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琴,吕杰*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与规模变动反应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的调查
张慧琴1,2,吕杰2*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研究农户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与种粮行为变动影响有助于政府明确政策实施效果,调整政策措施,缓解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改革压力。以黑龙江省为例,在调查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与规模变动反应基础上,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粮农种粮规模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农户种粮行为变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很高,达80%以上。农户粮食生产收入增加会促使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农户认知的粮食补贴对其粮食生产越起作用,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量越多且价格越合理,农户扩大种粮的积极性越高。农户在当地找非农工作越难,越倾向于扩大种粮面积;农户家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和承包耕地面积的多少对其种粮规模变动不显著。研究表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粮食补贴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因此,未来主产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调整中,政府需要构建粮食价格与补贴的融合机制,要分层次分类别对农户进行重点补贴,要加大对农户生产投入产出的补贴。
粮食生产补贴;农户认知;规模变动;种粮反应;黑龙江省
Abstract:Studying farmer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changes to grain subsidies can help the government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o adjust policy measures, and to ease the pressure of the structure reform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and supply. Based on a survey data of grain produc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examined farmers’ cognitive reactions to grain subsidy policies and analyzed the infuencing factors of production scale change and planting behavior changes by an ordinal Logistic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wareness and satisfaction of farmers on grain subsidy policies is over 80%.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from grain production and farmers’cognition of the effects of grain subsidy policies on grain production can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grain production. More investment on agricultural inputs with reasonable prices can increas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expand grain production. Fewer off-farm job opportunities also promote grain production expansion.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labors in the households and the size of the contracted farmland do not impose any significant impacts on grain production expansion.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in direct subsidy policy has improved the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production 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grain production scale food subsidies played a role of compensation for farmers’ income. Therefore, for the future adjustment of grain subsidy policie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grain price and subsidy policies, to subsidize farms according to their levels and categories, and to increase farmers’ input and output subsidies.
Key words:grain production subsidies; farmer’s cognition; scale change; grain production reac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粮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以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为基础,合理有效的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其种植行为的变化。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既带来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连年增长,又出现了粮食进口量和库存量的双增矛盾,以及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等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及粮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1]。从农业政策角度看,这些改革意味着要从我国现行的粮食收储政策、价格支持政策和粮食补贴政策三大粮食政策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就目前各项政策改革的指向来看,一是对东北大豆采取目标价格改革,实施以市场定价为主,通过目标价格补贴种粮农户收益;二是调整了东北主产区玉米临时收储,增加了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三是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保护耕地地力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些改革倾向于对粮食生产者农户提供直接补贴,是符合国际农业政策支持发展要求和规律的[2]。