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晶,赵凯,牛影影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 经济管理学院,b. 应用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
——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
孙晶晶,赵凯*,牛影影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 经济管理学院,b. 应用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和理念之一,其中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与平衡区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发展现状,从构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出发,综合运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及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确定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模型及其比较方法,并根据2004-2013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个别年份略有下降,且主销区最高,主产区次之,平衡区最低;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际存在较大差异,区内发展不平衡。因此,今后应建立粮食主产区商品粮调销补偿基金,完善其运行模式,激励耕地使用者不断提升土壤肥力,调整作物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利益补偿;区域差异;指标体系;熵权法
Abstract:Coordinated regin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and ideas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 in whic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the grain producing areas, the grain distribution areas, and the grain balancing areas is a key component for achieving the objectives of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from 2004 to 2013, and applying the entropy, variation coeffcient, and expert scoring method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and empirically assessed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shows a continuous upward trend with some exceptions in few years. The grain distribution areas rank the frst i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following by the grain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rain balancing area. Great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ternal imbalance exist simultaneously among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establishing grain compensation fund system and its operating model in the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encouraging cultivated land user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by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adjusting crop structure.
Key words:grain producing area;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nefit compens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 index system; entropy method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差异尤其令人关注。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区,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1]。但由于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粮食生产成本与粮食价格背离[2],比较效益低;加之我国实施的粮食生产财政补贴制度导致产粮大县呈现“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现象[1],粮食主产区利益受损严重,致使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逐步萎缩。2003年,国家确定了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粮食主产区;周小平等[3]运用2008年数据进行测算,粮食主产区降低为11个,具体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新疆;李丰[4]运用2013年数据进行测算,粮食主产区进一步降低为8个,具体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此外,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空间规划的实施,使得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在区域功能定位、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农民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二者发展很不协调。为扭转这种局面,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5],定量测算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确定引起差异的成因,这对于建立粮食生产利益平衡机制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关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功能区的划分[3-4]、空间分布[4,6]、粮食产销区利益差异的成因[2,7]、粮食主产区相关政策研究[1,8]及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平衡机制的建立[5]等方面。纵观现有研究,一方面,学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定量方面测定区际差异的研究偏少,不能确切衡量区际差异的度;另一方面,在现有区域差异研究中,没有单独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视角进行差异分析。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区域差异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模型,并运用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明确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区际和区内差异,基于粮食生产正外部性视角,突出体现三大粮食功能区的矛盾所在,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穷省补富省”问题,进一步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增强人们对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的认知,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粮食主产区作为提供农产品的主体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被赋予更多的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及安全的责任,并严格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及城镇化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主产区的发展机会,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以工业化及城镇化为主导的主销区却没有相应的责任,造成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权责分配的不对等。同时,由于粮食生产的正外部性、粮食财政补贴制度的实施、粮食生产比较收益较低以及区际粮食贸易中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造成穷省补贴富省,粮食主产区利益严重受损,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1]。此外,根据公共政策损益补偿理论,不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粮食安全战略,均属于公共政策的范围,其正外部性效应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在落实类似政策和规划之时,更多的强调各个区域“应该怎么做,且必须这样做”等问题,而缺乏公共政策损益补偿机制,即应该对实施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落实这些公共政策而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19]。因此,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看,粮食主销区应对粮食主产区从事粮食生产进行利益补偿。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有利于调动主产区政府抓粮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有利于粮食主销区消除粮食短缺的担忧,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在保障国家整体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1 研究方法
