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艳
摘 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从兴趣出发,详细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甚至是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呢?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怎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好刀要用在刀刃上。”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课堂生动化,化苦为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堂课能创设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巧妙寻找契机,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从而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时,钱燕飞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这一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将青蛙歌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肯定非常喜欢,课堂又活跃了起来,而且钱老师将青蛙的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一一对应比较,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发现“青蛙眼睛的只数是嘴的2倍,腿的条数是嘴的4倍”这一数量关系,把枯燥的内容融入生动的动物身上,化苦闷为快乐,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文字形象化,化隐为显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面临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不能准确地感知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现其中的问题,导致解决问题出现障碍。因此,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把隐藏的信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解决问题——同数连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3个人”“每人6颗”,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态实物的形式展现給学生,他6颗,他6颗,他6颗,帮助孩子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理解应该是3个6相加。
三、图象动态化,化静为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学生表象的丰富和思维的启发,从而对重难点进行有效的突破。
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以前是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公式。学生会感觉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其实就是一个近似的计算公式,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这就是一个精确的计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设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时,把原来实验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把静态的图形动态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也就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
四、思维直观化,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生活经验匮乏,他们不会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往往只根据外部特征就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所以,采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当遇到一些很难用语言表达,借助教具能达到目的但又浪费很多时间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展现出来,解决教师难以讲清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多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首先抛出两个问题:
(1)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
(2)有12块糖,每个同学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学生列式都是12÷3,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仅仅靠讲,相信大部分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演示中突出本质区别:(1)题分时先从12块糖中取3块分给每人1块,再取3块每人1块直到分完。突出按份数分,一次拿3块,每人分1块,保证每人分得一样多。(2)题分时,先拿3块分给一个人,再拿3块分给一个人,直到分完。突出12块里有几个3块(按一份数分)。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分摆,然后展示,学生能看清分摆的全过程,更加清晰,再通过课件的多次演示对比,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含义,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课堂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这种手段,在使用的“度”上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情境,形成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表象和本质,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的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鲜明,使静态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使困难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更容易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