因此,研究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分析农户政策认知对其种粮行为的变动反应,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调整、改进与发展的对策,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有的文献中,基于农户视角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分析的文献很多。从调查区域看,分别涉及到河北、河南、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吉林等粮食主产区的农户调查[3-5];从调查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一是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践效果分析[6-7];二是对农户种粮意愿与积极性的影响,调查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以及农户种粮意愿等[8-10];三是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等[11-12]。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部分研究认为粮食补贴对粮食生产种植面积、产量和生产投入没有影响[13-14],对种粮收益及农户收入有一定作用[15],对农户种粮积极性存在差异;部分研究认为粮食补贴对激发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有显著正面效应[16-17],对低收入者收入效果显著[18],对农户粮食生产投资[19]、农户种植行为有积极作用。
基于以上文献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户对粮食直接补政策的评价有一定差异,粮食补贴政策对其粮食生产影响效果也不一。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区域农户耕地资源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等禀赋不同,农户粮食生产经营的状况与目的性有一定区别,那么,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可以调动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是否有作用以及作用效果如何,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反应如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深入分析,现有的政策反应,更多停留在农户的种粮意愿和积极性等主观层面,考虑实际种粮规模变化的较少,以农户对政策认知为前提分析农户种粮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明确政策的实际效果。部分学者分析认为,耕地规模、资本流动性等是影响粮食补贴政策作用效果的因素[20-21]。为此,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种粮农户的典型调查,分析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状况,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一步探讨农户政策认知对其种粮规模变动的影响,为地方政府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政府提供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实施的具体对策建议。
图1 农户粮食生产的行为产生过程Fig. 1 Diagram of farmers’ grain production behaviors
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及其种植规模变动反映了农户对政策的态度认知到生产行为变化及决策的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如图1所示,人的行为由行为意向而产生,人的行为意向就是人根据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结果,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对认知信息的态度和对准则的认知以及与他人意见一致的动机水平,对行为结果认知信息态度主要表现为农户在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下进行粮食生产的收入预期,特别是对于以粮食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农户,其生产行为动机在于追求收益最大化,因而,行为态度可以表现为预期价值。而对准则认知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观规范,是影响个体行为意向的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与组织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在此则可以表示为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主观状况。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对相关控制因素的认知。行为控制因素包括个人感知所拥有的资源与机会多少对其行为控制力的强弱,在此表示为农户所拥有的耕地资源禀赋以及从事非农就业的机会等,这些行为意向会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产生作用,进而做出实际行为的变动。
基于以上农户粮食生产行为过程分析,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意向产生行为变动,而通过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户粮食生产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加与否,与粮食生产补贴投入关系不是很大。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补贴户均规模较小,不足以影响资金与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商品化程度高,农户收入以粮食生产收益为主,因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户即使没有粮食生产补贴也会投入相应的生产资料以达到收益最大化。所以,这里只考虑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动来反映农户粮食生产决策行为。
从农户粮食种植规模变动反应的理性和计划行为过程来看,影响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生产的预期价值、政策认知以及资源与机会认知等。农户粮食生产的预期表现为粮食生产收入预期,粮食生产收入越高,农户种粮积极性越高,越愿意多种粮。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评价,如果认为补贴对生产起作用,也就是补贴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则农户越倾向于扩大种粮面积。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量增加会降低农户扩大种粮的意愿,生产资料价格越合理意味着农户越愿意多种粮。农户家庭中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越多,农户在当地找非农工作的越困难,农户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多,农户越倾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2.1 数据来源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1 586.6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1.75%,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是耕地规模相对较大的省份,也是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先行省份。