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派传承的一些思考

2017-08-13 21:59刘文峰
戏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戏校院团流派

刘文峰

关于流派传承的一些思考

刘文峰

作为戏曲同行,也作为山西老乡,参加今天这个研讨会非常高兴。我从大学毕业分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院里的老领导张庚先生、郭汉城先生就跟我们这些年轻人说过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影响我戏曲研究一辈子的一句话。张庚老师说:“研究中国戏曲有几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一个就是山西,还有南方的福建、浙江。”所以,我到了戏曲研究所工作以后,第一次出差就是到山西晋南,到临汾,参加张庆奎先生舞台生活5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那次会议上我就看了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他们这一代人的表演,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现在都是艺术家了。后来我又参加了北路梆子贾桂林、中路梆子牛桂英,这些表演艺术家的舞台活动。因为我是山西人,所以参加山西戏曲方面的活动比较多。我觉得我们艺术研究院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次会议就体现了我们艺术研究院的学风。我们的研究不是纸上谈兵,不是书本到书本,而是把我们的艺术理念跟舞台艺术结合到一块,这种学风在我们这次研讨会上体现得非常好。我们戏曲研究所又回到了当年张庚先生所倡导的学风,这个让我非常高兴。第二,我们艺术研究院还有一个好的学风,就是戏曲研究所作为国家戏曲研究领域的排头兵,或者叫国家队,不仅重视我们自身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还重视和各个省的艺术研究院所、各个省的艺术表演团体的互动和合作。今天的会议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

我们的古人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山西能够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这么多的优秀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有40多位都产生在山西,第一届上戏曲“梅花奖”一共是10个人,有两人就是山西的演员,这真是不得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无论是京剧还是其他剧种,在流派的发展上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流派的发展产生方面反而不如解放以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例外,就是山西戏曲的发展。为什么山西的戏曲队伍发展得比较好,山西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无论是四大梆子,或者是其他地方剧种,出现了新人、新流派,这是需要我们探索的一个问题。

有几位同行谈到了对流派概念的认识,山西的同行也介绍了山西戏曲流派形成的经验,介绍了她们的艺术成就,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流派概念的认识。当然这个流派的概念不是我们戏曲独有的,流派是一个很广泛的名词,具体到我们戏曲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地域流派,一个是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流派。安葵先生也谈到,现在好多人认为解放以后我们京剧没有流派,这个意见只反映了一个方面,就是个人表演艺术的个性方面。确实,新中国成立后流派出现得很少,但是我觉得,京剧在解放以后产生了地域流派,这个应该是大家承认的。除了我们讲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认可的京派、海派,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京剧院,还有西北青海京剧团、新疆京剧团,他们也形成了地域流派。无论从演出剧目,或者是他们的唱腔,跟北京的京剧、上海的京剧是不同的,应该承认他们是一个流派。这个会议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流派形成的条件,现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索:

第一,要探索流派艺术形成的规律。第二,要突破流派艺术发展的瓶颈。第三,要寻找流派艺术发展的途径。这是我们今天研究流派最重要的。我们不是要从概念上承认她是不是流派,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流派怎么能够发展下去,怎么发展能够在戏曲的发展当中起到好的作用。我认为,艺术流派的产生是一个剧种成熟的体现,也是舞台艺术繁荣的表现。第四,艺术流派是个人艺术天赋和集体创造结合的结晶,所以是非常有价值的。

2000年,我们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从那时候起,就把国际上一些文化概念、学术概念引进来。这些年,我一直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我在想,我们的传统戏曲和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这些理念与我们现在研究的艺术流派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戏曲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和联合国公约所提倡的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的传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这些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看,艺术流派的产生和戏曲艺术的精致化、个性化和雅俗共赏的原则是完全符合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艺术流派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有价值的。

我想对目前艺术流派发展的瓶颈谈一点看法。我的研究方向重点在近代戏曲史。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流派的产生出现了问题,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体制问题。从戏曲的产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是艺术创作的体制还是管理的体制,它是自然而然地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这么发展下来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打断了或者说隔断了戏曲艺术创作和管理上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院团完全按照苏联大剧院的模式建立了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和国家级的院团,这种院团的体制对我们戏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越是大的院团,它的发展特别是流派方面的发展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我们的人才在大的院团里艺术创造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像国家京剧院集中了那么多优秀的演员,一层压一层,这种体制有利于艺术家个人天赋的发挥吗?他又有多少舞台实践的机会呢?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我们艺术教育的问题也非常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戏校,包括艺术大学、中专等人才的培养,赶不上解放以前的科班教育。解放以前的科班一期要出多少个艺术家,像富连成、中华戏校这样的科班出了多少表演艺术家!可是现在的戏校,一届学生能出几个像样的演员?这又是一个大问题。这些年搞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现在国家的一些艺术院团的主要演员几乎没有专业戏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问题?关键是我们没有按照戏曲艺术的艺术教育规律去培养人才。现在的艺术院校开了那么多课程,从个人的文化素养来讲确实有提高,但是专业的教育却大大地削弱了。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们艺术流派形成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座的表演艺术团体的同志感受更深。我想在此提出来,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

戏曲的专业性非常强,无论是对戏曲教育,或是对戏曲管理,必须是专业化的,必须按照戏曲艺术自身的规律去做,才能做好。

刘文峰,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戏校院团流派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光明行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