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湘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实施该战略迫切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正确处理和协调国内外各方的关系。国内各方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政府在协调各方关系时,需要摆正市场制度与政府制度的关系,完善协调机构,兼顾各方利益,将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合理融合,避免各方抢资源、抢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对外围国家,要坚持互利共赢、共享发展的理念,创造跨国合作的共同基础,化异为同,实现各国战略对接,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力所能及地承担起大国的各项责任,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关系;互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F 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6-0600-06
A Strategic Path to Achiev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N Hong-xiang
(School of Marxism,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es for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needs us to keep the clear head,observe the times and judge the occasion,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points,starting the detail things,to correctly handle an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arties.Furthermor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arties should understan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rom the height of a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and the government need straight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ystem and government system,perfect the coordination of organizations,and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The government also needs to deeply cooperate the long-term goals and the short-term goals,avoiding some problems emerged like grabbing resources,grabbing the market,and vicious competition and other issues.On the peripheral parties,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benefit,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to create the common basis for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and change the difference into the same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docking of all countri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profit outlook,we should undertake the various kinds of responsibilities to mak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go smoothly.
Key words:Silk Road Economic Belt;coordination;relation;mutual benefit
“絲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国内各地纷纷响应,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本质内容是在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贸易畅通,最终目标是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合作,形成欧亚大市场。几年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多种合作、区域经贸融合发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目前已经有6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至少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与49个沿线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许多工作也在逐步落实中,有的合作项目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国内各地发展诉求不同,相关国家国情复杂多元,使得共享发展中人们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阻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正确认识并协调理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方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贸易畅通,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各方关系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间的纷争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来,国内各省份、各城市积极响应,投入极大热情。全国有31个省市将“一带一路”写入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西安、郑州、洛阳、重庆和连云港等不少于30个城市宣布自己为“一带一路”的起点,争夺丝绸之路起点、“核心区”、“桥头堡”、“枢纽”、“黄金段”、“自贸区”等纷纷出笼。各地都积极争取政策、抢抓资源、占得先机、先行先试,反映出他们对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带来发展新机遇和增长新动力均有强烈的期待。各省市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宁夏要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甘肃努力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陕西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郑州要打造国内国际物流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许多地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不少内容相同或类似,实际上强化了各地的分割和竞争,这种“一带各表”的零和博弈格局,使国家战略意图难以实现,沿途省份各自期待的战略红利也难以真正分享。