本文选取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典型调查区域,从主产区农户视角调查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效应,一方面考虑到耕地规模及其土地资源禀赋让当地农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以粮食生产作为主营业务,粮食补贴对其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农户包含农场农户、地方(农村)农户和承包地农户,享有的补贴总额及其对土地的使用有差异,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同一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的粮食补贴效应。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14-2016年期间,通过对黑龙江省各个农场农户和农村农户的典型调查,了解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状况与反应,进一步客观反映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其中,农场农户调查范围包括依安农场、庆丰农场、江川农场、红卫农场、查哈阳农场、富裕农场、七星农场、友谊农场、八五八农场、七星泡农场、双鸭山农场、引龙河农场等12个农场作为典型区域进行抽样调查,获得384份调查问卷,经过筛选后其中有效问卷为2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9.3%。农村农户调查区域范围涉及全省12个地级市(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30多个县共获得232份农户调查问卷,其中163个为有效样本,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2%;总有效样本数为457户。
2.2 模型构建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农户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动情况,这一变动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可以是增加、减少或不变。为了分析一个多分类被解释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本研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种粮面积变动的概率与其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及重要程度,模型为:
式中:p代表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动的不同等级概率,1为减少;2为不变;3为增加,取值大的类别作为参照组。xk代表影响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因素,包括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及其相关行为态度与感知。
2.3 变量选择
在前期理论分析假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农户粮食生产收入、农户家庭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农户承包的耕地面积、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作用的评价、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变化、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合理性、农户在当地找非农工作的难易程度作为影响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动的因素。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Table 1 Variable description
3.1 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状况
从农户认知的粮食补贴类型来看,96.3%的农户都把粮食直补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补贴,说明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认知度最高。在询问农户认为政府给予粮食补贴的主要原因时,47.1%的农户认为是由于种粮收益低以补贴来保障其最低收入,26.4%的农户认为是由于化肥等农资涨价导致成本高了,以补贴来弥补其高成本,还有22.1%的农户认为是国家为了稳定民心提高种粮积极性而给予的补贴(表2)。
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调查显示,55%的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表示基本满意,15.7%的农户认为是满意,10%的农户认为是非常满意,16.4%的农户认为不满意,2.9%的农户认为非常不满意,说明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满意高达80%以上,而不满意的农户主要是由于租种他人土地而没有获得补贴的农户。
表2 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的调查Table 2 Survey of farmers’ cognition on grain production subsidy policies
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促进其种粮积极性的认知调查表明,80%的农村农户认为粮食补贴政策对其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对于农场农户有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政策对其粮食生产有积极作用,而没有得到粮食补贴的租赁土地承包户则持相反态度,说明种植规模越大,得到的补贴越大,越有助于促进其种粮积极性。当问及“如果没有粮食补贴,农户种粮积极性是否会减弱或放弃种粮”时,65.2%的农户种粮积极性会减弱,但其中44.2%的农户不会放弃种粮;而34.8%的农户则认为不会减弱其种粮积极性,这部分农户大多是没有得到补贴的租赁承包户。
农户感知的“粮食补贴对粮农收入的影响”调查中,77.1%的农户认为粮食补贴对其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22.9%的农户则认为没有促进作用。农户认为粮食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中,粮食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单产的增加,再次是耕地面积增加和补贴政策的结果,以及品种和技术的影响;认为种植粮食收入没有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提高。
