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井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文井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言“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转转腔”这个新流派的打造与形成是比较恰当的。对于宋转转的培养是有的放矢的,打造“转转腔”这个新流派确曾是个梦想,幸好的是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梦想成真。
那是1968年冬天,我还在山西省晋中晋剧团工作。交城县广兴大队邀我去他们村俱乐部帮助排革命样板戏。当时的宋转转年仅10岁,她那银铃般的嗓音与特殊灵巧的口齿,以一曲“抽水机”民歌就把我吸引住了。虽然她的父母都是盲艺人,但转转却有一双极富于表现力而会说话的眼睛。从此,这个小姑娘就让我铭心难忘。我对转转很有培养欲望,但是当时不具备条件,便积极向交城县晋剧团做了推荐。时隔两年后的1970年,转转被破格招收到交城县晋剧团,从此,正式开始了表演艺术生涯。
1977年,交城与吕梁的领导为加强剧团的业务力量,把我由晋中地区调回交城,分配到剧团任业务团长兼导演工作。本来久有培养宋转转的想法,所以首先将此项目列入剧团艺术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随之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特殊人才李静波。李静波原是一名普通乐手,曾在汾阳县文工团工作过,具有厚实的音乐基础和实践经验,加上个人的悟性与才能,确是一名理想的作曲坯子。由于宋转转特殊的声音条件和与众不同的唱腔特点,加上李静波这样有前途的作曲,当时就萌发了创造新流派的一闪念,便决定将静波送到山西大学艺术系作曲班深造,培养专职作曲。由于静波勤奋努力,很快就成为班里的高才生。
当李静波返团后,立即挑起了作曲的重担,很快与转转结成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静波作曲有如下特点:1.首先对剧本与剧中人物理解深、吃得透,并能通过音乐唱腔充实导演构思。2.善于巧妙地运用旋律与音符准确而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3.作品有新意与时代感,并能不断融入改革创新成分。4.能够根据演员的声音条件扬长避短,显美遮丑。5.是个既能作曲又能配器的全把式。6.尤其注重声调、音符、字眼的结合,在以唱腔口语化体现剧种特色方面更是他的强项,这一点对“转转腔”的字正腔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李静波的声音虽然不善于给演员示范,但转转却能领会他的意图并能创造性地发挥。由于唱与曲相辅相成配合默契,致使“转转腔”迅速升华,这一点可以从转转所排演剧目的时间顺序以及难易程度比较,得以有力的证实。
宋转转在10年时间内共排演过大戏15部,小戏3折(其中包括现代戏),实践证明她不仅在唱腔上表现超人,还是一个具有理解力、模仿力、表现力与创造力的演员。1978年12月至1985年10月是她在唱腔艺术上的成熟期与成名阶段。这10年期间,排演过的剧目有《游龟山》《珍珠塔》《玉蝉泪》《杜十娘》《游西湖》《满盘错》《花中君子》《杏花酒仙》《姐妹皇后》《洪湖赤卫队》等,每个戏基本担任主角,大部分戏都成为她的代表剧目。“转转腔”流派的成型、巩固到发展也形成一个规律:每排两个重头戏后就要歇缓一段,说歇缓不是彻底休息,而是利用排分量较轻的剧目的时间,对“转转腔”进行研究总结,熟练提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使“转转腔”更加理性化,保持稳步前进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利用这些时间拓宽演员的戏路,提高演员的整体素质。例如,通过几次参加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而开阔眼界,交流学习进行充电。又如声带出了问题,借去上海治疗嗓子期间学习了科学发声方法,咽音唱法就是这一次掌握的。另外,学练了喷火、水袖等多种特技专功,给转转的唱腔艺术做了强有力的烘托与配套。
由于三人打造“转转腔”的目的明确,所以在长时间的合作中形成了自然分工:文井出题把关,静波作曲创腔,转转演唱体现,这样的良性循环从未走过弯路,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与李静波对“转转腔”的打造始终采取先宽后严,宽严结合的方法。在草创初期,有意识地放宽对转转的限制,充分调动她的自创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开始从严要求、加大难度、逐渐规范,以剧中人物的需要而做出标准唱腔。我的分工是出题把关,但真正渗透到“转转腔”中的成分还是以优美的唱念与准确而形象的导演解释,所以“转转腔”是导、表、音三者的联合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得在80年代中期,当“转转腔”广泛传播的同时,群众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交城剧团有三宝,其他剧团比不了,转转唱,文井导,静波的曲曲配得好。这就是“转转腔”团队精神的具象化。时至今日,我们又积极地利用高科技互联网传承“转转腔”,形式变了但分工仍然不变,转转在她的交流群里组织与指导,静波完善唱腔并提供资料,文井坐阵进行点评,三人共同为这个年轻流派的传承而继续拼搏。
文井,男,吕梁市艺术学校原副校长,国家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