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图标模型与“精准创新”发展模式的提出

2017-08-13 08:40王凯光陈江赵轩乐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因子供给精准

王凯光 陈江 赵轩乐

摘 要:针对当前社会创新创造动力不足、创新意识分散、创造性思维短缺、创新结果质量欠佳等问题,通过对高等教育创新现状的分析提出单边型创新发展模式对其进行解读,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运用CartoDB可视化模拟软件对统计状况进行可视化模拟,据此提出在内生性和外生性因子影响下“精准创新”发展模式,并对其路径结构、科学内涵、价值导向、价值解构、社会效能进行分析,用于初步探究和分析的该模式下的社会创新机制。

关键词:单边型创新发展模式;CartoDB可视化模拟;SCG图标模型;“精准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 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6-0582-06

SCG Icon Model and the Proposation Model of

“Precision Innovation”

WANG Kai-guang1,CHEN Jiang1,ZHAO Xuan-le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blems,lack of motivation and innovation to creat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creative thinking,innovation and shortage of the dispersion result is not high quality,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one-sided development model innovation,carry on the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Chines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6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performance index,using CartoDB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statistical simulation software,puts forward th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ecision innovation” mode of development,and the path structure,scientific connotation,value orientation,value deconstruction,social efficiency analysis for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social innovation mechanism in this mode.

Key words:unilater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CartoDB visual simulation;SCG icon model;model of “precision innovation”

0 引 言創新创业是国家、社会、个人创新创造之基,民族振兴发展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新模式,要在“双创”中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结合精准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1]。当前,我国创新能力相比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社会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多个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也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增长需求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优化创新环境的对策,不仅对提升创新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相关研究中,何增科[2]论述了社会创新的动力问题;冯丹

[3]介绍了基于创新理论的政策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创新发展的社会动力学要点;周国辉[3]介绍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评述,强调科技创新是社会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侯二秀[4]等介绍了企业协同创新动力要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解决了创新创业的协同机制;张国举[5]在“场域——惯习”论提出了研究社会创新机制的新思路;陈达[6]等对科学范式与创新突破机制进行了论述。文中从高等教育创新出发并找出创新创业症结所在,提出单边型创新发展模式对其进行解读,分析社会创新现状,找出社会创新创业的瓶颈,据此提出SCG图标模型这一新的社会创新模式——精准创新,为社会整体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1 高等教育“双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忽略供给侧在创新创造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创新创业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供给生态圈:零散作业,集中不足当前集中高等教育集中管理背景下,高校在创新创业生态圈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8]。一是各高校在创新创业体系中还未形成多元化、高耦合、低成本、全方位的集中式创新创业体系,在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还处在“政策引导、高校分管、教师主抓、学生次之”的链条式被动地位;二是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包容和引导,未能形成成熟、集中的创新理念;三是高校在“内援化管理”与“外援化支持”上存在利益倾向选择。

1.2 优质资源供给:近期功利,缺乏共享高校创新创业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应该注重不同资源的优化组合、协同发展[9]。高校利益本位主义倾向严重,导致在高校创新创业问题上分歧严重。一是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搭建不完善,“地区+活动”“多跨多融+自主实践”“联盟+合作”、“体制内投资+社会大众共享”“创客+资源”等一系列共享社会创新体系结构发育不全;二是资金链条由上及下逐级分散,创业流动资金短缺;三是创新与企业孵化间缺乏互动,在实施创新计划时仍停留在纸质探索,难以付诸实施。

1.3 高校创新模式:模式僵化,区分不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10]。一是在培养模式上停留在“复制粘贴”方式上,“强教化、少落实”、“强管理、少实效”等问题存在较多,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地理位置偏向较大地区、文化民俗融合程度较低地区、政策倾向力度不懂地区限制了创新创业的发展结构,使得模式僵化、结构统一、缺乏特色;二是创新模式多以国家社会引导、地区高校附和、资金流动单一、实践管理分散等方式进行,高校难以带动优势学科和国家、省市重点扶持学科的创新性发展,层次性、差异性、变动性比较明显,整体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发展水平高低不同。