2.1.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在广泛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三大粮食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综合发展水平,首先筛选出25个评价指标[9-13]。在对指标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基于指标选取的可获得性、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等原则[14],最终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构建出包括19个指标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1.2 指标标准化 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需要在评价前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本文运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进行标准化处理[15]。正向指标计算方法为:
负向指标计算方法为:
2.1.3 确定权重 考虑到权重确定的重要性和可解释性,本文运用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16],具体是通过对变异系数法、熵权法及专家打分法确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熵权法。根据熵权法的基本原理,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信息熵值计算指标权重[17],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j1为熵权法对某一指标赋予的权重;Ej为熵值;zij为指标的比重值,即第i个省份的第j个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m含义同上。
2)变异系数法。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若某一指标值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上的变异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所代表子系统的发展越不稳定或不均衡,从而在实现系统功能的过程中难度越大,需要予以较多地关注,在评价系统功能时应该赋以较高的权重[13]。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j2即为变异系数法对某一指标赋予的权重;μj、σj和y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和平均值;n含义同上。
3)专家打分法。本文邀请了35名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该指标体系下各指标权重(wij3)以及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三种方法的结构进行权重赋值(αt),并计算出专家打分法的各指标平均权重。经计算,专家打分法确定的三种方法的权重αt分别为0.10、0.25、0.65。
4)综合权重的确定。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确定出各指标的综合权重wij(表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j为各指标的最终权重;wijt为分别使用上述三种方法所确定的指标权重;αt为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的三种方法的权重,其中t=1,2,3。
2.1.4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确定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对应权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确定方法如下:
式中:Qij为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wij为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含义同上。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用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2014)及相关政府网站数据。本文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采取不变价计算处理指标体系中的价值量指标,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2)本研究评价数据范围确定为2004-2013年。其理由如下:①国家在2003年对粮食功能区进行了划分,故评价起点确定在2004年;②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在2014年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变动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使得数据在时间序列上不存在可比性,因此,评价数据终点确定在2013年。
3)对于区域医疗水平的衡量,现有文献常用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两个指标。考虑到这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共线性,本文基于频度分析,分别在中国知网中以“关键词+社会”进行搜索,所得的搜索篇数作为此指标在学术期刊和公共视野中的出现频数,筛选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8];
4)对于平均预期寿命指标,本文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考虑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数据每五年公布一次,由于2000年人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各省1990年以来人口变动调查公布的死亡率对2000年人口普查死亡数据修正后计算的,本文中选用1990年及2010年数据。根据数据插入法[18]的思路,2004-2013年期间缺失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按照公式(8)确定。
式中:yi为第i年的人均预期寿命递推值;y1为1990年人均预期寿命;y2为2010年各省人均预期寿命数据,i为年份数。
根据以上研究方法,在对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方法确定的权重及实际数据,对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了2004-2013年各省份的综合评价结果(表2)。
3.1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征分析
1)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在个别年份呈现波动(表3)。2004-2013年,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473增加到0.510,增加了0.037,年均增幅为0.8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1%),且年际间有小幅波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主销区由0.586增加至0.613,增加了0.027,年均增幅为0.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衡区由0.427增加至0.462,增加了0.034,年均增幅为0.86%,高于全国水平。此外,与2012年相比,2013年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减少了0.008,降幅为1.58%,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粮食平衡区比上年减少0.006,降幅为1.24%;粮食主销区比上年减少0.005,降幅为0.83%,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
2)主销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主产区次之,平衡区最低(表3)。以2013年为例,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与平衡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0.510、0.613和0.462。粮食主销区分别高出主产区和平衡区0.103和0.152,增幅分别为20.23%和32.84%;主产区高于平衡区0.048,增幅为10.49%。粮食主销区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除闽、琼外,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均处于全国前十名。粮食主产区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蒙、吉、黑、苏四省表现较为突出,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中较为靠前。产销平衡区除中部的山西省,其余均为西部省份,由于自身条件、外部经济环境、文化观念及制度因素的制约,导致经济增长率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2 三大粮食功能区区际差异分析
1)主产区与主销区间。从绝对差异看,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的差异变动趋势基本稳定,在0.1左右浮动(图1)。从相对差异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总体略有下降,由2004年的19.24%下降至2012年的16.18%,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在2013年增至16.82%(图2)。究其原因,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指标对于二者差异的贡献度分别为40.41%,34.88%和24.71%(表4)。
在经济指标方面,主销区远远优于主产区。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看,北京市与河南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值在逐年下降,由2004年2.42∶1降至2013年2.16∶1,其中在2005年比值最大(2.56∶1);但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由2004年的3 617.1元增至2013年的9 862.2元。人均GDP由2005年的4.0∶1下降到2010年的3.0∶1再降至2013年的2.8∶1,但差距却增大,二者差距分别为34 098元、49 410元和60 4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GDP差距的不断拉大,说明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相对粮食主销区而言,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牺牲了发展二三产业的机会。
表2 2004-2013年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2004-2013