1.2 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陆上丝绸之路部分,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它横跨欧亚大陆,主要是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西欧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它以欧亚大陆桥为纽带,囊括了欧盟28国、中亚5国和亚欧18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体,东边是亚太经济圈,西边是欧洲经济圈。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质是中国经济整体向西推进,推进中必须东西兼顾,南北并重,内外联通。在中国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重点包括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西南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4省(市)区,但不限于西部地区,可以包含中国的中部、东部的所有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应该没有起点,在境外应该没有终点,根本属性是共同发展,开放包容是主要特征,平等互利是基本原则,合作共赢是基本目的。所以,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封闭排外,反对强化各地的分割和恶性竞争,在承认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有效连接东部、中部和西部,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大大拓展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空间。各地市争论哪个是起点没有太大的意义,制定规划时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抑或以国家和全球的视野,沿线城市既要考虑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产业,又要考虑如何与其它省市及国家彼此合作,共同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贡献,而不是只谋求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当然这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协调。
1.3 协调各方关系应注意的问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各方为了能“走出去”、“引进来”,获取自身利益,很难避免抢资源、抢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政府在协调各方关系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3.1 摆正市场制度与政府制度的关系资源配置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以市场为中心配置资源的市场制度,另一种是以政府行政计划为中心实现资源配置的政府制度。只有将两种制度合理搭配与组合,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政府不能过多地干预或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机制调配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自觉运用财政、货币政策间接影响资源流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比如政府可以设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建立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财政奖励和税收制度。政府只能充当“规划者”和“裁判员”。在产业合理布局问题上,政府可以運用基层组织的行政力量在实现产业合理分工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否则,必然导致国内同质产业竞争加剧,并进一步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割据、生产要素的浪费等问题。对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的行业准备上马的项目除了用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外,还有必要保留一部分政府审批权,但应尽量减少审批数量,且不能层层审批。
1.3.2 完善协调机构,兼顾各方利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长期战略,也可能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战略实施中,如果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协调部署,部委间、省部间、各地间、企业间在争取政策、抢抓资源、牵头主导权时会出现彼此竞争,缺乏互补性支援等问题,协调贯彻难度大。建议将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改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协调管理局,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跨行政区及跨国的区域合作及综合协调机构,必须加大对各部门、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这个政府部门要突破行政区划分上的障碍,吸收各地方政府官员做兼职,从而反映各地方政府的意愿,这种民主的治理结构较易获得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同,从而更好地处理跨区域的行政事务。代表中央政府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协调管理局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编制综合开发计划。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仅考虑个别地区的发展问题,而且从全国的角度制定开发战略;不仅要制定发展规划,而且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全国性的综合规划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大政方针,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和指南,而且是企业了解政府关于区域发展政策或施政方略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避免盲目建设和利益纷争。目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了一些顶层设计,如2015年3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10月的《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还应更及时快速地推出其它顶层设计,建立起协调机制。行业之间、省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协调不畅,讨价还价、相互掣肘时,无形增加了我国经贸谈判的合作阻力和合作效率,也增加了国内经济活动的成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合理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调机制[1],另一方面要帮助“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各项必要的服务。为了协调地方利益冲突,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健康发展,在充分考虑各地意愿和平等互利共享的原则基础上,针对地方利益冲突问题达成一致的协调方案,签订行政契约;对一些还不能驾轻就熟地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竞争的企业,政府部门应提供国内外市场调研信息、国际经济活动公共咨询、产业谈判相关技术支持、国际竞争和国外劳工等法律问题等服务,使企业“走出去”能力提高、风险降低。
1.3.3 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融合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长期来看,要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合作网络;成为多个组织交织、多种合作形式并举的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形成被各国普遍接受的经济高度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统一制度体系;成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概需要50年左右,因此,必须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国际经济交往遵循三个发展层次:初级层次是以传统国际货物贸易为主要交往平台,中级层次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平台,高级层次则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平台。与此相对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大致也可分为3个阶段:初级阶段(2015—2025年):贸易畅通与便利化发展阶段,重点放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中级阶段(2025—2045年):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重点依次放在中亚、西亚、欧洲;高级阶段(2045—2065年):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平台实现阶段,在欧亚经济一体化基本框架确立的基础上,融入非洲、大洋洲和美洲,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合作。