农户感知的“粮食补贴对粮农生产投入的影响”中,81.9%的农户认为其粮食生产资料投入(化肥、农药、种子等费用)增加了,18.1%的农户认为并没有增加投入。究其粮食生产资料投入增加的原因,其中有15.8%的农户认为因为有了补贴,52%的农户认为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的,14.2%的农户认为是农资投入量本身增加了。实施粮食补贴后,26.6%的农户预期粮食收益会增加而增加了农业劳动投入,60.4%的农户认为补贴对其影响太小了对其劳动投入没有影响,因而,未增加劳动投入,13%的农户则因为从事了非农劳动而减少了劳动投入。对于粮食补贴是否降低了农户种粮风险而言,68.4%的农户认为补贴太少了对其种粮风险无影响,31.6%的农户则认为可以弥补部分成本,而94%的农户认为粮食补贴政策应该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3.2 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本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种植品种。对于水稻种植而言,需要的劳动投入较大,包括劳动时间较长、劳动过程繁多等,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劳动力的多少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户均农业劳动力人数为2人,且以男性为主。其中,农户家庭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人的有82户,占样本总量的18%;农户中有2个农业劳动力的314户,占样本总量的68.7%;农户中有3个农业劳动力的49户,占样本总量的10.7%;农户中有4个农业劳动力的12户,占样本总量的2.6%。被调查者年龄分布在30-55岁之间,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40.52岁。在家庭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7.4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0.11%,高中及以上程度者占11.77%,说明绝大多数家庭的劳动力达到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样本中农场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为11.7 hm2。其中,玉米作物播种面积小于等于10 hm2的样本农户数量最多,达132户,占样本总量的82%;播种面积在10-20 hm2的农户为22户,占总样本总量的13.7%;大于20 hm2的农户仅有7户,仅占4.3%。水稻作物播种面积小于等于10 hm2的样本农户为112户,占样本总量的50.2%;10-20 hm2的农户为88户,占样本总量的39.5%;播种面积大于20 hm2的样本农户为23户,占样本总量的10.3%(表3)。
表3 不同粮食播种面积样本农户的数量及所占比重Table 3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farmers in different grain planting areas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近几年种植粮食收入是否增加”的问题,以此来反映农户对种粮收益的预期,因为农户的收入预期都是以近年来的总体收入水平来衡量的,是长期效应的结果,这样就避免了短期内的收入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农户扩大生产投入的效应,可以有效衡量收入预期对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从样本结果来看,认为近年来收入增加的农户有311户,占样本总量的68.05%,认为近年来收入没有增加的农户有146户,占样本总量的31.95%。
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满意高达80%以上,而不满意的农户主要是没有获得补贴的农户。农户认知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是否有作用”的调查显示,85%的农户认为粮食生产补贴对粮食生产有作用,15%的农户认为粮食生产补贴对粮食生产无作用。
在农户生产资料投入方面,有68户认为化肥等农资投入量没有增加,占总样本的14.9%;有389户认为化肥等农资投入量增加了,占样本总量的85.1%。有231户认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合理,占样本总量的50.5%;有226户认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合理,占样本总量的49.5%。
样本农户中有39户认为在当地找非农工作容易,占样本总量的8.5%;有250户认为在当地找非农工作一般,占样本总量的54.7%;有168户认为在当地找非农工作很难,占样本总量的37.8%。
3.3 农户种粮面积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从似然比检验结果来看,P=0.000,说明模型中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不为零;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拟合较好;连续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随着该变量值的增加,被解释变量为更高等级的可能性也增加。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户粮食生产收入是否增加、粮食补贴对生产是否有作用、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量是否增加以及价格是否合理、农户在当地找非农工作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动的显著因素,而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户承包耕地面积并不是影响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动的显著因素(表4)。
1)农户收入增加会促使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户生产行为受利益诱导,也就是种粮行为决策受农户生产收入预期决定,预期收益越高,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粮。而农户生产收入预期又取决于其前期粮食生产收入是否增加,如果收入增加,农户会倾向于继续种粮或增加种粮投入,否则,就有可能减少种粮面积,因而,农户粮食生产收入是否增加可能会影响农户种植行为决策,会成为农户扩大种粮面积的一项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黑龙江省而言,粮食生产是当地农户主营业务,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政策的倾斜,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户如果认为近年来收入增加,则会增加其未来粮食生产预期,为了增加预期收入,就会扩大其粮食种植面积。
2)农户认为粮食补贴对其粮食生产越起作用,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粮。在调查中不仅设计了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类型、内容以及满意度的认知调查,还对农户认知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作用进行询问,发现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持有积极态度,按照理性行为理论,说明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主观态度决定了其行为意向,进而促使其生产行为的产生,农户对政策的积极评价会促使其种植规模的扩大。
表4 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动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Infuencing factor analysis of grain planting area changes by the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3)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量越多以及价格越合理,农户扩大种粮的可能性越高。粮食生产中化肥等农资投入量的增加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在短期内价格和产量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收益会降低,进而会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会对种植粮食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同样,在农资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或者如农民所言的不合理),也会增加粮食生产成本,缩减种粮收益,影响农户种粮决策行为,可能会促使种粮面积的变动。因此,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以及投入产出的逐渐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量越多,产出相对越高,其收益才有可能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户粮食生产成本随之增加,对农户种粮收益产生影响。因而,通过询问农户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否合理,可以反映出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意向的预期价值,影响到农户种粮行为的变动。