表3 三大粮食功能区平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Table 3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在社会指标方面,尽管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但当前差距仍然较大。以北京和河南为例,在城镇化水平指标方面,在2004-2013年间,北京由79.53%上升为86.29%;河南由28.91%上升为43.80%。由于河南上升的速度更快,使得二者之间的差距缩小,但仍存在较大差异,2013年北京的城镇化水平高出河南42.49个百分点,是河南省的1.97倍,表明严格的耕地保护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主产区与产销平衡区间。从绝对差异看,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平衡区之间的差异变动趋势基本稳定,维持在0.049左右(图1)。从相对差异看,二者之间的差异变动围绕9.92%上下波动(图2)。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指标,其贡献度达到74.64%(表4)。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来看,2004-2013年河南省与陕西省的农民纯收入之比呈现“倒U型”,由2004年的1.37∶1上升至2007年的1.46∶1,之后缓慢下降至2013年的1.30∶1;但其收入的差距持续扩大,由2004年的686.7元增至2013年的1 972.7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区位优势造成的,平衡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基础薄弱、吸引外资能力弱等均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1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分析(2004-2013)Fig. 1 Analysis of the absolute gap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2004-2013)
图2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分析(2004-2013)Fig. 2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gap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2004-2013)
3)产销平衡区与主销区间。二者的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变动呈现出波动下降,二者间的绝对差距由2004年的0.159降至2013年的0.152(图1);二者间的相对差距由2004年27.09%降至2013年的24.72%,下降了2.36个百分点(图2)。在2005年差距最大,绝对差异为0.168,相对差异为28.11%(图1,图2)。这就表明主销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产销平衡区。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指标对其差异的贡献度分别为51.39%,26.72%和21.90% (表4)。主销区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快速的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其环境压力。而平衡区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进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3.3 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内差异分析
表4 2013年三大粮食功能区差异比较分析Table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gap of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in 2013
运用方差分析说明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波动情况,主销区方差最大,主产区次之,产销平衡区最小(表5)。从各区域内部年际波动看,主产区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从2004年的0.064增至2007年的0.067,之后减少至2011年的0.065;主销区呈现波动下降,从2004年的0.125上升至2005年的0.130,之后波动下降,至2013年下降至0.123;平衡区波动上升,自2004年的0.031降至2005年0.028,再缓慢上升至2013年的0.035。2013年粮食主销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最高的为北京市(0.813),是最低值海南省(0.481)的1.69倍;粮食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始终为区域的最高值(0.631),是最低值河南省(0.445)的1.42倍;粮食产销平衡区最高值为重庆市(0.508),处于全国第13名,是最低值贵州省(0.417)的1.22倍(表2)。粮食平衡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第一产业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较高,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吸引投资能力很弱,农民收入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主产区由于气候、土壤、技术等资源禀赋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种植业比重较大,但由于国家空间功能规划的实施,其非农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主销区经济发展基础好,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较强,农民收入水平高,区域经济增速最快。
表5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波动情况Table 5 Fluctuating status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在个别年份呈现波动。2)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主销区最高,主产区次之,平衡区最低。3)在区际差异方面,主产区与主销区间从绝对差异看,二者之间的差异变动趋势基本稳定,在0.1左右波动;从相对差异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总体略有下降。主产区与产销平衡区间从绝对差异看,主产区和平衡区之间的差异变动趋势基本稳定,保持在0.049左右;从相对差异看,二者之间的差异变动围绕9.92%上下波动。产销平衡区与主销区间的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变动呈现出波动下降。4)在区内差异方面,粮食主销区省份间差异较大,主产区居中,平衡区最小。
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面选用19个指标构建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众所周知,对于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其内含的指标数量也不完全相同。本文综合运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及专家打分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根据专家打分确定出了三种方法的权重结构,具体分别为0.10、0.25、0.65。总体来看,专家打分法的权重远大于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的权重之和,可见,在众多的确定方法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专家打分法。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主产区的权益,增强粮食生产动力,必须加快建立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多元化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特提出以下建议:1)国家应制定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的具体方案和政策,从而提高粮食主产区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粮食安全战略[19]。在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下,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等应尽快建立以粮食净输入量为依据的商品粮调销补偿基金及其运行模式。建议该基金主要由国家财政和主销区上缴的粮食生产补偿资金两部分组成,即将中央与主产区间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与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结合起来。由粮食调入的主销区地方财政按每千克粮价10%-15%的比例提取基金,并将其转移支付给相应的主产区地方政府,用于改善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农户种粮补贴,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种粮的积极性[1]。同时,根据近邻原则,产销区互相配对,建立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主销区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鼓励主销区涉农企业与主产区有关粮食生产、流通、储藏等环节进行跨区域合作,配套优惠政策,延长主产区粮食生产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主产区农户收入。2)主产区应积极推进农业供给的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土壤肥力工程,积极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安全生产,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以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核算为依据的耕地资源补偿机制,这是我国切实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20]。
[1] 魏后凯, 王业强. 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J]. 经济学动态, 2012(11): 49-55.
Wei H K, Wang Y Q. The theories basis and policy orientation for supporting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2(11): 49-55.
[2] 解宗方.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3): 281-285.
Xie Z F. Analysis of incoord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rain production: A case in Henan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3): 281-285.