1.4 创新理念: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对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用、要求等方面缺乏整体思路,在创新观念上存在误区[11]。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指导学生毕业就业,而并未提到学生后续发展,创新观念还停留在就业指导课的范畴之内;二是把创新和科研混合,创新主要是人脑活动、市场制作,而科研却是纯粹的意识产物,不能有效区分,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却收效甚微;三是创新创业活动边缘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和创新创业联系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持和后续引导,导致项目被边缘化。对上述模式进行梳理整合,高等教育作为单一创新要素,对其投入可归纳为社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行政资源、货币资源等资源的单边投入,作为社会创新结果,我们用效益导向、权利导向、政策导向、智力导向进行刻画,以此分析这样的单一创新要素对社会的贡献率,这样的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我们称这种创新创业模式为单边型创新发展模式,即围绕某种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单一要素(简称单一创新要素),社会资源进行单边投入,单一创新要素的效益输出与单边投入之间的链接路径被切断,这一潜在创新要素单一化成长使得创新潜力不断弱化,而创新结果却未能进行社会效益的有效输出。

2 单边型创新发展模式在社会创新中的反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的分析,运用CartoDB可视化模拟软对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以模拟图像的方式进行呈现,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CartoDB可视化模拟量化图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行政资源、货币资源在社会投入中占很大比重,而具有效益贡献率的效益导向、权利导向、政策导向、智力导向在社会贡献产占比中却处于边缘化,导致社会创新结果的弱化。由此可以看出单边型单邊型创新发展模式在设社会创新中的反映有以下5个主要特点。

1)弱规则、潜规则盛行和社会诚信系统的破坏,创新创业的激励动力不足;2)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社会自组织程度的低下,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3)社会缺乏节资源分配的自适调节系统,产业化创新创业动力不足;4)社会导向与社会投入系统间缺乏灵活性,资源投入与效益导向不平衡;5)社会促产业动力因素分布不均匀,个地区间创新互动缺乏连续性。面对国家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常态、新发展,社会创新创业路径改革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在促进社会整体创新就业、创新精神、创造新发展模式的同时,忽略供给侧在创新创造方面的重要作用,侧重于社会发展需求,降低社会和国家战略资源供给范围和精度,分散支撑因子,导致整体社会创新创造意识高涨,但社会创造结果不是很明显,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货币支持率、信息技术、人力资本等内生性增长因子缺乏存在空间,导致国家政策、社会主体能动作用、阶层响应能力等社会因素(或称外生性滞后因子)影响覆盖内生性增长因子,导致支撑因子不足,缺乏组合集中,创新能力低下,创新活力不足,创新结果不够,在逐步试点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会政策的变化,创新路径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新的创新发展模式已解决此类问题。

3 “精准创新”发展模式路径探索

3.1 “精准创新”发展模式路径结构解析

在SCG图标模型中,货币支持率是指在具有头脑意识技术应用中所需要的资源支持程度,其大小受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例如思维、潜能、心智等;社会主体能动作用是指具有潜在社会思维人群的主观能动作用;阶层响应能力是指占社会主体具有高水平技术思维的人群的占有比例;内生性增长因子是指直接引发社会潜在思维发展的因素,对社会整体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外生性滞后因子是指间接引发社会潜在思维发展因素,对社会整体创新能力起辅助性作用;支撑因子是指社会整体潜在思维的积累量,其具有合成成本因子的作用;成本因子是指社会成员所投入的资金、时间、劳动强度、劳动价值水平等自身因素,它会反过来分解支撑因子;成果输出是指潜在思维在成本因子和支撑因子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来的原本不存在的社会结果;内生性增长因子越多,促进外生性滞后因子成长,减弱其独立发展时对支撑因子的抑制作用,促进支撑因子积累,同时内生性因子会减弱成本因子的分解作用,当潜在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输出成果。SCG模型作为简述创新发展机制的应用图标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社会创新方面的动力因素。

3.2 “精准创新”发展模式科学内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创新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双创”模式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业态,面对国家积极提出创新发展战略新远景,面对当前社会创新模式单一、创新体系复杂化、创新供给资源难以共享、创新教育存在多方面无效供给和冗余等现实问题,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发展体系、适应国际未来战略发展要求、集合国家优质发展资源、顺应社会多元创新创业要求的新创新发展体系,即:在精准供给和集合优质资源基础上,对准优秀劳动力、对焦渠道创新、联合深度技术、强化供给能量、接轨国际前沿、反哺广谱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导向,优化产业链条,提升创新效率,其本质就是优先创新,创新优先,前者是指创新的必要性,后者是指创新的层次性。1)“精准供给”瞄向未来需求,满足战略需要;2)“集合国家优秀资源”瞄准现实需求,满足个性需要;3)“对准优秀创新劳动力”瞄准社会需求,满足人才需要;4)