4)农户在当地越不好找非农工作越倾向于扩大种粮面积。农户在当地找非农工作的难易程度反映出农户兼业的空间与可能性,如果非农工作难找,意味着农户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在粮食生产上以期获得更多收益,相反如果非农工作容易找到,则增加其兼业的可能性,会减少其对种粮的关注。
5)农户家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对其种粮规模变动不显著。农业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生产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说家庭中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越多,越有可能分配较多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种植。然而,实证结果表明家庭农业劳动力的多少对其种粮规模变动无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农户承包耕地面积有限,所需劳动力人数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农业机械化条件下农户种粮收益并非完全受制于劳动力的数量,为了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可能会从事其他非粮生产经营活动,因而,种粮规模变动与农户家庭从事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并非相关。
6)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多少对其种粮规模变动不显著。从样本农户粮食产出来看,播种面积小于等于10 hm2的玉米和水稻农户的平均单产分别为12 645.4和9 229.5 kg/hm2,播种面积在10-20 hm2的玉米和水稻农户的平均单产分别为11 380.2和8 100.0 kg/hm2,而播种面积大于20 hm2的玉米和水稻农户的平均单产分别为11 828.6和8 547.0 kg/hm2。由此得出,玉米的单产水平高于水稻的单产,且小规模农户的单产水平最高,其次是大规模农户,中等规模的反而最低。从玉米和水稻作物的生产收益来看,水稻农户的年平均纯收益要大于玉米农户,而且规模越大收益也越高,一方面体现出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得益于水稻的出售价格相对较高。从农户粮食出售的价格来看,播种面积小于等于10 hm2的玉米和水稻农户的平均出售价格分别为1.52和2.74元/kg,播种面积在10-20 hm2的玉米和水稻农户的平均出售价格分别为1.5和2.58元/kg,而播种面积大于20 hm2的玉米和水稻农户的平均出售价格分别为1.56和2.66元/kg,大规模农户玉米作物的售价相对较高些,其次是小规模农户;而小规模农户水稻作物的售价相对高些,其次是大规模农户。由此看出,规模越大总收益相对越高。但通过对比样本农户的玉米和水稻生产投入产出及效益情况发现,农村农户玉米和水稻种植的规模比农场农户小,平均规模只有1.86 hm2,其中规模大的以租赁土地为主,单产水平比农场农户也相对较低,粮食播种面积规模越大生产收益也越高,播种面积规模越小的非粮收入则越高,说明农村农户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有限,收入更多地依赖于非农收入或外出务工收入。因而,农户承包的耕地面积多少与其是否扩大种植规模并不相关。
4.1 结论
研究表明,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很高,而且种粮面积越大的农户对粮食补贴的满意度越高,当然没有得到补贴的农户则表示不满意,但并不会影响其实际种植行为。通过分析影响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动的因素,得出粮农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评价以及种粮收益预期越高越趋于扩大种粮面积。从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来看,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为821.6万hm2,到2015年播种面积为1 176.5万hm2,11 a间增长了43.2%;从全省粮食总产量看,2004-2015年期间增长了1.02倍,由此说明,近年来农户种粮积极性较高。从样本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农户愿意继续种粮,也希望能够扩大种植面积,所以,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尽管粮食补贴分摊到单位面积耕地上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对于能够获得补贴的大规模农户而言,粮食补贴可以弥补其粮食生产的部分成本费用,农户对其持肯定态度。而较小规模农户有动态缩小种粮面积的行为取向,原因在于规模扩大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收益,因而,粮食补贴也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特别是调查样本中的农场农户播种规模相对较大,获得的补贴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弥补部分生产成本费用,这样间接地促进了其农业收益。
4.2 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分析,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动主要看粮食生产收益与粮食生产成本以及外部就业机会,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通过农户对政策的认知态度和预期收益来产生行为意向进而促进生产行为的产生。为了使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粮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逐渐完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与机制。
1)构建粮农价格与补贴融合机制。农户粮食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收益,而收益受价格和产量制约,其中的产量一方面取决于单产,另一方面取决于种植面积,单产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种植面积的扩大源于预期收益,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预期收益。因而,在新时期粮食供给改革与粮食政策调整背景下,粮食托市价格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为主与生产者补贴相结合的融合机制,即尽量对价格减少干预,而加大收入补贴力度,通过收入补贴来保护种粮积极性,需要积极探索粮食目标价格和补贴的双层管理机制。可以将粮食补贴分为固定补贴和灵活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减少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依赖,通过事前制定目标价格政策来宏观调控粮食市场;另一方面,增加粮食目标价格补贴的力度和弹性,在粮食价格变动时由补贴来进行调节。借鉴美国的“脱钩支付”补贴方式,即补贴与价格无关,在基期确定补贴种类、面积和单产,以5年为期限进行固定支付。同时,在改革价格政策的同时,结合灵活的目标价格收入补贴来保护农民对粮食的适当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2)分层次分类别进行重点补贴。目前,农村农户认为种粮的劳动、时间等要素投入相对较少,且收益相对稳定,尽管收益不高但将剩余时间用于外出兼业,这样的生产搭配收入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兼业+种粮”成为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小的选择,这种模式在受土地规模限制的农村,优于单一的农业生产,避免了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风险,所以,基于此类兼业农户可以采取相对稳定的粮食收益补贴。对于以粮食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大规模农户,市场价格是其生产的风向标,生产资金投入是其制约因素,因而,在粮食价格改革过程中,要通过补贴保障农户种粮的收益,才能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供给;同时,生产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贷款,要对其贷款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根据市场行情调节贷款利率等方式。