[3] 周小平, 宋丽洁, 柴铎, 等. 区域耕地保护补偿分区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9): 1546-1551.
Zhou X P, Song L J, Chai D, et 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zoning of externalities compensation for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9): 1546-1551.
[4] 李丰. 基于产销平衡视角的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6): 50-56.
Li F. Research on regional grain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J].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15(6): 50-56.
[5] 杨建利, 靳文学.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2): 129-134.
Yang J L, Jin W X.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sales area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2): 129-134.
[6]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空间格局演变[J]. 农业技术经济, 2015, 11(11): 46-52.
Wu J Z, Zhang J H,Kong F T.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grain producing and demand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5, 11(11): 46-52.
[7] 张海姣, 张征, 张正河. 粮食跨区交易: 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J].经济体制改革, 2013(4): 85-88.
Zhang H J, Zhang Z, Zhang Z H. Grain inter-regional trade: Sharing responsibility and benefit[J]. Reform of Economics System, 2013(4): 85-88.
[8] 乔鹏程. 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14, 22(6): 81-84.
Qiao P C. The research of interest-compensation policy in grain producing areas[J].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4, 22(6): 81-84.
[9] 杜凤莲, 董竞泽, 高国鹏. 技术效率、全要素增长率与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以内蒙古为例[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5): 90-97.
Du F L, Dong J Z, Gao G P. Technical effciency, decomposi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Inner Mongolia Province[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5): 90-97.
[10] 李洁, 赵锐锋, 谢作轮. 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J]. 经济地理, 2015, 35(12): 168-175.
Li J, Zhao R F, Xie Z L.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of Gansu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2): 168-175.
[11] 逯进, 陈阳, 郭志仪. 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异——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耦合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3): 31-43.
Lu J, Chen Y, Guo Z Y. Social welfare,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Based on the coupl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2(3): 31-43.
[12] 李媛, 任保平.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J]. 经济学家, 2015(1): 42-49.
Li Y, Ren B P. The evaluation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efore reforming and opening[J]. Economist, 2015(1): 42-49.
[13] 李名升, 佟连军. 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5): 105-111.
Li M S, Tong L J.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indices system for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5): 105-111.
[14] 张军涛, 刘建国. 辽宁区域发展差异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9(8): 117-124.
Zhang J T, Liu J G. A comprehensive fuzz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crepancy in Liaoning Province[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9(8): 117-124.
[15] 张碧, 高成凤, 张素兰, 等. 四川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1): 171-177.
Zhang B, Gao C F, Zhang S L, et al. Sustainable land use study and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J].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1, 24(1): 171-177.
[16] 程启月. 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30(7): 1225-1228.
Cheng Q Y. Structur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confirm the weight of evaluating index[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0, 30(7): 1225-1228.
[17] 任崇强, 翟国方, 吴云清. 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10): 11-19.
Ren C Q, Zhai G F, Wu Y Q.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ystem vulnerability research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fuencing factors[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5(10): 11-19.
[18] 费威, 刘心, 杨晨. 基于MFA和DEA的区域经济环境效率评价——以辽宁省为例[J]. 生态学报, 2015, 35(11): 3797-3807.
Fei W, Liu X, Yang C.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ciencies based on material fow analysis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11): 3797-3807.
[19] 赵凯.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M].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Zhao K.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Mod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M]. Yangl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ess, 2016.
[20] 赵凯, 张瑞, 曹慧.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运行机制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6): 960-967.
Zhao K, Zhang R, Cao H. Study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fund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6): 960-967.
(责任编辑:王育花)
The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ap analysis of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neft compensation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SUN Jing-jing, ZHAO Kai, NIU Ying-ying
(1.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 Applied Economics Research Center,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F3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7)04-0581-08
10.13872/j.1000-0275.2017.0054
孙晶晶, 赵凯, 牛影影. 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4):581-588.
Sun J J, Zhao K, Niu Y Y. The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ap analysis of the three grain function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neft compensation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4): 581-58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5XJY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63014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4P21)。
孙晶晶(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E-mail:sunjj@nwafu.edu.cn;通讯作者:赵凯(1971-),男,宁夏固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等,E-mail:zhaokai@nwafu.edu.cn。
2016-09-06;接受日期:2016-12-26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Western Project of China (15XJY010);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nd Planning Fund Project of Education Ministry (13YJA630141); General Project of Social Science Fund of Shaanxi Province (2014P21).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Kai, E-mail: zhaokai@nwafu.edu.cn.
Received 6 September, 2016;Accepted 26 Decemb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