“对焦渠道创新”瞄准市场需求,满足产业需要;5)“联合深度技术”瞄准高端需求,满足科技需要;6)“强化供给能量”瞄准质量需求,满足层次需要;7)“接轨国际前沿”瞄准国际需求,满足潜质需要;8)“反哺广谱创新”瞄准基层需求,满足应用需要。

3.3 “精准创新”发展模式的价值导向“精准创新”发展模式立足社会创新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对准未来和当下2个方面的创新需要,注重需求侧,强化供给侧,瞄准优先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其时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个别现象,在依赖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具有时效性的社会发展领域,社会服务效率的提升是具有时效限制的,即创新技术和创新效能作用的发挥主要在这一阶段起作用,一旦社会发展的“局部性”和“结构性”发展层次随着国家政策(制度机制)、人力资本、货币支持率、信息技术、人口和地理资源等导向性因素变化而变化时,在滞后于这些因素的条件下,创新机制运行会失去其应有的效能,最起码会增加创新成本、降低创新效能,甚至会增加社会附加创新成本,从而阻断创新机制链条。其精准性主要体现在现有的以“指标化导向为硬性标准、政策倾向为靶向标准、受众单一化为主要依附者”的制度化创新模式下,寻求“差异化”创新的突破口,即在“链式”创新结构向“生态圈式”创新结构转变方式上、“分支式”创新条件向“循环式”创新条件转变策略上、“倒金字塔”创新领域向“金字塔”创新领域转变方向上寻找着力点。

3.4 “精准创新”发展模式的价值解构

3.4.1

“链式”创新结构向“生态圈式”创新结构转变:社会链条式创新机制向社会边缘式创新机制辐射

在当下指标化导向为硬性标准、政策倾向为靶向标准、受众单一化的链条式创新发展模式下,过分强调需求因素,这无疑会加大社会负荷,政策倾斜增加、社会财政增加、受众承受压力加大、社会效能降低、整体创新意识萎靡,既增加了集约式国家财政压力,货币支持率减少,导致针对某种创新增长动能的持续投入而又不产出有效创新结果,又对社会人力资本造成浪费。按照精准创新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带动过剩产能消耗,能够有效降解社会资源过剩问题,提升创新效率。对于个别创造性专利结果可以创新方式促成专利转化,更加注重协同作业。

3.4.2

“分支式”创新条件向“循环式”创新条件转变:社会创新条件的多分支向循环式创新条件转化

由于货币支持率、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内生性增长因子优势影响,国家政策、社会主体能动作用、阶层响应能力等社会因素(或称外生性因子)影响,不同社会体制下对于同种创新要素处理方式有很大区别,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调创新是主体因素影响的结果,更加看重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功能,也就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在其中所得到的创新潜质,而国内更加看中政策倾斜方面,将创新本应该属于社会本身循环前进的动力条件分支化,货币支持率、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内生性增长因子本应该循环利用的条件过于分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分散创新的集约度,降低货币支持率,增加社会创新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促成创新结果,而政策、制度、阶层等外生性因子产生的以拉动社会创造并且依赖于内生性增长因子的创新意识就陷入滞后,因而转向循环性创新条件即通过政策、社会体制、阶层构建支持货币支持率、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产生创新条件,使其外显化,并以此为契机,出台相应政策和阶段性社会体制改建,有利于社会成员抓住创新“靶子”,以期获得成功。

