为弄虚作假,但足见子路的一片赤子之心。子路当真是个率性的人,老师稍加夸赞,便欣喜万分,受到批评,就努力改过,对孔子不离不弃,成为了留在孔子身边最久的学生。

我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既关心学生的学业,也理解学生的心理;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既懂得老师的苦心,也能回报老师的用心。突然想起我的一位老师也是这般地为学生着想,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班上的某位同学借了别人的东西沒有及时归还,物主找上门来,被另外一位同学听到了,该同学就将消息传播给了其他人,老师知道后,单独找该同学谈话并告诫他,不要传播不实的消息,免得误伤他人。该同学听从了老师的劝导,使得这一不实的消息没有进一步传播,也让那位同学免受谣言的伤害。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诲人不倦”,也要在心灵上贴近学生,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之前听人们赞颂老师是蜡烛,是太阳,是大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颇为不解,何以老师这般伟岸,现在想来确是如此,也应当如此。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此中的道、业、惑不仅关乎知识,更系于人生。所以老师才有如太阳的强光,照亮我们坦荡的前途,如蜡烛的微光,驱散黑暗中的迷茫。而作为学生给老师最大的回应应该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吧!

《论语》中既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能够驰骋而行,又饱含着似海的人间真情,温暖着我们走向远方的心。

【点评】 晓之以理,最终还须动之以情。文章不阐述《论语》中的人生哲理,而是另辟蹊径从师生情谊入手,既讲述了孔子与学生之间亦父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也能联系实际来抒发自己对老师的赞美,更为可贵的是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

(指导老师:李 璐)

猜你喜欢
亦师亦友情谊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情谊
情谊,讲究势均力敌
跟着优秀教师足迹 学做合格青年教师
督学与校长应彼此“亦师亦友”
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