3)增加生产投入产出的补贴力度。在实证分析中发现粮食补贴政策主要是通过农户的认知与收入预期而产生作用,但影响力度较小,而更多的产出得益于生产资料的投入,特别是在资源与生态环境趋紧的条件下,更需要通过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性生产。然而,目前的补贴政策对农户投资决策的影响较小。一方面,粮食生产的种植成本逐年增加,农户种粮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从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而言,适当扩大补贴力度有助于促进粮农生产积极性,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农户租赁的土地得不到补贴,而小规模农户得到补贴的数额相对较小,不足以对其种粮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需要稳定土地承包制度,规范补贴行为与对象,才能实现补贴的有效性。而且,在实际调查中也发现,农户所耕作的土地地力近年来明显下降,而农户并没有为此多投入保护措施,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农户承包的土地特别是农场农户承包土地的期限是一年一包,这样不利于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农户可持续性的生态投入。因而,在制定和实施粮食固定补贴政策的同时,也要设定好维护耕地地力最基本的补贴获得条件,以让农户明确补贴的意义,进而深化到自身种植行为中。
[1] 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改革, 2016(2): 104-115.
Kong X Z.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J]. Reform, 2016(2): 104-115.
[2]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2013 Global Food Policy Report[M]. Washington. DC: IFPRI, 2014.
[3] Huang J K, Wang X B, Zhi H Y, et al. Subsidies and distortions in China’s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producer level dat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11, 55(1): 53-71.
[4] 郑风田, 王旭, 张曼, 等. 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4(7): 13-15.
Zheng F T, Wang X, Zhang M, et al.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based on Farmers’ satisfaction[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14(7): 13-15.
[5] 霍增辉, 吴海涛, 丁士军. 中部地区粮食补贴政策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来自湖北农户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6): 20-29.
Huo Z H, Wu H T, Ding S J. Study on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yield and income under grain subsidy policy: experiential evidence from rural household panel date in Hubei Provinc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6): 20-29.
[6] 侯石安. 初始禀赋差异、农业补贴与农地流转选择——全国8 省30 村的微观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508-4516.
Hou S A. Difference in endowments of peasant household,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peasants’ willingness to transfer farmlands—A micro-empirical analysis from a survey on peasant household of 30 villages in 8 provinces[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2, 45(21): 4508-4516.
[7] 蒋和平, 吴桢培. 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基于农户调查资料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 31(11): 28-32.
Jiang H P, Wu Z P.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food subsidies policy in Miluo City of Hunan Province: Based on survey of farmer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 31(11): 28-32.
[8] 姜天龙,郭庆海. 农户收入结构支撑下的种粮积极性及可持续性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2(6): 14-20.
Jiang T L, Guo Q H. Produc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production and policy support under the income structure: Case of Jilin Provinc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6): 14-20.
[9] 李明贤, 樊英. 粮食主产区农民素质及其种粮意愿分析——基于6个粮食主产省457户农户的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6): 27-37
Li M X, Fan Y. An analysis of farmers’ quality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grow grain in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Based on 457 farmers’ household in 6 major grain producing province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6): 27-37.
[10] 王晓雪, 张莉琴. 补贴方式对农户粮食补贴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基于22省2460份农户数据的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 7-13.