当然,虽然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异,但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渗透。另外,从战略层面上来说,产业、能源、交通和城市一体化构成了“一带一路”的初级阶段,文化、生态、贸易、金融一体化则是“一带一路”的高级阶段[2]。从短期目标的国内视角看,应以西部为重点,继续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时期,应举全国之力,政策上、财力上大力向西部倾斜。这也是实施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过去西部为支持东部建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比如陕西省为支持东部,积极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以极其廉价的资源供应东部,在今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该是乌鸦反哺阶段了。东部要支持中西部的发展,尤其要快速加强“西—兰—乌”产业带及黄河流域经济带的建设,以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区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样对东部利用这些通道实现自身贸易畅通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关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中国希望通过打造一条向西的经济带,扩大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与全面合作的总体规划,是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通的桥梁。这对我们来说是国家战略,对别的国家只是一种倡议。能否实现合作既取决于我们的诚意,也取决于对方的意愿。而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大国态度,也影响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因此,协调各方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1 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认识各持己见从目前情况来看,南亚、中亚、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对“一带一路”持积极的支持立场,特别是“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得到了丝路沿带国家的普遍响应。但是沿带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利益诉求各异,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决定了它们期待、顾虑、质疑并存,在看重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同时,有的担心中国的战略扩张,有的担心成为中国产品的销售市场,对本国市场和产业链造成冲击,有的担心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有的顾虑自己只是单一过境国、跳板国,有的质疑中国“软侵略”。使得这些国家在开放的程度、合作的深度、执行的力度上常常有所保留。除了沿带国家,其他有关大国的态度也至关重要。美国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对欧亚经济圈和北美贸易区的持久性构成挑战,中国计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新亚太经贸体系,牵制美国重返亚洲,遏制其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和“印太经济走廊”计划[3]。日本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以来积极推动“摆脱战后体制”,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提出“新丝绸之路外交”,企图形成对华战略牵制,希望在中亚地区抗衡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印度与中方就积极推动中印两大市场对接,稳步推进铁路、产业园区合作和孟中印缅经济虽已达成一定共识,但它是谨慎考虑,选择性参与,更偏爱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思路。总体来说,中、俄、欧盟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复兴“丝绸之路”态度较为积极,美、日等区域外大国态度复杂。因此,如何避免遇到阻碍因素和陷入恶性竞争,使各国合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复杂的局面,中方一定要审慎行事,最主要的是要用行动让这些国家更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奉行的互利共赢,共享发展的理念,只有关心对方核心利益,理解对方现实困难,照顾对方现实需求,才可能赢得这些国家的理解和支持[4]。
2.2 求同存异,化异为同,实现各国战略对接
2.2.1 在各国战略共同點的基础上寻求合作[5]在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前后,沿带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如俄罗斯等国的“欧亚经济联盟”、欧盟的“战略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的“2050年发展战略”和“光明大道-通往未来之路”、乌兹别克斯坦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吉尔吉斯斯坦的“持续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粮食”三大兴国战略、土库曼斯坦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印度的“东进战略”(“棉花之路”)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与各国发展战略实现“对接”[6]。研究沿带国家的战略,寻求其共同点,求同存异,化异为同,是推进战略对接、产业以及企业项目对接的基础。欧亚经济联盟在促进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3国要素市场和消费整合的同时,对其它国家树起了“高墙”。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战略,会有助于我们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间签订贸易协定,推动降税,促进各方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欧盟战略投资计划又称“容克计划”,是一项三年内投资3 150亿欧元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法国“新工业法国”战略,旨在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英国“制造2050”认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趋势是个性化的低成本产品需求增大、生产重新分配和制造价值链的数字化。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导的“亚欧互联互通”与欧盟战略投资计划构建泛欧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有许多共通之处。“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法国”、英国“制造2050”等战略都强调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境外经贸合作产业园区”,推动双方在工程承包、计算机等领域的合作。哈萨克斯坦的“2050年发展战略”和“光明大道-通往未来之路”[7],核心是加快运输、油气、经济特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东西方过境枢纽,加速工农业现代化、经济多元化,拓展新产业。乌兹别克斯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实现与国际道路的互联互通;大力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等等。吉尔吉斯斯坦落实“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向国外筹措资金,实现国内外公路和铁路联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粮食”三大兴国战略,涉及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输变电、电信改造项目)等领域。土库曼斯坦“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战略主要方向是加速能源开发;建设融入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油气能源化工等等。蒙古国“草原之路”计划旨在通过运输和贸易振兴蒙古国经济,“草原之路”计划包括直通中俄高速公路、输电线路、铁路扩建、天然气和石油管道扩建5个建设项目,总投资需求约为500亿美元。