3.4.3

“倒金字塔”创新领域向“反金字塔”创新领域转变:在不同创新领域先集成创新后继发创新,先集中后扩展创新面积

随着国家在社会创新领域的全面发展,外生性因子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制约内生性增长因子的作用,政策倾斜到社会主体约束再到阶层响应,随着时间推移,响应能力在逐级分散化,创新领域从顶端到低端逐级分散化,人力资本积累变缓,不利于支撑因子的积累,从而在投入大量社会资金和劳动力基础上难以创造新的社会结果,而“反金字塔”创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这一现象,从社会需求出发,精准来说是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其对创新响应能力强弱出发,过渡到社会主体约束,由此影响国家政策,形成支撑因子产生的初步领域,接着集中支撑因子,形成合力,政策倾斜到社会主体再约束再到阶层响应,这样的“反金字塔”其实已经将“倒金字塔”创新领域通过集中合理分配,支撑因子增加,创新效率更高。

3.5 “精准创新”发展模式的社会效能

3.5.1 “精准供给”瞄向未来需求,满足战略需要在瞄准社会需要方面,有利于支撑因子,释放创新活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集中优势资源对准社会需要,在短时期内更能创造社会结果,由于精准供给是瞄向未来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优质资源,创造产生支撑因子的基础,在国家战略需要支持下,内生性因子释放活力,集中有限资源创新发展,有利于满足创新需求。

3.5.2

“集合國家优秀资源”瞄准现实需求,满足个性需要

当前社会面对竞争压力、社会资源、人才集中优势不足的情况下,这样可以使得优秀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市场、知识、产业等集中供给创新,有利于对焦现实社会需求,满足个人发展。

3.5.3

“对准优秀创新劳动力”瞄准社会需求,满足人才需要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积累,而有效创新却离不开创新劳动力的创造,在这里优秀的创新劳动力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人才和技术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是服务于社会的,包括产业和资本,并不限于人才本身的发展,把优秀的创新劳动力集合起来服务于社会,有利于创造一大批新的创新人才。

3.5.4

“对焦渠道创新”瞄准市场需求,满足产业需要

当前市场仅仅面对的是大众而不是市场本身,现有的市场比较分散,难以经创新结果对接到相应的应用领域,而对焦渠道创新经顺应市场和产业,以市场为主要的创新领域发展产业,而不是分散式的哪里需要创新就在哪儿创新。

3.5.5

“联合深度技术”瞄准高端需求,满足科技需要

创新的目的就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创造出现实需要但又在科技领域难以实现的社会结果,就必须联合深度技术,也就是尖端技术,将尖端技术和社会创新领域相结合,创新结果仅能出口国际也能回归国内,有利于先创新后发展的创新路子起步。

3.5.6

“强化供给能量”瞄准质量需求,满足层次需要

在社会集中优质资源创新创造方面,监管创新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必须把创新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不同层次的人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不同能力优势的资源都要和创新质量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社会层次需求,强化供给能量。

3.5.7

“接轨国际前沿”瞄准国际需求,满足潜质需要

创新不仅需要自身发展,还需要共享发展,特别是在创造过程中拥有潜在发展潜力的因子,和国际合作,和世界合作,包括世界著名大学、实验室、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和探讨,积极参照别国和世界先进创新模式,以满足社会潜在的需求。

3.5.8

“反哺广谱创新”瞄准基层需求,满足应用需要

在社会的创新结果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时,需要在更宽广领域进行实验,以检验创新结果的广谱适应能力,把技术和专利对准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基层需要,以有利于社会不同层次共同创新发展。

4 结 语文中提出单边型创新发展模式对当前社会创新创业发展旧模式进行解读,分析社会创新现状机器存在的问题,提出SCG图标模型这一新的社会创新模式——精准创新发展模式,为社会整体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1):37-41.

[2] 何增科.社会创新的十大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99-112.

[3] 冯 丹.基于创新理论的政策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6(3):230-233.

[4] 周国辉.用好科技创新理论法宝强化第一动力责任担当——摘自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座谈会暨《第一动力》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J].今日科技,2016(6):2-3.

[5] 侯二秀,石 晶,秦 蓉.企业协同创新动力要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4):72-75.

[6] 张国举.“场域——惯习”论:创新机制研究的新工具[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32-35.

[7] 陈 达,秦远建.科学研究范式与创新突破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2):35-38.

[8] 张宝君.“精准供给”視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39.

[9] 郭智芳,韩 明,葛玉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现状与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34-38.

[10]曾 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38(1):70-76.

[11]吕景泉,马 雁,杨 延,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猜你喜欢
因子供给精准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巧解难题二则
“供给侧”何以流行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