Wang X X, Zhang L Q. Empact of the subsidy way on farm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agricultural subsidies polic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460 data from 22 province[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6(6): 7-13.
[11] 马彦丽, 杨云. 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 —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5(2): 7-13.
Ma Y L, Yang Y. The direct subsidies to grain producers: The policy’s impact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grow grain crops, their income and inputs—A case study in Hebei Provinc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5(2): 7-13.
[12] 吴文韬, 王国升, 董文, 等. 华北地区农户对粮食政策的评价及生产粮食意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6): 7-12.
Wu W T, Wang G S, Dong W, et al. Evaluation on grain policy and wishes for grain production by farmer households at north China reg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9, 30(6): 7-12.
[13] 乔旭华, 张建杰. 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的行为取向与政策效应——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实证[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2): 142-145.
Qiao X H, Zhang J J. On preference of farmer’s behavior and policy effect in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Based on investigation in Henan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8, 29(2): 142-145.
[14] 李韬. 粮食补贴政策增强了农户种粮意愿吗?——基于农户的视角[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5): 86-94.
Li T. Did grain subsidy policy enhanc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grow grai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4(5): 86-94.
[15] 余建斌, 韩瑞宏. 种粮补贴政策对广东省农户种粮收益的作用效果与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4): 429-433.
Yu J B, Han R H. Effect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grain subsidies on grain return in Guangdo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31(4): 429-433.
[16] 吴连翠, 谭俊美. 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及产量效应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9): 100-106.
Wu L C, Tan J M. Empirical analysis on yield effect and action path of grain subsidy policy[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9): 100-106.
[17] 张红玉, 赵俊兰.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路径及其优化[J].学术交流, 2008(7): 87-91
Zhang H Y, Zhao J L. Ways of increasing yield of China grain subsidy policy and its optimization[J]. Academic Exchange, 2008(7): 87-91.
[18] Yi F, Sun D, Zhou Y. Grain subsidy,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food security—Impact of the grain subsidy program on the grain-sown areas in China[J]. Food Policy, 2015, 50(1): 114-124.
[19] 张慧琴, 韩晓燕, 吕杰. 粮食补贴政策的影响机理与投入产出效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5): 20-27.
Zhang H Q, Han X Y, Lü J. Mechanism and input-output effect of grain subsidy polic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15(5): 20-27.
[20] 尚旭东, 朱守银. 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大规模农地的“非家庭经营”:行为逻辑、经营成效与政策偏离[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12): 4-13.
Shang X D, Zhu S Y. “Non family operation” in the large-scale farmland management of family farms and specialized farmers: behavioral logic, performances and policy deviatio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12): 4-13.
[21] 袁宁.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5(2): 63-70.
Yuan N. On the effect of grain subsidy policy on farmers’enthusiasm for grain-planting: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household surve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 15(2): 63-70.
(责任编辑:童成立)
Study on farmers’ cognitive reaction and scale change to grain subsidy policy: A case study of grain produc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ui-qin1,2, Lü Jie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China)
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7)04-0614-09
10.13872/j.1000-0275.2017.0014
张慧琴, 吕杰. 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认知与规模变动反应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的调查[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4): 614-622.
Zhang H Q, Lü J. Study on farmers’ cognitive reaction and scale change to grain subsidy policy: A case study of grain produc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4): 614-62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项目(2016YFD03002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内培育课题(XRW2015-05);黑龙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JYB16)。
张慧琴(1979-),女,山西晋中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byndzhq@byau.edu.cn, njglzhq@126.com;
吕杰(1963-),男,安徽宿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jieluesy@syau.edu.cn, jieluesy@163.com。
2016-11-23,接受日期:2017-02-25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2016YFD0300210); the Cultivating Project of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XRW2015-05);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JYB16).
Corresponding author: Lü Jie, E-mail: jieluesy@syau.edu.cn, jieluesy@163.com.
Received 23 November, 2016;Accepted 25 February, 2017