印度“东进战略”对中国而言,既有扩大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着经济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压力加大的挑战。这些区域性倡议和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也在于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互联互通、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不谋而合,有着广泛的利益契合点。中国有能力与之加强战略合作,实现对接,尤其是在基建、能源、金融、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以自贸区、产业园为依托,开展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2.2.2 创造跨区域合作的共同基础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经济合作的共同基础比较缺乏,严重制约各国跨区域贸易的发展。表现在各国技术标准不一,一些国家的管理体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随意性大,对外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缺乏合理的货币结算方式和场所,沿带基础设施老化和不足,铁路轨距不符合国际标准,资金短缺,物流成本及贸易壁垒较高,各国边界管理机关低效率、不作为甚至贪污腐败,规范和协调方面难度较大等问题,这是跨地区经贸合作最迫切、最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快自贸区、产业园及其贸易协定、贸易议定书的谈判和签署,促进各国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及法律,加大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地区贸易与投资的便利性,创造区域合作的共同基础。
2.3 互利共赢,实现可持续合作发展中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最大受益国,这是不容置疑的。谋求各国的互利共赢,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8];另一种耍大国气派,不顾国力实际。我们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大国的各项责任。
2.3.1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实现长远合作目前经济利益至上,忽略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不少省份都提出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化解本省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完成自身产业升级。不少人希望趁着沿线其它国家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对环保要求限制较低,实现中国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梯度转移。的确过剩产能不是绝对的概念,对我们是过剩的,对有些国家可能是急需的,比如沿带的中亚国家为发展经济,往往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发展重工业。向他们有序转移一批过剩产能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淘汰落后产能,重经济、轻环境,不是推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较低能耗、较低碳排放类行业产品的出口或投资,则会对这些国家造成低端锁定陷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邻为善、与邻共享,必须抛弃眼中只有资源和市场的经济利益至上思维,项目设计时必须兼顾市场赢利与环境责任目标,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共享发展理念,避免短期行为和竭泽而渔。与周边国家一道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与转型机制,寻求可持续合作。在我国具有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可以促进低碳排放类和中等碳排放类、适度控制较高碳排放类、限制高碳排放类产业行业产品的生产、出口和投资。
2.3.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实现人心相通[9]
各国之间有猜疑,主要是缺乏互信。因此,中国政府和企业更应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融于沿带各国社会,取得有效的发展动力和成长空间。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甚至要先期为当地社会做出贡献,广泛开展文体交流、科技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交流、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实现民心相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2.3.3 既不失大国风度,又不能有求必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不少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经济大国,要立足长远,谋求更广阔深远的互利共赢新局面。我国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在某些方面可以考虑给予沿带国家更多的实惠,要让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最先惠及周边国家。所以在一些重大谈判中不能过于强调“等价交换”,在互联互通、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上可以给予相关方更多的实惠。要具有以时间换空间、以近期换远期、以经济换政治的战略眼光。只有你先示诚意,才能得到沿带国家在各项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和优惠。否则即使与对方达成共建工业园区、自贸区等意向,也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对方不配合、不积极的情况。但是,我们的负责也不是没有底线的,必须与国力相适应[10]、与企业实力相吻合。必须坚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如果对方想不通,一味地让中国唱独角戏,帮助其发展,这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实际的,这种项目可以暂时放置,项目成熟一个落实一个。既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盲目冒进。总之,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各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
参考文献:
[1] 王文俊,李 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J].理论导刊,2016(12):89-92.
[2] 赵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绿色产业发展[J].学海,2016(1):137-142.
[3] 马建英.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104-132.
[4] 陈伟光,王燕.共建“一带一路”:基于关系治理与规则治理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6):93-159.
[5] 王洛林.关于“一带一路”的若干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16(4):5-10.
[6] 毛新雅,丁晓钦.“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贸融合发展——结合沿线 14 个国家问卷调查的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6):153-160.
[7] 严双伍,Marlen Belgibayev.中国“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对接合作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6):36-40.
[8] 何茂春,张冀兵,张雅芃,等.“一带一路”战略面臨的障碍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6-45.
[9] 王景华,韩振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多元文化交往与民心相通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5(6):117-121.
[10]张 凯.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双边贸易关系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